更新时间:2022-07-18 08:07
“黄色音乐”是文革时期及文革过后一段时间里兴起的名词,它主要指一些歌颂爱情的(流行)音乐作品,特别是针对当时港澳台在八九十年代的音乐作品,因为社会、文化等各种原因,这些音乐被称为“黄色音乐”。
1961年出版的权威工具书《辞海》首次正式收录“黄色音乐”词条,解释为:“泛指资产阶级低级庸俗的音乐。音调淫滥纤靡,矫揉造作,以宣扬腐朽没落的人生观为其中心内容,如《毛毛雨》、《桃花江》、《何日君再来》等。”
改革开放之初,港台及外国流行歌曲的大量输入和流行,引起了不少社会人士的警觉,激发了人们对曾经风靡一时的“黄色音乐”的再研究。1982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主管的《人民音乐》杂志社主编了《怎样鉴别黄色歌曲》论文集,大体反应了那个时代人们对“黄色音乐”一词的理解。其中伍雍谊的《一种精神腐蚀剂—对我国三十、四十年代黄色歌曲的认识》一文颇具代表性,作者认为表现色情、淫秽内容的靡靡之音古已有之,而“黄色歌曲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的靡靡之音。由于它已经成为在资本的控制下生产和流通的一种商品,它能够凭借资本的力量广泛传播,因此它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过去时代的靡靡之音。”作者同时还揭示了黄色歌曲的“黄色”之特定内涵,除歌词的色情、颓废表现外,音乐、表演等亦是整首歌曲的黄色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则将“黄色音乐”概括为“情绪颓废、低级下流的歌曲,歌词庸俗下流,曲调轻佻浅薄,再加上演唱者的矫揉造作,严重腐蚀人们的灵魂。”此外,198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订的《中国音乐词典》给该词下了定义:“对在歌词、音乐和演出方式等方面具有色情和委靡颓废倾向的歌曲的一种泛称……黄色歌曲是资本主义音乐商业化的一种畸形发展,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在音乐领域内的一种表现……黄色歌曲将人们引向意志消沉、腐化堕落,影响十分恶劣。”这些解释和看法大多早已有之,并不是什么新创见,其特点在于尽管“黄色音乐”的资本主义属性仍在,但其阶级含义特别是反动意味逐渐淡化,色情颓废之意再度恢复了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1986年出版的带有科普性质的《音乐知识ABC》一书还特别指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黄色歌曲除了要坚决抵制外,也要对‘黄色’一词正确地使用,慎重地看待和认真地鉴别。”表现出对过去那种随意扩大黄色歌曲内涵及外延做法的一种警惕和反思。
时至今日,“黄色音乐”同“黄色”词汇家族的其他成员一道,仍为大众广泛采纳和接受。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人们对流行音乐也日渐宽容,对很多历史问题也开始以新的眼光去看待,,“黄色音乐”这个名词也被大家所抛弃。而当时被人们定义为的“黄色音乐”,现如今早已经为大众所接纳并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社会的落后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对新生事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排斥心态,造成了当时对一些先进前位的新生事物流产。在今天看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放开眼光发散思维,勇敢的接受外面科学的先进的制度并改进它,使之为我们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