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24 01:28
黄花山,位于河北省遵化市东陵满族乡境内,为遵化市与天津市蓟县(下营镇境内)的界山。
黄花山景区是天津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三大景区之一,总面积7600亩,主峰会仙峰海拔741米。山势雄曲,松林葱翠,是蓟县十大历史名山之一。黄花山因遍地黄花而得名。
国家2A景区黄花山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40公里的东陵乡境内,与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4A景区清东陵和国家4A景区万佛园相邻,面积约50平方公里。是植被保存较为完好的自然风景区。景区有钻天缝、仙人洞、马蹄泉等原始自然景观及六国统一前燕国所筑以山石为主体的长城、将军墓、古庙等历史文化遗迹和戚继光像、观云亭等人文景观10余处。景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松柏、山核桃、
酸枣、野山桃等林木50余种及猕猴、山鸡、野兔等10多种野生动物,野生中草药70余种。景区内有采摘园,有核桃、苹果、柿子、梨、樱桃、栗子、大枣等供游人采摘。这里空气清新,风景宜人,平均气温低于山外5度,还是酷夏休闲避暑的胜地,是旅游、休闲、观光的理想场所。 黄花山,位于下营镇境内,为蓟县与河北省遵化市的界山。今年5月底,黄花山将作为本市又一个新的风景区正式对游客开放。
黄花山文化底蕴深厚,道教文化自明洪武三十一年就在黄花山传播,万历三十八年敕建了黄花山兴隆观,并赐岚峰道长为高子真人,当地人将此道观俗称为“铁瓦寺”,山顶还建有古烽火台。清康熙二十四年又敕建万寿兴隆观,将铁瓦更换成黄色的琉璃瓦,并被封为御用庙观,受北京理藩院管辖,观中道士为皇家谒陵咏经服务。黄花山南麓建有荣亲王等六座清王爷陵寝、清东陵风水墙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花山由世界上最古老的距今36亿年的变质岩和距今18亿年的沉积岩构成,山体形成于1.8亿年前的中生代“燕山造山运动”。景区内既有36亿年和18亿年的山体跨越,也有17亿年和18亿年的岩体跨越,因山体崩塌形成的石海极为壮观。黄花山富含金矿、银矿和铁矿,按目前所拥有的森林、自然景观和矿产资源而言,黄花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金山”。
黄花山打开山门暑期纳客,使封闭隔绝几个世纪的黄花山终于从深闺中走出来,让更多的游客在欣赏和体验蓟县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愉悦心情的同时,更深层次地了解黄花山浓郁的道教文化氛围。不仅丰富了蓟县的旅游内容,同时对蓟县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清康熙年间《蓟州志》载:黄花山,在州东北四十五里,山势雄曲,松林葱翠,上有玉皇殿一座,铁瓦无梁,今易琉璃瓦,有梁柱。其实,早在明朝时期,此山即有名。明朝人马思恭对山之美景赞叹有加。群峰幽岫,又若星罗,空水澄鲜,碧天一色,红尘渐远,白云顿兴。
从清康熙年间《蓟州志》收录的明朝人马思恭《黄花山兴隆观碑记》和清代徐家炎《重修万寿兴隆观记》中,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黄花山开发建设历史。目前,黄花山已经作为遵化市又一个新的旅游风景区正式对游客开放。
相传在清乾隆年间,黄花山来了一个高真人,高真人向山下村民们借了绵羊,第二天村民们却发现绵羊一只都没少的在羊圈里,但是每只羊的毛都湿哒哒的像出了一身大汗,原来高真人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经把绵羊借去了,这些绵羊每只背着两块铁瓦到山上,帮高真人盖起了寺庙,这座庙就叫做“铁瓦寺”。有一天,高真人对弟子们说要去北京取经书,从此一去不回,杳无音信。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据说乾隆的一个妃子不知因为什么惹了乾隆生气被关到冷宫,妃子的孩子(当时为太子,年仅九岁)为母亲求情,乾隆盛怒之下抬脚踹向太子,不成想脚还没碰到太子,太子就倒地呈受伤状,并对乾隆说自己前世是黄花山高真人,请求死后葬回黄花山,言毕而亡。后掀起太子衣服,发现肚子上竟有一大红脚印。乾隆非常伤心,将太子葬于黄花山脚下。
高真人的传说至今仍流传于黄花山一带,而铁瓦寺后因弟子各自散去,年久失修而消失至仅剩废墟。
蓟县林业局依托丰富的森林和自然景观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严格保护、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11千米景区道路、4.3千米旅游步道、100平方米游客服务中心、5600平方米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掘了观景亭、知青林、石海、丁香林、朝阳洞、古烽火台等景点,万寿兴隆观正在恢复之中,景区初步具备了对外开放的条件。
黄花山景区处在京、津、冀黄金旅游带上,东倚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西连八仙山、梨木台、黄崖关长城,南望碧波万顷的翠屏湖。由县城向东二十五公里,邦喜公路连接东陵路直通景区,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黄花山孤峰突兀,林海苍茫,森林植物垂直分布带明显,森林覆盖率90%以上。景区内生长着高等维管束植物89科362种,乔、灌、草结合构成了稳定的自然生态体系,是华北地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性植被的典型代表。在景区茂密的森林之中还栖息、繁衍着众多的野生动物。现已发现429种,分属于34目136科,如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及昆虫类等,是极佳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