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8 16:31
黄花白芨(Bletilla ochracea Schltr)又称猫儿姜,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地下块茎扁圆形或不规则棱形,肉质,黄白色,生有多数须根,常数个并生,其上显出多个心环形叶痕,形似“鸡眼”,又像“螺丝”。叶3-6片,条状披针形,长15~40m,宽1.5-2.5cm,先端渐尖,基部抱茎。夏季开花,总状花序顶生,常有花3~8朵,花金黄色,蒴果纺锤形,长约3.5cm,有6条纵棱。
陆生兰,高25-50厘米。假鳞茎扁斜卵形,具荸荠似的环带,富粘质。茎直立,粗壮。叶多为4枚,舌状披针形,长达35厘米,宽15-25毫米。花序具3-8朵花,花苞片开花时凋落;花较大,黄色或白带淡黄,萼片和花瓣近等,矩圆形,顶端钝或稍尖,长18-23毫米,背面有细紫点;唇瓣白色或淡黄色,长15-20毫米,中部以上3裂,侧裂片斜矩圆形,顶端钝,几不伸至中裂片,直立;中裂片比侧裂片长得多,近正方形,前端微凹,唇盘上有5条褶片,褶片仅在唇瓣的前部为波状;蕊柱弯拱,长15-18毫米。
生于海拔300-2600米的山坡草丛中或沟峪边石上。
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见于堵河源自然保护区。
繁殖材料的选择
采集在6月以前栽培时,选择上一年度具有老杆及嫩芽的假鳞茎作种,6月以后,选当年生嫩茎作繁殖材料,试验研究表明,选用当年生嫩茎作繁殖材料,出苗率达90%以上,且苗木健壮,反之利用老径作繁殖材料,发芽率较低,且出土的苗木瘦小,多数虽能发芽但出不了土,出苗率只有34%。
圃地的选择与整理
选择海拔600~1500m,土壤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温暖潮湿、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地块,海拔低的地方宜选择半阳半阴的地块,海拔高的地方选择向阳的地块。将所选择栽培地深耕或深挖15cm以上,清除杂草树根和草根等杂物,将土壤整细耙平,所清除杂物烧成火土肥用于栽培时覆盖。
繁殖栽培方法
白芨繁殖栽培方法一般采用分株繁殖,将整理好的圃地按宽100cm、高10cm起畦,畦与畦间的步道宽25cm。栽植时按株行距25cm×25cm开穴,穴深10cm,将带嫩芽的块茎嘴向外置于穴底,每穴按三角形排放3个,然后施足腐熟的有机肥(或农家肥),每667m2约2500kg,肥料不要覆压在白芨茎芽上,以免烧芽,然后填土压实,有利于次年芽的生长出土,有条件的用火土肥压实最好。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白芨在栽培前2a,除草要求较高,每年除草约6次,第一次在出苗前,可以用杀生型除草剂除草。苗木出土后智能人工进行除草,第二次在4月进行,第三次在5月底6月初进行,第四至六次分别在7、8、9月进行,最后一次除草时将沟中的土浇洒在畦上,有利于防冻。白芨在栽培的第三年除草次数开始显著减少,第三年人工除草2~3次,第四年只需1~2次,准备采收,此期间不能用化学除草剂,因为其块茎已长出土面,芽在头年就形成露出地面变绿,否者块茎会因药中毒无收。
追肥白芨喜肥,最好施用有机肥,一般在冬季进行,每年冬季在畦上散一层2~2.5cm厚的有机肥,试验表明,施肥后的产量是没有施肥的2.5倍。
排水灌溉白芨喜湿怕涝,长时间干旱时,要及时浇水,在早晚进行;短时间耐涝,但长时间处在低洼湿地的长势不好,甚至死掉,要及时排涝。
病虫害防治白芨的病虫害以预防为主,幼苗期“地老虎”危害较严重,在4月白芨幼苗出土时,每667m2用特丁硫磷1000g均匀散在栽培地,可有效防治地老虎啃食幼苗地下茎基部。
夏冬防护当海拔在800m以下的阳光直射地区,主要是防日灼,只要在畦的两边种上2行玉米即可,玉米的株距为50cm,玉米成熟后,果实可以收获,但茎秆不能除,要在10中旬后才能砍除。对海拔高于1200m的栽培地,栽植时应将行沟深挖10~12cm,然后施肥覆土镇压,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将畦与畦之间的沟内土壤均匀浇洒两边畦上,同时可均匀的散一层2~2.5cm的农家肥,也可割杂草、采集枯树叶等覆盖防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