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草

更新时间:2024-04-10 00:55

黄花草(Arivela viscosa (L.) Raf.)是白花菜科黄花草属的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茎被粘质腺毛,有异味,掌状复叶,薄草质,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侧生小叶渐小,无托叶;总状花序顶生,被毛;萼片披针形,背面具粘质腺毛;花瓣黄色,窄倒卵形或匙形,无爪;雄蕊着生花盘上,子房圆柱形,密被腺毛,着生花盘上,无雌蕊柄;果呈圆柱形有纵网纹,被粘质腺毛,种子黑褐色,有皱纹。花果期几全年,通常3月出苗,7月果熟。黄花草一名始载于《纲目拾遗》。

植物学史

黄花草一名始载于《纲目拾遗》。

形态特征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0.3-1米,茎基部常木质化,干后黄绿色,有纵细槽纹,全株密被粘质腺毛与淡黄色柔毛,无刺,有恶臭气味。叶为具3-5(-7)小叶的掌状复叶;小叶薄草质,近无柄,倒披针状椭圆形,中央小叶最大,长1-5厘米,宽5-15毫米,侧生小叶依次减小,全缘但边缘有腺纤毛,侧脉3-7对;叶柄长(1-)2-4(-6)厘米,无托叶。

花单生于茎上部逐渐变小与简化的叶腋内,但近顶端则成总状或伞房状花序;花梗纤细,长1-2厘米;萼片分离,狭椭圆形倒披针状椭圆形,长6-7毫米,宽1-3毫米,近膜质,有细条纹,内面无毛,背面及边缘有粘质腺毛;花瓣淡黄色或橘黄色,无毛,有数条明显的纵行脉,倒卵形或匙形,长7-12毫米,宽3-5毫米,基部楔形至多少有爪,顶端圆形;雄蕊10-22(-30),花丝比花瓣短,花期时不露出花冠外,花药背着,长约2毫米;子房无柄,圆柱形,长约8毫米,除花柱与柱头外密被腺毛,花期时亦不外露,1室,侧膜胎座2,胚珠多数,子房顶部变狭而伸长花柱长2-6毫米,柱头头状。果直立,圆柱形,劲直或稍镰弯,密被腺毛,基部宽阔无柄,顶端渐狭成喙,长6-9厘米,中部直径约3毫米,成熟后果瓣自顶端向下开裂,果瓣宿存,表面有多条多少呈同心弯曲纵向平行凸起的棱与凹陷的槽,两条胎座框特别凸起,宿存的花柱长约5毫米。种子黑褐色,直径1-1.5毫米,表面有约30条横向平行的皱纹。无明显的花果期,通常3月出苗,7月果熟。

近种区别

习性、叶及果都非常易变,但根据花黄色,单生于茎上部叶腋内;雄蕊多数;果直立,不具由雌雄蕊柄及雌蕊柄所成的柄;全株密被粘质腺毛与淡黄色柔毛等特征很容易与其它植物识别。

生长环境

生态环境差异较大,多见于干燥气候条件下的荒地、路旁及田野间。

分布范围

原产古热带,在是全球热带与亚热带都产的药用植物及杂草。中国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及云南等省区。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利用十边地、零星地,在移栽之前松好土、除尽杂草。低注地,以170-200厘米为一畦、畦畦开好深沟,降低地下水位,以防移栽后死苗。

移栽时间:一般在1月上、中旬到2月下旬为移栽适期,最迟不过2月末;如移栽时间过迟,往往造成发棵不足,种子产量低、质量差。

栽培方法:要在绿肥大田中选择健壮的苗移栽,行距50厘米左右,株距25-30厘米,每穴2-3株;在移栽时,最好每亩条施或穴施过磷酸钙15-25千克作基肥;边移栽、边浇水,利于活棵;活棵后要及时追肥一次,每亩氨水10-15千克,以后视苗情再追施肥料1-2次;要多次松土,促进发棵;春后要防治蜗牛等病虫。

适时收获:5月底到6月上旬,掌握黄花草下部有三分之一的籽盘由黄转黑为收获适期,抢晴天傍晚收割,收后及时摊晒脱粒,扬净晒干,妥善保管。

主要价值

黄花草药用部分为全草,现在是全球热带与亚热带都产的药用植物及杂草。据《滇南本草》记载“黄花草,生田边。串枝,开黄花,结黑小子。味苦,性寒。主治热结火症,日夜烧不退,五经血燥,煎服立愈。”种子含油约36%,又含粘液酸与甲氧基一三羟基黄酮,均供药用;广东、海南有用鲜叶捣汁加水(或加乳汁)以点眼病;是可食用蔬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