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落叶松

更新时间:2024-04-13 11:39

黄花落叶松(Larix olgensis A. Henry)是松科,落叶松属大乔木,高可达30米,胸径达1米;树皮灰色、暗灰色、灰褐色,易剥落,剥落后呈酱紫红, 树冠塔形;枝平展或斜展,冬芽淡紫褐色,顶芽卵圆形或微成圆锥状,芽鳞膜质,边缘具睫毛,球果成熟前淡红紫色或紫红色,熟时淡褐色,长卵圆形,种鳞微张开,种鳞背面及上部边缘有或密或疏的细小瘤状突起,中部种鳞广卵形常成四方状,或近方圆形,先端圆或圆截形微凹,种子近倒卵圆形,淡黄白色或白色,具不规则的紫色斑纹,5月开花,球果9-10月成熟。

物种学史

分布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老爷岭山区及其毗邻的朝鲜北部和苏联远东地区的落叶松分类问题,中外植物分类学工作者有下述的意见:

最初 V. L. Komarov 将这类落叶松鉴定为新疆落叶松L. sibiricaLedeb.,后被 W. Patschke (1913)、郝景盛(1945,1951)所沿用。

1901年 V. L. Komarov 将朝鲜北部的落叶松鉴定为兴安落叶松L. dahuricaTrautv.。

1915年 A. Henry 根据采自苏联远东的标本鉴定为新种——Larix olgensisHenry,后被北川政夫(M. Kitagawa)(1939)、竹内亮(M. Takenouchi)(1942,1958)、刘慎谔(1955)、陈嵘(1957)、S. G. Harrison (1966)、E. Boborov (1972) 所沿用。1920年,E. H. Wilson 根据采自朝鲜北部修道院中栽培的绿色幼果落叶松鉴定为新变型——L. dahuricavar. principis-rupprechtii f. viridis Wils.。

1929年,中井猛之进(T. Nakai)根据采自朝鲜北部的标本鉴定为新变种L. dahuricavar. koreana Nakai,1938年改学名为L. koreanaNakai 和 Larix olgensis var. koreana Nakai,并根据朝鲜北部具有绿色幼果的落叶松标本鉴定迷新变种——Larix olgensisvar. viridis Nakai。

1931年,V. N. Sukachev 根据采自乌苏里斯克(双城子)附近的落叶松标本鉴定为新种——Larix lubarskiiSuk.。

1934年孔宪武将吉林小白山的落叶松鉴定为L. gmelinivar.principis-rupprechtiiPilger ex Rehder。

1942年,竹内亮(M. Takenouchi)将这类落叶松具有中等大小球果的标本鉴定为新变型——Larix olgensisf. intermedea Takenouchi。

1955年, 刘慎谔、王战将采自吉林安图长白山区种鳞较多的落叶松标本鉴定为“多鳞兴安落叶松”L. dahuricaf. multilepis Liou et Wang。

1961年,郑万钧等认迷这类落叶松生于各种不立地环境,球果大小、种鳞多少等形态性状变异较大,但易与Larix olgensisHenry 相区别,沿用了中进猛之进的意见,将这类落叶松鉴定为L. koreanaNakai。1964年杨衔晋等则认为这类落叶松的球果大小较为稳定,应作为建立种下等级的依据,他们将球果较小(长1.4-2或2.3厘米)的类型鉴定为“”Larix olgensisvar. chanpaiensis Yang et Y. L. Chou;同意竹内亮的意见,将球果中等大小(长2.3-3厘米)的类型定为“中果变型”,改学名为Larix olgensisvar. chanpaiensis f.intermedea (Takenouchi) Yang et Nie;并认为球果较大(长达3-4.5厘米)的类型才是“标准型”的“朝鲜落叶松”Larix olgensisvar koreana (Nakai) Nakai,与此同时,明确指出:“L. lubarskiiSuk. 的种鳞光滑,苞鳞较短,大多不外露等特征应属于达乌里落叶松Larix gmelini的范围,似应作为一个种下阶层而不应作为独立的种,而此类型已由刘慎谔、王战定名为L. dahuricaf. macrocarpa Liou et Wang,即“大果兴安落叶松”,采自黑龙江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旗古纳马古德嘎河北岔山坡),由于“dahurica”这个性质名字已经变为“gmelini”的异名,所以整个学名应有所更动,因此,其正确学名应为L. gmeliniKurcz. f. macrocarpa (Lion et Wang) Yang et Y. L. Chou”。同时,他们还在这篇论文中,将采自黑龙江张广才岭、宁安小北湖林场、绥阳白道山林场与吉林长白山区的标本鉴定为“海林落叶松”Larix heilin gensisYang et Y. L. Chou 和“毛基变型”Larix olgensisvar.chanpaiensis f.pubibasisYang et Nie。

中外植物分类学工作者对这类落叶松的分类意见比较分歧,名称亦较混乱,仅在这样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就先后发表过4个新种、2个新变种和4个新变型。为了弄清这类落叶松的种系关系,较为客观地反映自然实际,《中国植物志》编委们从各有关单位借阅了上述新等级的各类模式标本。认为由于这类落叶松生于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球果大小,种鳞多少、形状,鳞背的细小瘤状突起的疏密和毛的有无,叶的宽窄,一年生长枝的颜色,毛的有无及其疏密、长短和着生的部位等形态性状均有变异,变化幅度相互重叠,而无稳定、相关的区别特征。因此,分布于中国长白山区、老爷岭山区及毗邻的朝鲜北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落叶松应属同种。上列各类等级的学名,除L. dahuricaf. macrocarpa Liou et Wang(即 L. gmelini f. macrocarpa (Liou et Wang) Yang et Y. L. Chou,但不包括 L. lubalskii Suk.)应属 L. gmelini (Rupr.) Rupr. 外,其他学名均系Larix olgensisHenry 的同物异名。惟幼果呈绿色的类型应分为变型,因 E. H. Wilson 的“f. viridis”发表在先,其正确的学名应为Larix olgensisHenry f. viridis (Wils.) Nakai。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树皮灰色、暗灰色、灰褐色,纵裂成长鳞片状翅离,易剥落,剥落后呈酱紫红;枝平展或斜展,树冠塔形;当年生长枝淡红褐色或淡褐色,微有光泽,直径1-1.2毫米,密生较长或较短之毛(有时仅在小枝下部明显,向上变为无毛),或有散生长毛或无毛,基部常具长毛,有时仅有疏生短毛,二、三年生枝灰色或暗灰色;短枝深灰色,直径2-3毫米,顶端叶枕间密生淡褐色柔毛;冬芽淡紫褐色,顶芽卵圆形或微成圆锥状,芽鳞膜质,边缘具睫毛,基部芽鳞三角状卵形,先端有长尖头。

叶倒披针状条形,长1.5-2.5厘米,宽约1毫米,先端钝或微尖,上面中脉平,稀每边有1-2条气孔线,下面中脉隆起,两边各有2-5条气孔线。球果成熟前淡红紫色或紫红色,熟时淡褐色,或稍带紫色,长卵圆形,种鳞微张开,通常长1.5-2.6厘米,稀达3.2-4.6厘米,径1-2厘米,种鳞16-40枚,背面及上部边缘有或密或疏的细小瘤状突起,间或在近中部杂有短毛,稀近于光滑;中部种鳞广卵形常成四方状,或近方圆形,长0.9-1.2厘米,宽约1厘米,基部稍宽,先端圆或圆截形微凹,干后边缘常反曲;苞鳞暗紫褐色,矩圆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不露出,长4-7毫米,宽2.5-4毫米,中部稍收缩,先端圆截形或微凹,中肋延长成尾状尖头;

种子近倒卵圆形,淡黄白色或白色,具不规则的紫色斑纹,长3-4毫米,径约2毫米,种翅先端钝尖,中部或中下部较宽,种子连翅长约9毫米;子叶5-7枚,针形,长约9毫米;初生叶条形,长1-2厘米,上面中脉平,下面中脉隆起,先端钝。花期5月,球果9-10月成熟。

主要变种

绿果黄花落叶松(变型)(新拟) 绿果黄花松(植物分类学报),绿果(中国东北裸子植物研究资料),绿果变型(植物分类学报)

该变型的主要特征为幼果绿色。分布于中国吉林长白山海拔1300-1700米地带,散生于黄花落叶松林内。朝鲜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朝鲜。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及老爷岭山区,海拔500-1800米湿润山坡及沼泽地区,在气候温寒、土壤湿润的灰棕色森林土地分布普遍。适应力强,能生于比较干燥瘠薄的山坡,也能生沼泽地带,以生于土层深厚、肥润、排水良好、pH值为5左右的砂质壤土上为最好。组成大面积单纯林,俗称“黄花松甸子”即指生于湿地或沼泽化地区的黄花松纯林。 也常在土壤潮湿的低坡、平地及溪河两岸的山麓与山谷湿地组成混交林, 常见的针叶树阔叶树种有:红松、长白鱼鳞云杉、红皮云杉、臭冷杉、沙松、白桦、赤杨、水曲柳、色木、紫椴、蒙古栎等,常在不同立地条件组成以黄花松为主的不同类型的森林。朝鲜北部及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苏联地区。

生长习性

黄花落叶松性喜寒冷湿润,土壤水、肥条件好,能速生丰产。排水不良的沼泽地和低洼易涝的粘土地则生缓慢。

繁殖方法

可采用播种、嫁接、扦插三种方式繁殖。嫁接和扦插两种方式一般只在品种改良和遗传育种上采用,而生产上采用播种繁殖。

采种。采种期一般在9月初开始,到9月中旬结束。过早过晚都不适宜。

圃地选择与整地作床

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排灌良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较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沙壤土育苗。秋季整地,每亩施有机肥750千克,深翻30厘米,播种前均匀喷洒1:10倍的硫酸亚铁溶液,待干后耙平作床,床高15厘米,宽l米,床间距25厘米。

种子处理与播种

播种前将种子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4小时,用清水洗净后再倒人45℃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稍稍晾干后与三倍于种子体积的河沙混合,然后置于发芽坑内催芽。发芽坑应挖在背风向阳处。坑深50厘米,宽50厘米,长视种子多少而定。坑上覆盖塑料薄膜,晚上加盖草帘,每天将种子均匀翻动一次,待有30%的种子裂嘴后即可播种。在东北雪藏,可在播种前取出雪藏的种子,按上述方法处理后播种。播种期在4-5月,当地表温度在10℃以上时即可播种。播种量为4-6千克/亩,播种前苗床要灌足底水。采用条播,沟距10-15厘米,沟深1厘米,播后覆盖1厘米厚的细沙壤土,并立即喷水,以后每天少量多次喷水,经常保持床面湿润。

栽培技术

出苗后要适时浇水,少量多次,保持苗床湿润,并注意松土除草,一般在圃地上应用40%的除草醚,每平方米1.5-2克。第一次喷药在播种后出芽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相继间隔25-30天,用药量可较前一次减半进行。如果天旱草少第三次可不进行。除草结合松土进行,作到“除早、除小、除了”。松土要在小苗刚扎根时或表土板结时进行。松土前先少量浇水,松土后大量浇水。一般松二次土即可。在6月上旬和7月中旬施两次肥,每亩施尿素2.5千克。为促进苗木木质化,提高苗木的抗寒性,在生长后期可施用钾肥和磷肥。为防止病虫害发生,待苗木出齐后每隔15天喷洒一次浓度为1%的波尔多液。间苗自幼苗发出侧根时进行,先等距间开,1-2厘米保留一株。生长10天左右再间一次,最后定一次苗。水肥充足,生长快的,要早间,间密留稀,首先间掉长势差的弱苗。每平方米留苗550株,水肥充足时留450株。10万株/亩为宜。

病虫防治

具有适应强的特性。这是它被誉为乡土树种的原因之一。主要需防治的是早期落针病。防治方法可采取营造针阔混交林的方式,对过密的林分,应清除被压木、病弱木,并适当修剪枝条以减少病源,对发病较重的林分,可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采用400-600倍的代森胺喷洒树冠1-2次。

主要价值

边材淡黄色,心材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粗,木材略重,硬度中等,比重0.54,有树脂,耐久用。可供建筑、船舰、电杆、帆柱、枕木、车辆、矿柱(坑木)、家具及木纤维木业原料等材用。树干可提树脂,树皮可提栲胶。可作长白山区、老爷岭山区湿润山地的造林树种,也可栽培作庭园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