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号航空母舰

更新时间:2023-09-04 19:21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英文:USS Hornet,舷号:CV-8),是美国海军隶下的一艘航空母舰,是美国约克城级航空母舰的三号舰。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按照条约美国海军可建造排水总量135000吨的航空母舰,但每艘新造航母的排水量不得超过27000吨,而两艘获准由其他舰船改建的航母每艘则不得超过33000吨,美国当时的“列克星敦”号与“萨拉托加”号两舰由战列巡洋舰改造为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占去66000吨;实验性质的兰利号航空母舰则不计算入吨位总量之内,因此海军在字面上只有69000吨可用作建造新航母。

1922年到1929年间,美国海军建造及维修署、海军航空署及海军事务委员会均在钻研新式航空母舰设计,而新设计最大的争论,正是如何“有效地”运用余下的吨位。争论的焦点在于航母数量与大小,倘若采用小型化13800吨的方案,则海军可新增5艘航空母舰;倘若采用较大型方案,则建造数量较少,为4艘17250吨级或者3艘23000吨级。新建航母数量与大小的争论背后,牵涉到航母各方面的运用疑难。

1929年,在日内瓦海军裁减会议与建造巡洋舰的争议声下,一艘小型航母设计列入该年度的美国海军拨款法案,联同巡洋舰拨款,获得美国国会两院通过,最终成为排水量13800吨的游骑兵号航空母舰。就在法案辩论之时,美国海军举办了第9号舰队解难演习,“萨拉托加”号航母在演习中充分展现了大型航母的独立战斗力、机动性及强大打击力。

1930年,美国海军事务委员会提出修正讨论,建议将来多建造一艘小型航母,以及两艘增大吨位的中型航母。1932年初,海军事务委员会终于从多项设计中,选择了排水20000吨、长770尺、宽80.3尺、120000轴马力,最高航速32.5节、搭载90架舰载机的方案。然而国会以经济萧条为因,并未拨款建造新型航母,使设计又再拖延,期间海军部长曾要求军部研究装设8英寸火炮的27000吨方案,但最终流产。

建造沿革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海军造舰计划终于获得政治上的支持。首先,小罗斯福动用全国工业复兴法的资金,以援助失业造船工人为名,拨款建造两艘航空母舰及若干驱逐舰,这批资金无须经正常国会程序拨款。最终争论的中型航母设计变成了最初的两艘约克城级航空母舰。

1934年5月21日,按照1932年的航母设计蓝本,约克城级航母首舰CV-5“约克城”号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建造,2号舰CV-6“企业”号于1934年7月6日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

二战爆发后,美国不再受裁军条约限制。加之1936年,日本退出海军裁军谈判开始建造大型的翔鹤级航空母舰。美国海军因此在1938年通过海军扩建法案又追加多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以应付战争需要。由于时间紧迫,海军事务委员会只能提出沿用约克城级的设计,但同时附带多项改良,特别是将新舰的锅炉与轮机交错配置,以减低风险,可以说是约克城级改进型。

1939年3月30日,海军开始为大黄蜂号招标。同年9月1日,二战欧洲战事爆发。大黄蜂号的建造进度随即加快。9月25日在诺斯洛普·格鲁门造船厂铺设龙骨,由于改动过多,大黄蜂号最终只能建造新式舰岛以及延长舰艏,动力系统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服役历程

1940年12月14日,大黄蜂号下水,1941年10月20日正式服役。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时,大黄蜂号正在诺福克港外进行训练。作为当时最新服役的航空母舰,大黄蜂号被选中参加空袭东京的任务,随后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卡纳尔岛的争夺战。

1942年,大黄蜂号在圣克鲁斯海战中,因鱼雷攻击而失去动力,无法离开战场而沉没。

技术特点

设计特点

约克城级航母充分吸收了之前美国海军改装、设计、建造航空母舰的经验,和之前建造的“游骑兵”号航母相比,增大了舰体和航速,同时加强了水平和水下防护。大黄蜂号与前两艘相比配置大体相同,舰体和航速稍有增大,同时加大了水面和水下防护。大黄蜂号也保留了不实用的机库弹射器,在日后被移除。不同的是,其率先升级了火控系统、延长了飞行甲板,并拥有较大的舰艏。

舰型结构

约克城级航母采用了开放式机库,拥有3部升降机,飞行甲板前端装有2具弹射器,另外在机库也设置了2具弹射器,紧急情况下舰载机可以通过其从机库中直接弹射起飞,但后来在战前已发现其效率低下,遂取消了这项不实用的功能,于1942年中途岛海战后拆除。飞行甲板前后安装了两组拦阻索,飞机可以在飞行甲板的任一端降落,但舰艏降落设施也因鲜有使用,而在后来拆除,其他飞行设施则未有显著更动。木制飞行甲板没有装甲防护,舰桥、桅杆和烟囱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右舷。从约克城级开始,美国航空母舰的岛式上层建筑和烟囱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美国航空母舰的基本形式。

约克城级航母舰侧装设2.5-4英寸装甲带,以抵挡6英寸火炮,3层鱼雷防水壁,配合装甲带防止鱼雷攻击,水平装甲设于机库,以阻止炸弹贯穿到下层机房及武器库,飞行甲板由木板制造,不设装甲。

1942年初,大黄蜂号涂上了第12号迷彩,其大体布置为:水线至机库甲板下涂上海军蓝,机库甲板至舰岛之间为海洋灰,舰岛为阴霾灰(Haze gray),飞行甲板为甲板蓝(Deck blue)。各舰迷彩的分划界线并不一致,其中大黄蜂号便采用了改良的12号迷彩,连舰岛亦有混合海洋灰及阴霾灰两种颜色,这种迷彩可有效迷惑水面军舰的目测,却对避开飞机侦察无甚帮助。

舰载武器

舰载机

约克城级航母可搭载75-79架舰载机,在服役之初,仍搭载二战前的飞机,包括格鲁门公司的F2F战斗机F3F战斗机、马丁公司的鱼雷-俯冲两用BM轰炸机及诺斯洛普公司的BT俯冲轰炸机。大黄蜂号在1942年换上F4F,并在服役之初使用SBC俯冲轰炸机及布利兹特航空公司的SBN轰炸机。

1942年初,美国海军尚未有完善的雷达系统,再加上海军承袭战前的攻击优先战术,约克城级初期俱以轰炸机为航空团核心。在中途岛海战中,大黄蜂号的航空团都是由1支F4F战斗机小队、1支TBD鱼雷轰炸机小队、1支SBD俯冲轰炸机小队及1支SBD侦察机小队组成。三舰的战斗机有21架至25架不等,俯冲轰炸机有37架至38架,鱼雷轰炸机则有13架至15架,总共分别携带了75架、79架和79架。瓜岛战役开始后,大黄蜂号陆续增加战斗机数量,并减少鱼雷轰炸机及俯冲轰炸机。

防御武器

约克城级航母舰艏及舰艉各设有4座,共8座单管5英寸/38高平两用炮,分别置于左舷及右舷飞行甲板;舰岛前方及后方各设有2座,共4座四联装1.1英寸/75高炮;舰体各处共有24挺12.7毫米勃朗宁机枪。5英寸/38高平两用炮是当时美国最新式的防空及水平两用舰炮,其双联装版本亦被后来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沿用。

1939年,美国海军武备署着手处理舰队防空炮落后问题,在1940年开始生产波佛斯40毫米高炮及奥利冈20毫米防空炮,分别替换1.1英寸/75高炮及12.7毫米勃朗宁机枪。大黄蜂号将24挺勃朗宁全数更换为单装20毫米/70防空炮,1942年2月,增至30门,7月又增至32门,同时再添置1座四联装高炮。

舰电系统

射控系统

美国航母最初的射控系统,都只能以准星及曳光弹瞄准,后来又加装了光学目测镜,但防空武器仍然全由人手瞄准。“约克城”号与“企业”号服役之初,在烟囱前后均各装有一座Mark 33射控系统。大黄蜂号因较晚服役,故此安装了较新的Mark 37射控装置,Mark 37体积比Mark 33大,可容纳更大的电脑,以提升效能。Mark 37的电脑及支撑点都在射控装置下方的甲板,而非装置内部,使系统有充足空间升级来安装新式辅助设备,Mark 33及Mark 37均可安装辅助火控雷达。

1942年,美国预备将第一代防空-水平两用舰炮的FD火控雷达(即Mark 4)安装到“约克城”号及“企业”号,大黄蜂号在试航时装上。FD火控雷达可侦察12000码内5英寸炮弹落点,探测到40000码内的轰炸机、30000码内的战列舰、20000码内的驱逐舰及12000码内浮上水面的潜艇,准确度为40码,分辨率400码。

舰载雷达

约克城级航母在设计之时,雷达技术尚未成熟。1937年海军研发出首批舰用搜索雷达,并在1940年命名为CXAM,安装到多艘舰只。“约克城”号在1940年安装了CXAM雷达,“企业”号在1941年安装了CXAM-1型雷达。由于CXAM雷达过于笨重,大黄蜂号在1941年服役时,安装了新式的SC雷达,但搜索距离却大幅下降,只可探测到10海里内的战列舰、3海里内的驱逐舰、30海里内的战斗机及25海里内的轰炸机。因此海军不久便拆除坐沉珍珠港的加利福尼亚号战列舰上的CXAM雷达,安装到大黄蜂号上,将SC雷达留为备用,同时为大黄蜂号新设YE返航装置,配合两座雷达,引导舰载机返航降落。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空袭东京

1942年2月2日,大黄蜂号搭载了两架陆航B-25米切尔型轰炸机,并在30哩外海面成功起飞。这次实验证明了杜立特的计划可行:利用航母搭载陆航轰炸机到日本外海,然后予以轰炸。

1942年3月4日,大黄蜂号经巴拿马运河,前往西岸的旧金山阿拉米达。3月20日抵达后,16架B-25轰炸机依次吊上了飞行甲板,而机库则保留了大黄蜂号的机队(B-25无法放到机库)。4月2日,大黄蜂号低调下离开了阿拉米达,在此时船员才被告知,大黄蜂号将直接航向日本。

1942年4月14日,大黄蜂号与企业号的第十六机动舰队汇合。计划上,轰炸机将于日本400至450海哩外升空。然而事与愿违,日本已经在本土650海哩外海,部署了装有无线电的渔船,组成预警网络。

1942年4月18日清晨,美军在距离日本约600海哩被发现。美军纳什维尔号迅速将其击沉。由于担心位置已被日军发现,威胁缺乏保护的两艘航母,哈尔西在8时下令所有轰炸机起飞。由于海面状况恶劣,阵风及大浪令船身剧烈摇摆,令起飞显得更为困难。而率先起飞的杜立特只有467呎飞行甲板可用。幸运的是杜立特成功起飞,到9时20分16架轰炸机全数起飞。大黄蜂号随即调头,在一星期后返回珍珠港。杜立特中校率领B-25轰炸机成功地空袭了东京和附近的城市。这一行动对美国和日本都产生了巨大的震动,罗斯福总统开玩笑说,飞机是从“香格里拉”起飞的,这个“香格里拉”也就是大黄蜂号。

中途岛

1942年4月30日,大黄蜂号被派往支援珊瑚海海战,但在到达前海战已经结束,在瑙鲁一带巡逻后,她于5月26日返回夏威夷,并在两日后前往中途岛。

1942年6月初,约克城号、企业号和大黄蜂号在中途岛东北350海里处会合,准备伏击日本攻击中途岛的舰队。

1942年6月4日晨,大黄蜂号出动35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10架野猫式战斗机和15架蹂躏者鱼雷机攻击日本航空母舰舰队。大黄蜂号的机队并未直接摧毁日军航母。在起初的鱼雷轰炸机攻势中,其第八鱼雷中队更被全数击落,只有一人生还。大黄蜂号的俯冲轰炸机队亦采取错误航向,结果一无所获。大黄蜂号和约克城号、企业号各鱼雷轰炸机队为企业号、约克城号的俯冲轰炸机创造了一个最好的时机,一举摧毁了3艘日本航空母舰。

1942年6月5日,美军开始追击撤退的日军舰队,大黄蜂号击沉了三隈号,并重伤最上号及朝潮号。中途岛海战后,大黄蜂号安装了新式雷达并继续其训练。

瓜岛战役

1942年8月下旬,瓜达卡纳尔岛的争夺战中,美国舰队与日本第五航空战队在东所罗门群岛海域交锋,企业号、萨拉托加号先后受伤返港,黄蜂号战沉。

1942年8月17日,大黄蜂号离开夏威夷,前往所罗门群岛。早期她主要用作巡航,并未有参与登陆瓜岛战事。后来企业号与萨拉托加号先后受创而要修理,大黄蜂号与黄蜂号便成为美军太平洋上最后的航空母舰。

圣克鲁斯海战

1942年10月26日晨,在瓜达卡纳尔岛附近的圣克鲁斯海域,大黄蜂号和刚刚维修完毕的企业号与日本舰队的航空母舰再次对战,日方是第五航空战队航母翔鹤、瑞鹤号和瑞凤号,大黄蜂号的轰炸机重创了翔鹤号。企业号躲避在云雨下,结果全部日机集中攻击大黄蜂号,而大黄蜂号的护卫战机配置得太近,没能起到有效的保护。

1942年10月26日10时14分至25分之间,大黄蜂号被三颗炸弹及两枚鱼雷击中,两架受损飞机撞入甲板。舰上的航空油库被点燃,引发大火,而舰桥及甲板严重损毁,引擎亦无法运作。受伤后的大黄蜂号只能由重巡洋舰北安普敦号拖带以8节的速度前进。

1942年10月26日下午,由于火势一度受控,美军在中午下令北安普敦号将大黄蜂号拖离战场。由于缆索断裂等技术性问题,拖行要到下午2时30分才开始。这段时间,企业号被数波轰炸机攻击,严重受损,托马斯·金凯德下令美军撤退。虽然大黄蜂号的抢修兵成功令引擎恢复运作,然而4 时20分,隼鹰号的机队发现了毫无防卫的大黄蜂号,北安普敦号立即切断缆索回避攻击。23分,一枚鱼雷摧毁引擎室,并令舰身向右倾侧14-18度。由于再无电力抽走入水,4时50分,舰长下令弃船。撤离期间,瑞鹤号的机队又将一颗炸弹投入舰身。5时27分,全体船员离舰。6时02分,另一颗炸弹再度命中大黄蜂号,然而大黄蜂号仍未沉没。美军下令两艘驱逐舰马斯廷号与安德森号击沉大黄蜂号,其他舰只则全速撤退。大黄蜂号再被九枚鱼雷及超过400发5英寸炮弹击中,却仍未加速下沉。

1942年10月26日晚上9时40分,日本先锋驱逐舰离大黄蜂号只有二十分钟航程,两艘驱逐舰被逼撤退。10时20分,全体日军舰队抵达。宇垣缠表示“若事态允许“,卷云和秋云去把她拉回来。由于大黄蜂的排水量是卷云的十倍,仅仅两只驱逐舰几乎拖不动。于是两舰就向大黄蜂号再发射四枚鱼雷。10月27日1时35分,大黄蜂号终于沉没。

总体评价

约克城级航空母舰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是美国海军的中流砥柱,是美国海军对抗日本联合舰队的重要力量,仅从中途岛战役而言,它们对太平洋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搜狐网)

大黄蜂号从服役到战沉只有1年的时间,共获得4枚战斗之星勋章,其在美国海军最艰难的时刻表现出了非凡的战斗精神,正象梅森舰长在最后一个离舰时所说的,“新的“大黄蜂”号上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