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2 04:18
黄路镇位于上海市南汇县东南部。方向约3公里,西与三墩镇接壤,北与惠南镇相邻,东与老港镇毗连,南与万祥镇和三墩镇相连。清宣统元年(1909年)曾建二团乡,民国23年(1934年)改名黄路乡,1959年成立黄路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1995年撤乡建镇。镇境东邻老港镇、新港镇,南接万祥镇、三墩镇,西北连惠南镇。镇人民政府驻地黄路,辖1个居民委员会、20个村民委员会。面积27.22平方公里,人口3.23万。农业以绵花种植为主。有轧花厂、毛纺厂。川南奉公路穿境而过,浦东运河和大治河交汇于此。经行政改革后,黄路镇现在已经被并入惠南镇,黄路镇已经成为历史。辖区总面积27.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64公顷,有20个行政村、212个生产队和1个居委会(6个居民小组),总户数为10434户,总人口为31599人。1996年2月,东征村4组划给县农场。2001年,耕地总面积减为1260.4公顷,有20个行政村、206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总户数为12260户,总人口为30835人。其中户籍人口为30835人,常住人口为32525人,流动人口为1690人。全镇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为27694人,非农人口为3141人。全镇总劳动力为18041个,其中农业劳动力为9003个,占总劳动力的50%,工业劳动力为5628个,占总劳动力的31%,第三产业劳动力为3410个,占总劳动力的19%。
1957年秋,南汇县撤区并乡。黄路乡辖原有3个乡、1个镇外,又并入大团区的团新4社、金陵5社、金陵6社、惠东的东联社,建黄路大乡,开始独立建置,隶属南汇县,下辖1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即东联、海沈、幸福、友谊、富强、友爱、团结、四墩、勤俭、同心、新华社。
1958年10月,南汇县建10个人民公社,黄路地区属惠南公社管辖。公社为政社合一体制,实行营、连编制,原黄路乡11个高级社撤并为东联、四墩、黄路、同心4个营,下辖45个连。
1959年,南汇县调整公社规模,将原10个公社划分为21个,黄路地区从惠南公社析出,建立黄路人民公社,辖原来的4个营外,又并入老港公社的8营、9营、10营,共7个营。同年底,营、连编制撤消,改为生产队,全公社划分15个生产大队。
1962年,东联分为东联、袁路2个大队;黄路乡分为幸福、团结、果园3个大队;同心分为同心、同德2个大队;新华乡为新华、兴隆2个大队。全公社共20个大队。
1978年,大治河开挖后,严路大队裁撤,并入桥西大队6个生产队、邬店大队3个生产队、兴隆大队1个生产队。
1980年,黄路公社将地处新港公社的43公顷“远耕田”成立东征大队。
1982年,新华大队更名为华治大队,兴隆大队更名为谈北大队,全公社辖20个大队。
1984年4月,撤销黄路公社建制,建立黄路乡,下辖的20个大队改为20个村,村设村民委员会。
1995年9月,撤销黄路乡建制,建立黄路镇,下辖20个村。
2002年10月,黄路镇下辖的20个村裁并为13个,隶属不变。
2001年8月,南汇县建制撤销,建立南汇区。黄路镇隶属南汇区。
黄路镇地处东经121°6ˊ,北纬31°,属北亚热带南缘地区,成陆于532年前,因滩涂不断淤涨,境域不断前伸,至2001年,黄路镇已成为南汇县的腹地。全境南北宽4.7公里,东西长5.8公里,计27.26平方公里。
黄路镇地势平坦,系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南北宽4.7公里,东西长5.8公里,西狭东宽,呈不规则梯阶形。钦公塘横贯南北,把黄路镇分成东西两部分。全境地面中部稍高,微向两侧倾斜,高程吴淞零点4米~4.8米之间。
近一个世纪来,境域内地貌也无大变化。境内土地总面积27.2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积占8.8%。南北向河道有5条,东西向河道有8条,小河港叉62条。境内道路稠密,水陆交通发达。
黄路镇境域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物产丰富,是南汇县重要农业种植地区之一。
黄路镇境域属人工种植植被,以粮食、棉花、油菜、蔬菜等常见农作物为主。果、瓜、麻、桑等次之。解放前,黄路地区以种植传统粮食、棉花、油菜等为主。解放后,种植品种不断调整。1986年后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引入外来瓜、果等新品种,但植被状况无多大变化。
全镇工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92年开始,镇党委、政府本着“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和“成熟一个、转制一个”的指导思想,对镇、村两级53家企业分期分批进行了经营机制的转制工作。至2001年,全镇企业转制率达到96.5%。在53家转制企业中,转让出售32家,实行租赁经营17家,建立有限责任公司4家。工农业总产值:1985年为4457.7万元,2001年为89277万元,年递增20.6%。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0501万元。农业总产值:1985年为855.20万元,2001年为9128万元,年递增15.9%。粮食总产量:1985年为18252吨,2001年为6436吨。工业总产值:1985年为3602.5万元,2001年为80570万元,年递增21.4%。2001年工业增加值为16042万元。工业利润:1985年为526万元,2001年为1590万元,年递增6.7%。2001年外贸出口拨交额为16501万元,利税总额为3134万元。财政收入:1987年为443.74万元,2001年为1572.56万元,年递增9.5%。农业人均年收入:1985年为515元,2001年为4518元,年递增14.5%。居民银行储蓄:1985年为698万元,2001年为20791万元,年递增23.6%。商品零售总额:1985年为815万元,2001年为12092万元,年递增18.49乞。2001年辖区内电话装机9435门,液化气用户9800户。
文教卫生事业有所发展。1992年投资387万元,兴建占地面积7176平方米的镇文化中心,内设影剧院、舞厅、卡拉0K、会议室、游戏房、图书馆、阅览室、棋牌室等。投资880万元,全面更新中、小、幼、成校校园(舍)、设施、设备,新建校园34091平方米,新建校舍14512平方米。1992~1993年,投资88万元,建造了建筑面积1012平方米的镇卫生院门诊大楼,增添200毫安X光机、B超,24小时全息心电、血压监护仪,血球计数仪等设备,增加病床28张。公用事业显著改善。其间,投资200万元,完成镇自来水厂的搬迁扩建,全镇铺设75毫米以上管网28公里,日供水量由原来的3000吨提高到10000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2000~2001年,全镇投入82.82万元,建造垃圾收集房59座,购置人力车103辆,发放垃圾桶1.05万只,配备保洁员103名,配置环卫运输车1辆,全镇20个村全面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投资1812万元,铺筑白色路面153.8公里,计429959平方米;铺浇黑色路面10.96公里,计32890平方米,全镇镇村主干道黑白路面率达到100%。2000年4月~2001年5月,投资1460万元,对全镇20个行政村农村电线进行了整改,实行了“一户一表,同网同价”。1990年~2000年,连续5次获得市、县“双拥模范乡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