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麻竹

更新时间:2023-07-18 11:31

黄麻竹(Bambusa stenoaurita (W. T. Lin) T. H. Wen)是禾本科、绿竹属植物体木质化的竹类植物。竿直立或近于直立,高可达10米许,顶梢略弯,节间圆筒形,亮绿色,无毛;竿环平坦;箨环稍隆起,质较坚韧,箨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两侧向内收窄,常在竿的第六、七节以上开始发枝,枝簇生,主枝稍粗长,叶鞘近于无毛;叶耳小,鞘口繸毛不发达;叶舌极短,顶端微拱起,边缘有细齿裂;叶片带状披针形或为较长的长圆状披针形,假小穗单生或簇生于花枝各节,卵状披针形,苞片腋内均有芽;小穗含小花,小穗轴极短,颇坚实,不易逐节折断;外稃广卵形,背面被短柔毛,内稃与其外稃为等长,卵状披针形,子房无柄或有柄,倒卵形或卵球形,均作羽毛状。果实未见。笋期7-9月,有时延至10月。

形态特征

植物体木质化,竿直立或近于直立,高达10米许,直径7厘米,顶梢略弯,节间圆筒形,长22-32厘米,亮绿色,无毛;竿壁厚约1厘米;竿环平坦;箨环稍隆起,近竿基部数节的节内常生一圈紧贴的灰白色柔毛环。箨鞘脱落性,质较坚韧,顶端为宽弧形而略微下凹,两肩稍耸起,背面被贴生的棕色刺毛,但毛的数量或多或少;箨耳窄长,呈线形,横卧于箨鞘顶端的两肩上,有皱折,并多少外翻,鞘口繸毛不发育;箨舌高达3毫米,边缘具细齿;箨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两侧向内收窄,其基底宽度约为箨鞘顶宽的1/3,外翻或向外开展,易自箨鞘上脱离。

分枝习性较高,常在竿的第六、七节以上开始发枝,枝簇生,主枝稍粗长,在主枝上部具14叶,而末级小枝则有5-7叶。叶鞘长6-8厘米,近于无毛;叶耳小,鞘口繸毛不发达;叶舌极短,顶端微拱起,边缘有细齿裂;叶片带状披针形或为较长的长圆状披针形,长13-25厘米,宽1.5-3厘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近于无毛,次脉5-7对,小横脉不明显;叶柄长3-4毫米。假小穗单生或簇生于花枝各节,卵状披针形,长2-2.5厘米,紫色,稍微两侧扁,先端尖,基部钝;苞片1或2片,腋内均有芽;小穗约含6朵成熟小花,另有顶端1朵不孕小花;小穗轴极短,颇坚实,不易逐节折断;颖1或2片,边缘生纤毛;外稃广卵形,长10-12.5毫米,先端尖,背面被短柔毛,边缘具纤毛;内稃与其外稃为等长,但甚窄,被微毛,顶端凹缺而2裂,背部2脊间约有5脉,脊上和边缘均生有纤毛;鳞被3,近相似,卵状披针形,长约3.5毫米,边缘生长纤毛,基部脉纹显著;花药长8-10毫米,顶端具小尖头,其上还生有小刺毛;子房无柄或有柄,倒卵形或卵球形,上部被细毛,花柱细长,通常顶端2裂,其1裂具1柱头,另1裂则有2柱头,亦稀可花柱不裂,只具1或2柱头,均作羽毛状。果实未见。笋期7-9月,有时延至10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广东怀集及绥江流域各地,广州有栽培。适生在壤肥沃湿润,排水良好、土质松软的轻壤和中壤土。

繁殖方法

苗圃地的选择和整地:靠近造林地和水源,交通方便、地势平缓的坡地更佳。深耕25-30厘米,拣净石块和草根,碎土耙平。按双行带状种植法开好育苗沟。大行距1.0米,小行距0.8米。沟长视母竹长短而定,沟宽20-30厘米,深20-30厘米。每条沟施基肥(火烧草皮泥)50千克左右。

育苗季节:以母竹即将抽发新枝叶时育苗最好,一般在2月中旬至4月初为宜。

育苗方法:黄麻竹育苗方法较多,在这里推荐两种。

幼苗的管护:在整个育苗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有条件的可安装喷淋装置,并防止积水。抽笋前要注意适当遮荫、浇水。幼苗抽芽后一个月要对竹莞部施肥(插枝的不施)。当新发幼苗长出根后,要每隔20-30天对苗木追肥一次,连追2-组次。至休眠期时停止施肥和灌溉。

栽培技术.

栽竹地的选择与整地:黄麻竹对土壤要求肥沃疏松、深厚湿润。地势平缓、排水良好的冲积土最好,红壤、石灰土生长也正常。因此,宜选择山谷、山坡的中下部、河流两岸、水沟两旁、山塘水库周围,或在村边和房前屋后栽种。整地方式一般有全垦、块状和带垦整地等,种植穴规格一般为长X宽X深:100厘米X60厘米x40厘米和60厘米x60厘米x40厘米两种。如间种农作物要注意所间种的作物不宜选攀援类植物,以免影响幼竹生长。

栽竹季节:黄麻竹一般每年在2-3月份抽枝发叶,6-9月出笋。因此,2月中旬至4月初是栽竹的好季节。而采用移母竹造林的最好在农历的惊蛰至春分进行。一般阴雨天气,随挖随种,成活率都很高。采用竹苗造林则更好。

种植密度:以“好土种稀些,差土种密些;大杆竹种稀,小杆竹种密盾理水平高则稀。反之则密”为原则。一般采用株行距为3米X4米或4米x4米。年产笋2吨的黄麻竹林,密度为100丛/亩。

竹苗造林:此法成活率高,成本低。运输方便,成林较快。具体做法是将一年生竹苗在挖苗前先切去大部分竹竿。只留基部3-4个节,把竹苗成丛挖起,2-3竿为一丛,分成若千小丛。浆根包扎好运往造林地。浆根前如能先用浓度为50ppm的3号ABT生根粉药水浸泡数分钟则效果更佳。将竹苗放人预先挖好的坎中覆土踩紧。再培一层松土,盖草保湿。不宜种太深,以免影响出笋。插枝造林:丛生笋用竹种大多数主枝发达,枝莞像竹莞,都具有笋芽和突起的根点,可直接当作母竹来育苗和造林。做法与插枝育苗法相同,只是造林时每个定植坎要埋枝2条。成活率可高达90-95%,当年竹苗平均高达2米以上。

带莞埋竿法:竹种确定后,选一年生竹杆粗壮、枝节完整、个体较小的竹子作母竹。挖取时先离开竹杆30厘米左右扒开土层,找到母竹的柄与老竹连接点,用利刀砍断连莞挖出。将母竹杆砍去竹梢,切口向上,仅留1米长左右的秆,浆根包扎后运往造林地种植。种时把母竹平放于预先挖好的坎中,杆柄(烟袋斗头)朝下,杆基二侧的芽眼都倾向水平位置,分层盖土10厘米左右,踩紧再盖一层松土和一层草.此法栽种易成活,竹子成林快成材早,出笋快。但挖母竹费工,母竹来源少,成本高。不论哪一种方法,都要求“深挖浅种,内紧外松”。

除草松土:每年6-9月间除草,幼林一年两次。成林一年一次。为有利竹笋生长,松土宜在11月至翌春2月进行较好,深度15-20厘米,按“近莞丛浅,远莞丛深”原则掌握,每隔2-3年深翻土一次,把杂草灌丛翻人土中。也可以在新种竹林地内间种农作物,品种以豆类、木薯、西瓜、玉米和绿肥等为好,间种年限为1-2年,作物不宜太近竹丛。

施肥培土:竹笋每年产量高,地力消耗大,必须补充养分。一般年产笋500-1000千克的笋用林,每年每亩至少要施尿素12.5千克、磷肥5-7.5千克、氯化钾4千克。速效化肥宜在出笋初期施放。沿竹丛距离50-60厘米处开一环状沟,深10-15厘米,肥料施人沟中盖好土。有机肥每亩施2500千克左右,结合冬季松土时沟施。未出土的竹笋肉嫩清脆味好。出土见光后笋肉易老化味差。因此在出笋初期(5-6月)宜对竹丛莞部培土,厚度20-30厘米,至翌年3月底4月初将培土扒开,使竹莞露出以提高地温,促进笋芽早萌动,提高竹笋质量。

采笋留竹:黄麻竹林的笋期较长。一般在5-6月为出笋初期,7-8月为出笋盛期,9-10月为末期,初期和盛期出笋量占总出笋量的80%-90%。此时笋体粗壮,成竹质量好,竹笋出土时都应及时采收,否则竹笋出土后见光易老化,质量降低。同时也要注意适当留笋养竹,否则竹林易衰败。一般每丛竹每年在8-9月留选4-5株母竹(新竹)。冬季要及时砍伐四年生以上的老竹3-4株,以保持竹丛相对年轻,生长旺盛。及时挖老竹莞是黄麻竹复壮更新的重要措施,不可忽视。

主要价值

食用:该种笋味鲜美,具有软、滑、香、脆等特色,入口无渣。

使用:竹竿可作棚架等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