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2 20:49
黍(拼音:shǔ)是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散开了穗的成熟的黍的形象。该字形有的加“水”,大概是表示需要用水灌溉。黍是一种粮食作物,与稻类相似,俗称黄米。
象形字。“黍”的甲骨文(图1)就是黍这种植物的象形:下部表示植株的根部,中间表示枝干,上面的分叉表示植株的叶,字形还突出了黍散穗的特征。还有一些甲骨文在旁边加上“水”旁,作图2之形。加“水”可能与这种作物需要用水灌溉,也有可能是“黍”的另一个品种,也就是一种带黏性的黍;还有人认为它表示可以酿酒的“黍”。金文(图3)的“黍”左边从水,右边以“禾”表示植物,而省去了黍的具体的象形。战国文字或作图5,像“禾”下水点之形。而汉代文字又或讹“水”为“米”字。小篆(图6)基于金文,写作上下结构,其上为禾字部件,其下为水字部件。隶书(图7-9)和楷书也相同。《说文》分析“黍”为“从禾,雨省声”,字形分析上有问题。至于说“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则是声训了。“暑”是书纽、鱼部字,与“黍”音同,故《说文》解说如此。黍是一种旱地作物,叶细长而尖。所结子实有黏和不黏两种,统称为黍,要区别开来讲,黏者叫黍,不黏者叫糜(méi)。黍更适合酿酒,糜更适合做饭。
【卷七】【黍部】舒吕切(shǔ)
禾属①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穜(孰)②,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凡黍之属皆从黍。
〖注释〗①禾属: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引米育仁说:“禾者,黍稻之大名。析言则禾属之不黏者谓之稻,禾属之黏者之黍。”②穜: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当作孰。”“大暑乃六月中气,即晚孰者已登场矣。”按:黍、暑上古声韵同。
许云雨省声,则篆体当如是。引孔子曰者,其别说也。禾属而黏者也。
“禾属而黏者也”注:《九谷考》曰:以禾况黍。谓黍为禾属而黏者,非谓禾为黍属而不黏者也。禾属而黏者黍,禾属而不黏者𪎭。对文异,散文则通偁黍。谓之禾属,要之皆非禾也。今山西人无论黏与不黏统呼之曰𪎭黍,太原以东则呼黏者为黍子,不黏者为𪎭子。黍宜为酒,为羞籩之饵餈,为酏粥;𪎭宜为饭,禾黍稻稷各有黏不黏二种。按黍为禾属者,其米之大小相等也。其𥝩异,禾穗下垂如椎而粒聚,黍𥝩略如稻而舒散。
“㠯大暑而种,故谓之黍”注:大衍字也。《九谷考》曰:伏生《尚书大传》《淮南》、刘向《说苑》皆云:大火中种黍菽。而吕氏春秋则云:日至树麻与菽,麻正𪎭之误。又《夏小正》:五月初昏大火中种黍菽糜。糜字因下文误衍。诸书皆言种黍以夏至,《说文》独言以大暑,盖言种暑之极时,其正时实夏至也。玉裁谓:种植有定时,古今所同,非可叚借。许书经转写妄增一字耳。以暑种故谓之黍,犹二月生,八月孰得中和,故谓之禾,皆以叠韵训释。
“从禾,雨省声”注:舒吕切,五部。
“孔子曰:黍可为酒”注:如稬与秫皆宜酒。
“故从禾入水也”注:依《广韵补》故从二字。此说字形之异说也。凡云孔子曰者,通人所传。以禾入水不见其必为酒,故先雨省声之说,而禾入水会意之说次之。今之隶书则从禾入水,不从雨省。
【亥集下】【黍部】 黍;部外笔画:0
《唐韵》《集韵》舒吕切。《韵会》《正韵》赏吕切,音暑。《说文》: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字汇》:粟属。苗似芦,高丈馀,穗黑色,实圆重,土宜高燥。《诗缉》:黍有二种,黏者为秫,可以酿酒。不黏者为黍,如稻之有秔糯也。《尔雅翼》:黍,大体似稷,故古人并言黍稷,今人谓黍为黍穄。《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黍曰芗合。
又角黍。《续齐谐记》:角黍,菰叶裹黏米为之,楚俗投汨罗水祠屈原。
又地名。《左传·哀七年》:宋人筑五邑,一曰黍丘。注:梁国下邑县西南有黍丘亭。又《史记·秦本纪》:秦取韩负黍。
又弓名。《荀子·性恶篇》:繁弱钜黍,古之良弓。
又黄鸟,一名搏黍。
又虫名。《尔雅·释虫》:委黍。注:妇别名。
又蓬名。《尔雅·释草》:荐黍蓬。
《六书·精薀》:黍下从氽,象细粒散垂之形。
考证:“《左传·哀八年》:‘晋人筑五邑。’”谨照原文八年改七年。晋人改宋人。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