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茶树菇

更新时间:2023-01-05 12:18

黎川茶树菇,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黎川茶树菇菌盖颜色多为茶褐色,具有特有的香味。菌盖初生,后逐平展,中浅褐色,边缘较淡。菌肉白色、肥厚。菌褶与菌柄成直生或不明显隔生,初褐色,后浅褐色。菌柄中实,长4—12厘米,淡黄褐色。菌环白色,膜质,上位着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

营养价值

黎川茶树菇蛋白质含量高达19.55%。所含蛋白质中有18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蛋氨酸占2.49%,其次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总氨基酸含量为16.86%。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齐全,并且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钙、镁、铁、锌等矿质元素。

药用价值

传统中医学认为,茶树菇性甘温、无毒,有健脾止泻之功效,并且有抗衰老、降低胆固醇、防癌和抗癌的特殊作用。长期食用能滋阴壮阳,对肾虚尿频、水肿、气喘、健脾胃、止泻、清肺热有独特的疗效;具有降低胆固醇、去湿、美容、防癌、抗癌、降血压等功效。对中老年防衰、小孩低热、尿床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功能。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地属侵蚀丘陵,主要土壤为红壤,全境平均海拨400米左右。全县土壤多为弱酸性,pH值5.2—6.0。

水文情况

黎川县境内主要有黎滩河、资福河及龙安河三条水系,三河均汇入南城县境内的洪门水库,再入抚河,为抚河的源头之一。而黎滩河流经黎川县城,是境内主要经济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水源地。黎滩河由熊村河、德胜河两条主要支流汇集而成,沿河主要有德胜镇、熊村镇、日峰镇三个建制镇和潭溪乡。

气候情况

黎川县年平均气温在17—18℃,四季更替分明,极端最低气温零下9.7℃,绝对最高气温39℃,月平均气温,七月为最高28℃,一月为最低4.8℃,全年无霜期300天以上。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年均日照时数1771小时,成熟期日照率50%以上,年降雨量1756毫米,为江西省较高水平,特别是4—6月降雨较为集中年蒸发量1000毫米左右。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丰沛的优质水资源,有利于茶树菇的生长。

历史渊源

黎川茶树菇已有20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有茶褐色和白色两个品种。

20世纪90年代,黎川县成功进行了茶树菇室内栽培,原主要栽培材料为阔叶林木锯屑,后改为棉子壳(稻草)来栽培,同时推广“加温长菇”、“菇筒灌水增肥”、“大棚出菇”等高新实用技术,即提高了单筒(袋)茶树菇的经济效益,又避免了森林资源遭受破坏。

1999年开始,黎川县凡是参与食用菌生产经营的农户总体效益相比其他行业要高,调动了当地农户种植茶树菇的积极性。农户通过多年的生产栽培磨练和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的多次培训,参与生产的农户全部掌握了一套过硬的生产技术,使得单产相比其他地区高出近50%,茶树菇产品在中国至少占有60%的总量,每年产销旺季,全国各地经销商云集黎川收购产品。

2011年,黎川县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科技富民县专项行动计划县,“黎川茶树菇无公害生产科技示范与产业化”获立项支持。

2017年3月23日,黎川县2015年国家星火计划“茶树菇标准生产技术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通过验收。项目实施后,建立示范基地1个,规模化示范点6个,举办多期技术培训班,辐射带动了5个乡镇完成技术升级,培养了一批食用菌栽培技术骨干和种植大户,提升了全县茶树菇产业水平。

生产情况

2010年,黎川茶树菇生产规模为2.4亿筒(袋),产值在3亿元左右。

2013年,黎川茶树菇产业辐射带动农民近8000人,菇农人均年增收3680元。年产茶树菇2亿多袋,产量居中国第一,产值超3亿元,销量占全国市场的60%左右。

2014年,黎川县每年生产菌菇2亿多筒,每户菇农年均增收3万多元。

2015年,黎川茶树菇年栽培量约3亿筒,产值近6亿元,栽培农户6000户,年生产量干品达1500多万斤。

产品荣誉

2010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黎川茶树菇”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黎川茶树菇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2′—117°10′,北纬26°59′—27°35′,东西宽49千米,南北长68千米,总面积1728.56平方千米。

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主要采用室内栽培黎川茶树菇,栽培场地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地势较高,水源方便,水质优良,自然条件良好。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应使用符合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规定已登记注册的优良品种,并经过栽培试验证明该品种的种性适应黎川地区气候条件,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菌丝生长健壮,原基产生整齐,子实体生长快,速生高产,商品性好的品种。

(3)生产条件管理:

温度:茶树菇属中温型食用菌。在PDA培养基上,26℃条件下,孢子经24小时萌发,48小时后肉眼可见到微细的菌丝。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8℃,超过34℃停止生长,在零下4℃可保存3个月。子实体原基分化的温度范围是12—26℃,最适温度为18—24℃,较低或较高温度都会推迟原基分化。温度较低,子实体生长缓慢,但组织结实,菇形较大,质量好;温度较高,易开伞和形成长柄薄盖菇。

营养:茶树菇是一种对木质素、纤维素分解能力较弱的木腐菌。野生茶树菇仅着生于油茶树上。经人工驯化后,可利用油桐、枫树、柳树、栎树、白杨等阔叶树作栽培材料,但以材质较疏松、含单宁成分较少的杂木屑较适应茶树菇生长。可充分利用麸皮、米糠、饼肥等作为氮源。茶树菇除能利用杂木屑外,蔗渣、稻草、棉籽壳、菌草也可作为碳源。碳源中以单、双糖为最好,淀粉、纤维素等利用能力较弱。若栽培料配方中仅含有葡萄糖,菌丝生长较疏松,并用少量蔗糖搭配,则菌丝生长致密,长势旺盛。说明菌丝生长过程中需要矿质元素相关。

水分:茶树菇栽培的培养基含水量应掌握在60%—65%,即用手抓一把培养基,用劲捏,指缝间湿润,稍有水但不流下,手指松开成块,落地后散开为宜。但不同种类的木屑及粗细不同略有差别,应灵活掌握。菌丝生长时,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70%以下;子实体形成发育期为85%—95%,生长期适当降低,以延长产品保鲜期。

空气:茶树菇属好气性大型真菌,对二氧化碳十分敏感,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易造成菌丝生长缓慢、子实体菌柄粗长、菌盖细小、早开伞、畸形菇。

光线:茶树菇是需光性真菌,子实体具有趋光生长特性,适宜的漫射光是完成正常生活史的必要条件。菌丝体培养期间,在无光条件下仍然生长,但不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没有光照不易分化,适宜光照强度为50—300勒克斯。

酸碱度:茶树菇菌丝喜弱酸性环境,最适pH5.5—6.5,pH值4以下或6.5以上菌丝生长稀疏、缓慢。

(4)产品收获规定:茶树菇不仅菌盖可食,且菌柄也十分脆嫩,应连盖带柄一起采收。当子实体长出后,菌盖尚内卷、孢子还未大量发生时采收。采用一次性采收,也可采用采大留小、采老留幼的方法分批采收,分批收获时要注意保护好幼菇。一般可采收3—4批,每100千克干料可产鲜菇60—70千克。采收后的子实体剪去根部及附着的杂质即可上市鲜销,亦可烘干,分级包装、远销。

(5)生产记录要求:黎川茶树菇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建立生产记录,记载使用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采收日期等,生产记录纸质及电子“双保存”法保存两年以上,以备查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