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09 18:48
黎錞(1015-1093),北宋经学家。字希声,北宋渠江县(今四川广安区花桥镇)人。宋庆历三年(1043)中进士,熙宁八年(1075)知眉州,后官至朝议大夫。
字 生卒年不详,(今四川广安市)人,著名经学家。宋庆历癸未年(1043)中进
士,熙宁八年(1075)任知眉州,后官至朝议大夫。据广安井河龙马黎家坝“黎氏邦祥祠堂”石碑记载,黎錞实系北宋建隆初年入蜀的黎嵩之孙。世代乃书香巨族,谨厚淳朴,以诗礼传家。直至明朝末年,天下大乱,黎氏族众惨遭涂炭,幸存者寥寥,有的远逃贵州、陕西、达州、仪陇,近至蜀治各府州县。故现各地均有黎姓后人以黎錞为祖,记载于谱的现象。
黎錞年轻时苦读经书,夜阑人静仍吟诵不止,甚至如痴如呆。据传,乡人中有好事者试其心志,于一天夜里邀一女子去其书斋前,让这女子娇声娇气地呼唤他的名字。黎依旧手不释卷,目不斜视,口占一绝云:“十里楼台五里亭,忽闻花里唤黎声。状元本是天生成,故遣嫦娥报姓名。”好事者摇摇头,认为他真是个书痴。
黎錞任知眉州期间,仁明而不苛秩,深受民众爱戴。三年将满,百姓上书朝廷苦苦相留,因继任三年。苏轼与黎錞交往甚厚,故在其所作《远景楼记》中,赞黎“简而文,刚而仁明,正而不阿,久而民益信之”。又在其《寄黎眉州》一诗中,表达和好友“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的愿望。
黎錞一生致力经学,中进士后留京作侍讲,在人才云集的北宋京师中名噪一时,众多学士均视他为“大儒”。任知眉州时,再度当国的王安石著《三经新义》,诋《春秋》为“断烂朝报而不列太学。黎不苟同,撰《春秋经解》,苏轼以“治经方及《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的诗句赞其行。此书计十二卷,并附有统论。完成后,又著《校勘荀子》十二卷。人称之为著名经学家,获“文学苏洵,经术黎錞”之美誉。吴荐对黎更是推崇,他在《赞黎》一诗中写道:“三传融心,六一修契。经术扬诞,得知英帝。仕学兼优,借留斯致。笺简遗言,百世争媚。”
黎生性质木,行动迟缓,刘贡父戏之为“黎檬子”。黎不知“檬子”系一树名,不以为意。一天,与朋友骑马过集市,遇见一卖檬子树的人大声叫卖“梨檬子”,才猛然省梧,并为自己的“迂”而捧腹大笑,差点从马上跌下来。这事,一时被传为趣闻。此事见记于苏轼之《东坡志林》,清《广安州志·拾遗志》亦有文字记其事。
今广安区井河镇龙马黎家坝“黎氏邦祥祠堂”石碑有关于黎錞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