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1 06:42
黑龙江大学(Heilongjiang University、Хэйлунцзян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简称黑大(HLJU、Хэйда),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为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中国国内一流大学A类高校,入选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是世界翻译教育联盟、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成员单位。
1936年5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在陕北延长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做了《目前形势与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提出办红军学校问题:“要办个高些的大的红军学校,否则将来无干部。没有大批干部是不行的,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将会犯罪。”1936年6月,根据会议决策,在陕北的瓦窑堡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随即将校址迁到延安。1941年,党为了坚持抗战,着手培养介绍苏联先进军事科学方面的俄文人才。这年冬天,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成立了俄文队。
1941年12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延安抗大三分校进行整编,改名为军事学院。原三分校的俄文队改名为‘俄文大队’,此时学生150人左右。1941年8月到1943年底,全校参加了延安整风学习运动。
1941年12月,朱德总司令为了保障俄文教学,特别提出在军事学院设立了俄文科。1942年6月,延安军事学院的领导机构与抗大总校合并,移驻绥德;年底,军事学院按其各科性质分为各种专科学校。这时俄文大队留在延安,改归中央军委编译局领导,定名中央军委俄文学校。1943年,延安大学俄文系及原军事学院的工程大队的一部分学生也进入到中央军委俄文学校;10月,学校从清凉山东麓的黑龙沟迁移到北麓的丁泉砭。
1944年,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胜利已曙光在望。此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在敌后开辟和建立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人口也大大增加。美国政府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对消弱日本帝国主义军事实力的重要贡献,主动要求同我党我军加强联系并派遣一个军事观察组驻在延安。我军与美军开始有了直接接触;7月,鉴于实际需要,中共中央和军委决定,俄文学校增设英文系,更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学校仍归军委领导。1945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以后,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兼任校长。外国语学校师生在同延安军民欢庆抗战伟大胜利之后,分期分批地离开延安,挺进到华北和东北,去开辟新局面,执行更艰巨的任务。在此期间,学校在哈尔滨正式复校,并逐渐走上新型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从培养俄语人才的实际需要和创造办学的有利条件出发,决定把延安外国语学校迁至哈尔滨;9月,俄语系主任卢竞如和俄文教师赵洵率领俄文系学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于1946年6月末抵达哈尔滨。1946年11月,黑龙江大学才在哈尔滨正式复校。学校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12月,国民党军队向北满进攻,战局紧张,外国语学校随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非战斗机关人员暂时迁往当时合江省省会佳木斯市。1947年7月,东北战局日趋稳定之后,学校由佳木斯迁回哈尔滨大直街旧址。
1949年1月,学校改归中国共产党东北中央局宣传部领导,并改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从此,学校开始大发展并逐渐走上新型正规化的道路。1949年3月,由于校舍分散的关系,改校分为一、二两部,第一部迁入大直街新校舍,第二部仍在中山路,不久又迁至义州街。1952年9月,经政务院、中央教育部及东北人民教育部决定,学校以后的任务是为国家经济与文教部门培养翻译和师资,学制也由两年过渡到三年。
1953年,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是当时中国国内规模较大,历史较久,专门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俄语人才的高等学校。学校此时有学生两千余名,有俄语教师近三百人,其中百余名为苏侨教师。1954年秋,除招收的三年制一年级新生在新教学大楼上课,其他年级学生均迁入沙曼屯校舍学习和住宿(当时称作二部)。1958年夏,学校全部迁到了沙曼屯新校址。
1956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又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仍归高等教育部领导,任命王季愚为副院长、代理院长,赵洵为副院长。办院初期,只设有俄罗斯语言系,学制四年。1957年2月,正式成立西语系。1957年,是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逐渐向多语种外国语大学发展的时期。全院制定了“总结经验,整顿学校,活跃思想,提高工作,厉行节约,勤俭办校”的奋斗目标,并对发展前景提出了规划。
1958年4月,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下放归黑龙江省政府领导。1955年,高等教育部曾决定在黑龙江省建立一所综合大学,委托东北人民大学在1955和1956两年内代为建立教学体,并系培养行政干部。1957年,高等教育部撤销了这一决定。1957年末,为迎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中共黑龙江省委重新提出了在黑龙江省建立综合大学的问题。特别是在1958年全民大跃进开始兴起后,这个问题更被迫切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8年3月28日,省委宣传部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向省委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关于筹建黑龙江综合大学的方案》。《方案》对综合大学的作用,在黑龙江省筹建综合大学的必要性、有利条件、见效方针、培养任务、科系设置以及在筹建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指示,提出每个协作区在工业上和教育上都要有完整的体系。随后,全国各地迅速出现了一个全党全民大办教育,地方大办高等学校,建立完整教育体系的高潮。在此形势下,高等教育部将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划归黑龙江省管理;5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第206次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筹建综合大学,定名为黑龙江大学。于林、于天放、李昌、刘成栋、史文生等组成筹备小组,正式开始筹建工作。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中共哈尔滨市委的领导对黑龙江大学的筹建做了许多工作,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多次作出具体指示,从而大大加快了筹建进程;8月1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并经高等教育部批准,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基础上,正式建立黑龙江大学。建校时,成立了由刘成栋、王季愚、史文生、董福长、张天恩、方行、王树本、张毓瑞组成的临时党委,刘成栋任党委第一书记兼校长,王季愚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9月25日,黑龙江大学召开建校典礼大会。省委书记王一伦、哈尔滨市委书记郑依平到会并分别发表了讲话,校长刘成栋代表党委作了《黑龙江大学筹备经过》的报告。当天,《黑龙江日报》以《我省高等教育的重大发展——庆祝黑龙江大学的诞生》为题发表了社论。省、市领导和校党委领导的讲话以及《黑龙江日报》发表的社论,明确了黑龙江大学在全省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指出了黑龙江大学今后的任务和发展方向,给全校师生员工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从此,学校的历史便由单科性外语学院发展进入了多科性综合大学的新时期。
1960年暑假前从全省各重点中学选拔较优秀毕业生400余人保送入学,8月正式开学上课。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的基础课不分专业,只初步划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系列攻读方向。黑龙江科技大学并入后,教师按专业归口到各系任教,学生分到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系编班学习,20余名干部按职别到位任职。
1961年7月,黑龙江科技大学并入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开始筹建于1960年春。该校是在缺乏基础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没有独立校舍,借用黑龙江工学院部分教室、餐厅上课和就餐,借用黑龙江省工力所大仓库当作学生宿舍。教师共40多人,由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哈尔滨师范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省属高校抽调的部分教师和当年分配来的高校毕业生组成。同时,从上述高校选拔100余名学生作为预备教师,派往北京、上海、长春、大连等地高校进修;1961年12月25日,黑龙江省哲学研究所并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1964年秋,学校成立,黑龙江省委任命齐齐哈尔市副市长刘青萍为校长,学校下设有校务、教务、政治三个部,学校党委下设组织、宣传、青工三个部和一个办公室。1964年和1965年两年共招取学生604人,调进职工212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3月,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迁校到农村呼兰办学。原校舍移交给黑龙江省交通局使用。1971年初,黑龙江省革委会做出黑龙江大学与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合并的决定。两校物资、设备、房产原则上一律合并,归黑龙江大学使用;外专在呼兰的房屋移交黑龙江省文教局处理。9月14日,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正式合并入黑龙江大学。
1971年9月,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合并入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是中央高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领导下的三年制英语专科学校。它于1964年8月根据高等教育部的决定,为满足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应急成立。在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建校筹备期间,根据上级指示,黑龙江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参加了部分筹建工作,并对师资、校舍、招生等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1999年11月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整建制并入黑龙江大学,组建了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作为全国唯一的专门研究满语文化的科研机构,是中国国内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中心。其宗旨为抢救调查、开发利用满族语言文化遗产及同语族语言文化遗产,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与制定决策参考。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满语基础理论研究;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抢救调查研究与数字化处理;满语文翻译与应用研究;满族语言文化与相关民族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满族语言文化模式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与人类学研究等。建所以来,与日、俄、韩、德、美、英、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芬兰等国及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国内有关学术机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联合主办了4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国际范围内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2003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并入黑龙江大学。2004年10月,黑龙江水利专科学校并入黑龙江大学。2011年,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2012年11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黑龙江大学协议;同年,黑龙江大学获批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6年7月,黑龙江大学成为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首批35所高校成员;12月,黑龙江大学世界翻译教育联盟成立。2017年,黑龙江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1月,举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黑龙江大学研修中心揭牌仪式。3月,黑龙江大学当选为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联盟中俄蒙智库分网络牵头单位。
2024年4月,黑龙江大学入选青年外交高校联盟;5月,黑龙江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联盟成立仪式在黑龙江大学举行。6月23日,黑龙江大学数字政府研究院成立。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教学院部30个,开设本科专业86个,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2个;国防特色学科4个;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黑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为A类,哲学学科评为B+类,法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4个学科评为B类,化学学科评为B-类。2022年再次获批黑龙江省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16个学科入选建设序列,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中国国内一流建设学科7个,培育建设学科8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3个。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黑龙江大学有25个学科参评,其中,评估结果为A类的学科有1个,评估结果为B类的学科有6个,评估结果为C类的学科有12个。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教职员工2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人,研究生导师近113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000余人;获得国家(省)教学名师等各类国家(省)级荣誉奖励以及入选国家(省)级各类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近200人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含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入选国家规划教材40部。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黑龙江大学已经与23个国家的70余所大学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先后向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西班牙、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派出联合培养学生4000余人,培养来华留学生25000余人次,年均派出各类出国留学学生300余人,培养来华留学生1500余人次,并长期参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截至2023年12月,黑龙江大学拥有省重点培育智库、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机构68个;拥有30余个校级科研机构,现已基本构成多学科、立体化、完整均衡的科研创新发展体系。
截至2023年12月,“十五”以来,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8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7项,年度被SCI、EI、CSSCI收录的论文已达1600余篇,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近4万 项,其中有近1600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省级奖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
截至2021年3月,黑龙江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427.9万册,纸质报纸、期刊230种,电子图书831.5万册,电子期刊累计达到64.8795万册,引进数据库40个,自建数据库10个,其中萧红研究专题数据库、满铁研究专题数据库、馆藏俄侨文献及其研究全文数据库为自建特色数据库。图书馆的俄文文献、古籍文献、民国时期文献是特色馆藏。俄文文献以来源广、种类多、数量大而闻名全国,图书收藏独具风格,以语言文学类为主,最有代表性的收藏是19世纪初至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侨民在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的俄侨出版物。期刊收藏较为丰富,涵盖政治、经济、语言、文学、数学、生物等多个学科。古籍文献以学科种类齐全、学术性较强、版本丰富为收藏特色。图书馆依据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的需要,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非常重视对古籍文献的采集收藏,馆藏线装书总量有10万余册,4400余种,其中,古籍善本有700余种万余册,包括明清善本,稿抄本,和刻汉籍。普通古籍2300余种,近5万册。2010年,图书馆成为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有善本——明正德慎独斋刻本《文献通考》作为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展品展出。此外1400余种40000余册民国出版物也是馆藏珍品。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黑龙江大学电子图书831.5万册,电子期刊累计达到64.8795万册,引进数据库40个,自建数据库10个,其中萧红研究专题数据库、满铁研究专题数据库、馆藏俄侨文献及其研究全文数据库为自建特色数据库。
《求是学刊》是黑龙江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74年,前身为《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改名为《求是学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来源期刊。主要刊发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等研究领域的学术文章。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是黑龙江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设有水利与土木工程、化学化工与环境科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农业资源与工程等栏目,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数据库全文收录。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是由黑龙江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数学、应用数学、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机电工程、化学化工、材料科学、市政环境工程、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科研成果,被《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化学文摘》《数学评论》《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乌利希期刊指南》《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数学文摘》等中国内外数据库或检索机构收录。
《外语学刊》是由黑龙江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统计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上网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糖料》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黑龙江大学主办的报道糖料作物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甘蔗、甜菜以及甜叶菊、甜高粱等作物的生物技术、品种选育、良种繁育、耕作栽培、生产机械化、病虫害防治、生理生化、土壤肥料等方面的科研成果、高新技术,以及食糖产业发展、中国国内外糖料作物科研、生产动态等内容。
《北方法学》是黑龙江大学主办的法学期刊,主要有理论法前沿、部门法专论、专题研究、外国法研究、中外法史研究、实践论坛、名家讲坛、博士生论坛、学术综述、译评文丛、学术问题争鸣、比较法论坛等栏目。
《俄罗斯学刊》由黑龙江大学主管、主办的,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专论、 热点问题、政治、外交、经济、东欧、中亚、历史、文化、学界动态、外论摘编、书评等。
《黑龙江教育》是黑龙江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类期刊,主要有教学改革与实践、科学研究与实践、理论政策研究、学术争鸣、人才培养等栏目。
校徽由学校标志和校名的中英文形式组成。黑龙江大学的标志为昂起的龙头与草书龙字相融合,构成主要视觉形象, 标志左侧龙头与下部流畅的曲线构成的图形又与“学”、“子”二字相呼应,龙身与龙尾巧妙构成英文“UNIVERSITY”字头“U”字母, 暗示着中西文化的融合,象征黑龙江大学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模式。 整个标志每一方寸都深深蕴含着黑龙江大学如昂首腾飞的巨龙,是龙江莘莘学子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是黑土地上年轻一代的精神家园这一理念。 标志整体风格洒脱飘逸,极具现代气息,同时又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充分体现了高等学府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融合,学术自由与民主精神的结合。
徽章为题有毛体字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员工徽章为 红底白字,学生徽章为白底红字。
校旗为长方形旗帜,比例为4:3。旗面由草书龙形图案与中文校名组合,草书龙形图案在上,毛体字中文校名在下。校旗颜色为学校标识色(海蓝色),色标数值为C:100 M:40,辅助色为白色。
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博学慎思”出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0章)
“参天尽物”出于《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22章)
张之洞在《劝学篇·循序第七》中概括儒家学派的全部学问只有三句话:“空门之学,博文而约礼,温故而知新,参天而尽物。”校训两点已占三分之二,至于“温故知新”不过具体学习方法,同其他两点相比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博学慎思”意味广泛的学习、多方面的吸收知识,然后慎重细密地思考、理解、消化,这是一个学习的全过程。“参天尽物”,“参”是参与的意思,朱熹注:“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尽”,全部发挥出。原意是说每个人能全部发挥出自己诚信的本性,人类就能显现出人性的全部美好,万物也能与人和谐相处。然后能赞助天地化育万物。旨在说明人类发挥全部善良诚信的本性后便可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参天尽物”多离开本意,仅就字面涵义也可作这样的理解:考察自然奥秘,穷究万物本原,比“格物致知”包容性更大,内涵更丰富,大体相当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当然,作为研究探索具体知识,专门学问来理解也是完全可以的,作形而上、 形而下的理解都通,也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力度。
黑龙江大学学生社团是指取得黑龙江大学学籍的研究生、本科生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学生社团成员构成坚持广泛性的原则,鼓励学生社团吸纳不同省份和地区的学生。社团主要分为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和其他类等。其中,模拟联合国协会、校学生艺术团、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校国旗护卫队四个社团入选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高校“活力社团”TOP100榜。
黑龙江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成立于2009年,旨在发挥模联活动的公民教育意义,普及国际关系和外交知识,建设校内模联活动交流平台和学习实践基地,培养黑大学子的国际视野和综合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的活动形式,助力学校素质教育发展。协会多年以来坚持为培养新型模联人才而不断努力奋斗,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让更多学子深入了解模联的知识,协会定期举办模拟联合国校际会议,开展学术培训,举办时代青年论坛等活动,彰显模联的特色与风采。
黑龙江大学学生艺术团成立于1999年,下设舞蹈团、合唱团、管弦乐团、民族乐团、歌手队、礼仪队、街舞队、话剧队八支演出队伍,化妆部及文化推广部、综合协调部三个职能部门。是一支由校团委直属的学生业余文艺团体,也是重要的校级学生组织之一。
黑龙江大学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7年12月,是一支致力于服务西南贫困山区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每年会在寒暑假组织两次上山支教活动,支教名额采用自愿报名,公平竞争的方式向全校在读大学生开放。此外,朝阳也会组织其他志愿服务活动包括省图书馆与校图书馆打扫整理、面向老年人讲解智能手机使用功能、学府小学课后辅导、“蓝信封”等。所有成员皆可参与,在团结协作中更深入地了解志愿活动意义所在。
黑龙江大学国旗护卫队正式成立于2005年10月1日,最初是由国防生组成的东三省第一支高校国旗护卫队,自2019年起,正式由国防生完全转变为全日制本科生组成,现隶属于校团委的(半军事化)校级学生组织。黑大国护以弘扬爱国主义,展现黑大学子精神风貌和护卫神圣的国旗为宗旨。主要负责校内每周的升降旗任务、重大活动和仪式上的礼宾任务以及学生军训工作等,截至目前,黑大国护已圆满完成升旗任务664次。
黑龙江大学有南岗和呼兰两个校区。
黑龙江大学南岗校区为主校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呼兰校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东直路345号,占地面积约8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约52公顷。
黑大主楼建筑风格融合了俄罗斯建筑风格与中式建筑风格,属于黑大标志性建筑之一。采用了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典范,被国家文化部誉为全国高校“俄罗斯社会主义民族风格”教学主楼三大经典作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国家级一类保护建筑。
校史馆也是黑龙江大学的博物馆,生动描绘了一代代黑大人走过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集中展示了学校建校70年来改革建设发展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