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肥螈

更新时间:2023-09-05 21:28

黑斑肥螈(学名:Pachytriton brevipes)是蝾螈科、肥螈属两栖动物。雄螈全长平均173毫米左右,雌螈172毫米左右。唇褶明显;皮肤光滑;体形肥硕,背腹面略平扁;背面及两侧青黑或棕褐色,周身满布深色圆斑。

形态特征

成体:雄螈全长平均173毫米左右,雌螈172毫米左右。当幼螈全长长到97毫米时,其肛部隆起已达性成熟。体形肥壮;头部略平扁,躯干至尾基部浑圆。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圆,吻棱不明显;鼻孔小,极近吻端,鼻间距等于眼间距而短于吻长;眼径小于鼻间距而约为吻长之半;颊部明显向外倾斜;口角位于眼后角下方或稍后;上唇褶明显;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列呈“∧”形,前端在两个内鼻孔之间水平部位相会合;舌大,与口腔底部相连。躯干粗壮,背腹略扁平,背脊正中部位不隆起而略成浅纵沟,肋沟11条。四肢较短,前肢较后肢细短,前肢前伸时指端仅达口角的后方,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距很远,其间距为吻长的两倍左右;指、趾平扁而短,末端钝圆;指4个,指长顺序为3、2、4、1,第一指极短小;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第一、五趾显然短小,指、趾缘膜较宽(变异颇大),基部相连成蹼状或无蹼。尾短于头体长,尾前段宽厚而粗圆,后半段逐渐侧扁,末端钝圆;尾背鳍褶起于尾基部,后半段高而明显,尾腹鳍褶仅后段明显;肛孔纵裂。

皮肤光滑,体、尾两侧多有横细皱纹。枕部有“∨”形隆起或不显,背正中有浅脊沟,有的不明显;颈褶明显,绕至耳后腺后端,有的在咽喉部有纵肤褶。生活时背面及两侧青黑或棕褐色;腹面橘黄或橘红色;通身满布黑棕色圆斑,圆斑的大小、多少和疏密有变异,一般躯干背面的斑点较密,一般有10~15排左右,腹面的较为稀疏,少数个体在腹面无斑点;多数标本在尾的后端有一条浅色短纵纹或有1~5个浅色圆斑。液浸标本斑纹清晰,腹面色浅。

第二性征:雄螈胚部明显肥肿,呈椭圆形;肛孔纵裂较长,沿肛内壁有细长绒毛状乳突。后缘尤多。雌螈肛部略隆起,肛裂短,内壁无绒毛状乳突。

头骨:头骨长略大于头骨宽或几相等;上颌骨外侧间距明显小于方骨外侧间距;枕骨后缘向后突出,与两鳞骨后缘不在同一水平位置。犁骨齿列呈“∧”形,前端会合;前颌骨单枚,鼻突宽且长,与额骨前缘连接;鼻骨小,左右鼻骨不相连,位于前颌骨鼻突和上颌骨之间;额骨与顶骨大小几相等,额骨与鳞骨相距远,无额鳞弧和额鳞窝;上颌骨较短,与翼骨连接,不与方骨连接,且相距甚远;方骨外侧无钩状突。角舌骨宽大

为软骨质,左右不相连;上舌骨骨化;基舌软骨有2对辐射状的指状突;鳃弧2对,角鳃骨2对,均骨化;上鳃骨2对,且合并,均骨化。

:卵粒乳白色,圆球形,卵径4.5毫米左右(已发育至神经沟、尾芽期);胶膜3层,卵胶囊直径7.5毫米左右。

幼体:全长50毫米时,尾背鳍褶始自尾基部而平直;四肢较长,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互达掌、蹠部;全长70毫米时,已完成变态,皮肤光滑或粗糙。全长85毫米左右时除未达性成熟外,各部特征均与成体同。

变异:体形大小因地而异,如福建崇安106尾成螈个体大,全长170毫米以上者居多;德化的120尾全长为130毫米者居多。各地标本色斑也有一定变异:福建崇安122尾、德化159尾标本背、腹面均有圆斑,但有大小、疏密之变异,仅少数个体腹面斑点很少或无。据张作干等(1934)记载,福建南平6尾标本背面有圆斑,而腹面有斑或无斑;福清20尾标本中,其中12尾、背腹面均有圆斑,5尾背面有斑而腹面斑少,3尾的背、腹面均无斑。

生活习性

黑斑肥螈多生活于海拔800~1700米的大、小流溪内。成螈以水栖生活为主,白天常静伏于溪内石块上或碎石间或在水底缓慢爬行;受惊扰后向石洞或石下逃逸。1964年4月21日在福建德化海拔1500米左右的一条人迹罕到、森林茂密的山溪内发现有大量黑斑肥螈,在一段约300米长的溪沟内发现70余尾成螈,仅在一个1.5米×4米的深水凼内就见到10多尾。这些黑斑肥螈多静静地匍匐于水底不动,少数在深水或浅水缓流处慢慢游动,行动较为迟饨,用水网较易捕获。黑斑肥螈生活时体表分泌大量黏液,有硫磺气味。广西金秀县瑶山群众多以诱饵(蚯蚓等)钓获,作为食用。据张继秀等(1966)报道,黑斑肥螈捕食蜉蝣目、襀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昆虫。

分布范围

分布于浙江(遂昌、云和、江山、龙泉、庆元、泰顺、温岭、舟山、定海、缙云)、江西(南城、九连山、井冈山)、湖南(炎陵、桂东、攸县、茶陵、罗霄山西坡)、福建(德化、南平、建阳、武夷山、龙岩、福州)、广东(信宜、粤北)、广西(兴安、资源、罗香、桂北猫儿山)和越南。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5~8月,体内受精,雌螈产卵30~60粒。5月在德化戴云山后坡一溪沟内(海拔1370米,流水缓慢的石块下见到一卵群,卵粒连成一片,悬于石块底面,卵群长宽为40厘米×25厘米,卵粒乳白色,共有卵33粒,胚胎已发育至神经沟至尾芽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无危(LC)。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生态:黑斑肥螈对农林害虫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观赏:该螈体色鲜艳,易饲养,动物园或家庭都可作为观赏动物;据云,浙江和福建地区每年在市场上均有出售和批量出口。

药用:全体可入药,补虚消疳,主治小儿疳积、胃病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