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哲学

更新时间:2023-05-31 13:34

黑暗哲学,是一种唯心的,形而上的哲学分类,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猜想推理,没有任何实际依据。它阐述的核心思想是——可否制造出不可能存在的东西

例证

一对修行的师徒下山化缘,夜幕降临,他们求住在乡间一户农家小院。入夜,刚好有一群打家劫舍的强盗把农舍团团围住,徒弟惊惶失措地跑去告诉正在坐禅的师傅说:“不好了,师傅,强盗来了,我们快要没命了。”说完,拿起包裹就要往外冲,师傅却微笑着拦住了徒弟:“为什么要走呢,会有几个人能被我们度人教化啊。”

思索

面对突发的事件和困境,师傅和徒弟的表现却大相径庭,人性本身所具有的恐惧和求生的欲望让徒弟首先选择了规避险境;师傅却在险象丛生的背后最初看到了可以教化度人的契机。徒弟的表现合乎伦常,师傅的人生智慧和朴素哲学让他看到了事物内外因的转化,让我们大家有了希望与期待。二者相较,人生的境界和觉悟不言而喻。抛开信仰修行中舍身求义、功德圆满的原义不说,单就这份面对人生“黑暗”时运用的简单哲学就可以让我们好好琢磨琢磨。

毫无疑问的是,我们一般都确信作为个体的人有好和坏的特质,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对于这一点,西方的思想家们直接用“潘多拉的盒子”就把自私、残忍、嫉妒等撒在了人类的身上,而东方的先哲们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亘古的命题贯穿在了文明发展史的长河中,而恰恰是这个看似对立和含糊的命题却真实反映出了他们对于自身另一面的困惑和不解。

作为生存的个体,我们需要周围环境的接纳和保护,这种群体生存的需要性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没有消失,当然毫无疑问的是我们自己首先得学习怎样融入这个集体。我们在批评和表扬中懵懂地接受了是非道德,从没有标准到建立标准。我们眼睛里的黑色在渐渐减少,畏惧和顺从却越来越多。我们同周围人一样,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同,骨子里的贪婪、自私、欲望却被我们毫无原则、不加批判压在心底,他们被当作横亘在我们成长道路中的绊脚石,如同狼来了的故事一样经典地压制着我们,却不能阻止我们在漆黑的深夜蒙头在被窝里放浪形骸,漫无边际的想象,如同春日里散布在空旷的田野、流动的空气、四处跳动的动物包括你我身体里的那不可名状却无法避免的骚动。令人担忧的是,我们越是抗拒和弹压,它们越是能够清晰地透过在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在生活情境中呈现。

黛比·福特所写的《黑暗,也是一种力量》恰如其分地给了我另一种诠释。作者黛比·福特从一个曾经过着吸毒以及复杂生活的颓废青年到成长为加州乔帕学院的讲师,源于作者面对人生的黑暗和困境,没有自暴自弃,积极认识并揭露了个人内心深处的阴影,内因带动外因的转化,最终成就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像作者那样的复杂生活,但什么时候我们有过触动自己灵魂黑暗面的勇气,你有多久不曾跟自己谈心了呢?

单纯的个体理性生存尚且如此,由此而推广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也是一样。柏拉图用“洞穴说”的比喻来具体说明了人认识世界的这种过程。他说,人的认识现状就如同人被绑在一个深深的洞穴中。人像囚徒一样一直就处在这样的洞穴中,从来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而且他们的头和手脚都被捆绑着,也不能回头看从洞外照射进来的阳光,只能向前看洞穴的后壁。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燃烧着发出光。在火光和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矮墙后面有些傀儡戏演员拿着木偶在表演,木偶的影子照射到了洞穴的后壁上,囚徒只能看到这样的影子。你有可能老死洞中,一辈子在影像中活着,也有机会冲出洞穴,触摸到真实的世界。因此,你要想探求真知就必须挣脱锁链,走出洞穴,亲自去看看洞穴外面的世界。尽管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折磨,如蛇脱壳,但却是美丽的新生,如蛹化蝶。

有着实践精神的中国的先哲们已经开始身体力行了。公元1508年的春天,被贬官到贵州当驿丞的王守仁在龙场驿站的破房子里,挖了一处洞穴,把自己褴褛的衣衫和疲惫落魄的神情一起埋藏在了里面。就是在那个黑暗得让人恐惧的后人俗称为“玩易窝”的泥土洞穴里,王守仁用生死去参悟,穿透荣辱,摊破生死,玩味出《易经》中的“精华糟粕一致,内心外在合一”的精粹思想。《玩易窝记》中说阳明先生函六合,入无微以后,把自己37年间的生平和多年的哲学修为揉和起来,不是单一地指向一人一事,而是从中抽筋剥骨一般,超越个人经验,最终直达了他所说的“古之君子”的境界。黑暗中的三天三夜,应该是死过一次又活转回来的三天三夜。这个人生和躯体上的大黑暗,没有埋藏住王守仁头脑中的大智慧,大哲学,反而给了他一种超乎寻常的解脱,那个阴冷无比的黑暗给了他光芒万丈的灿烂。而作为黑暗载体的“玩易窝”作为王守仁命运的转折之地与其后的阳明洞、龙岗书院一同成为建构阳明学说的哲学思想体系永恒的胜地。

总结

黑暗孕育着无知和痛苦,却也昭示着黎明和光亮,我们就像是黑暗中摸着石头在过河的一群孩子,需要的不仅是勇气和胆量,还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智慧与哲学,如果说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周易太极、阴阳八卦太过深奥的话,那么德国的这一句“暗透了便望得见星光”的谚语我相信会给你更多直接的启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