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曼巴蛇

更新时间:2024-10-11 21:09

黑曼巴蛇(学名:Dendroaspis polylepis)是眼镜蛇科曼巴蛇属的一种蛇类,它是非洲最致命的毒蛇之一。其平均长度为2.2 至 2.7米,最长可达4.3米,体重为2-8kg。头部呈棺材状,体色多变,包括橄榄色、褐色、灰色,以及卡其色。幼体黑曼巴蛇的颜色相对较浅,主要呈现出鲜艳的灰色或橄榄绿色。腹部颜色通常为白色或奶油色,部分个体的后半部分分布黑色斑点。黑曼巴蛇口腔呈现深蓝色至墨黑色,眼睛则是深褐色或黑色,身体中部会出现光滑的鳞片。

动物学史

分类史

在1873年,德国博物学家威廉·彼得斯(Wilhelm Peters)根据一个由意大利探险家(Orazio Antinori)在厄立特里亚北部收集的标本,描述了黑曼巴蛇的亚种(Dendraspis Antinorii)。

1896年,动物学家乔治·阿尔伯特·布伦格(George Albert Boulenger)将黑曼巴蛇与东部绿曼巴蛇(Dendroaspis angusticeps)归为一类,进行了混合分类。这种分类方式一直沿用到1946年,直到南非爬虫学家薇薇安·菲茨西蒙斯(Vivian FitzSimons)重新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将两者再次区分为不同的物种。

到了2016年,通过一项遗传分析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黑曼巴和东部绿曼巴实际上是彼此的近亲,而与简氏曼巴蛇(Dendroaspis jamesoni)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这一发现为人类对曼巴蛇家族的了解增添了新的视角。

发现与命名

1864年,英国动物学家阿尔伯特·冈特(Albert Günther)首次对黑曼巴蛇进行了正式描述,并将其命名为Dendroaspis polylepis。

“Dendroaspis”的属名由两部分组成:“dendro-”和“aspis”。“Dendro-”这个词根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树”,它指的是这一属中的许多蛇都是树上生活,而“aspis”则源自一个与“盾牌”有关的词汇,用以形象地描述蛇盘绕身体。“polylepis”来自希腊语,由“poly”和“lepis”两部分组成。其中,“poly”意为“许多”,而“lepis”则意为“鳞片”。因此,在英语中,Dendroaspis polylepis的字面意思是“有许多鳞片的树蛇”。

形态特征

体型

黑曼巴蛇是一种体型庞大的蛇类,其平均长度为2.2 至 2.7米,最长可达4.3米,体重为2-8kg。

头部

黑曼巴蛇的头部呈棺材状,它是一种前沟牙蛇,尖牙长达6.5毫米,位于上颌骨前部。黑曼巴蛇的口腔内部呈现出深蓝色至墨黑色的色调,它们的眼睛则是深褐色或黑色的,瞳孔边缘还带有银白色到黄色的光环。

躯干

黑曼巴蛇是一种细长的圆柱形蛇类。体色多变,包括橄榄色、褐色、灰色,以及卡其色。幼体黑曼巴蛇的颜色相对较浅,主要呈现出鲜艳的灰色或橄榄绿色。黑曼巴蛇的下腹颜色通常为奶油色,有时与绿色或黄色混合,黑曼巴蛇身体的后半部分可能会分布着黑色斑点,一些个体更是具有深浅不一的鳞片,形成了横向条纹。身体中部会出现光滑的鳞片,一般位于23至25行,有些出现在21行。

尾巴

黑曼巴蛇的尾巴又长又细,尾椎占其体长的17-25%。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其范围包括分布于安哥拉、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马里、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索马里、南非、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栖息环境

黑曼巴蛇通常栖息于开阔的灌木丛及草原等较干燥地带,生活在海拔1800米范围的地方。它们偏爱低矮且视野开阔的环境,常在空心树、白蚁丘、地洞、树木间或岩石缝隙中居住。此外,河岸带也是它们常选择的栖息之地。

生活习性

食性

黑曼巴蛇的食性相当广泛,它们主要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如啮齿动物、蹄兔等。除此之外,它们偶尔也会捕食鸟类。黑曼巴蛇还被观察到捕食其他蛇类,比如森林眼镜蛇。

觅食行为

黑曼巴蛇捕食的时候在地面爬行的速度极快,在攻击的一瞬间它们的头蹿到的高度可以达到1米,而在爬行的过程中它们也保持着脑袋高于地面50厘米的高度。当黑曼巴蛇锁定猎物后,会迅速咬住猎物并注入致命的毒液。随后,黑曼巴蛇会追踪猎物,等待其因毒液作用而瘫痪或死亡。黑曼巴蛇的毒液极为强大,所以这一过程通常不会持续太久。它们拥有灵活的下颚,这一结构允许它们的下颚脱臼,使它们能够吞食比自身头部大四倍的食物。当猎物被完全吞噬后,黑曼巴蛇体内的强酸会开始消化猎物,整个过程在8到10小时内即可完成。

节律行为

黑曼巴蛇通常早出晚归,喜静止不动,独居,有领地。作为冷血动物,需要通过晒太阳来加热身体,因此大部分时间黑曼巴蛇都在晒太阳。通常在日出后数小时到黄昏前约一个小时最为活跃。

攻击防御

黑曼巴蛇性格害羞,但具有攻击性,当受到威胁时,为了防御,这些蛇会将上半身抬离地面,高度可达0.9-1.2米,并张开嘴巴,露出黑色的口腔,并发出嘶嘶声。如果被逼到绝境,它们会抬起后背,张开嘴巴,稍微张开或压平颈部,进行威胁,然后发起攻击。黑曼巴蛇可以反复攻击,并注入致命的神经毒素,致使敌人半小时内呼吸困难。

交流行为

黑曼巴蛇的交流与感知方式与其他蛇类非常相似。它们通过伸出舌头来收集空气中的颗粒,这些颗粒随后被引导至口腔顶部的犁鼻器官中,这个器官扮演着感觉器官的角色,帮助它们感知环境。尽管黑曼巴蛇没有外耳,但它们却拥有出色的能力来检测来自地面的振动。当受到威胁时,黑曼巴蛇会展现出攻击性,并通过一系列行为来警告潜在的威胁者。

生长繁殖

黑曼巴蛇在春季或夏季进行交配,因为这时温度较为适宜。雄蛇会凭气味找寻雌性,一旦雄性找到雌性,雄性会在轻弹舌头的同时滑过雌性的背侧作为求偶行为,雌性则会通过抬起尾巴并保持静止来表示她准备交配。随后,雄性会盘绕在雌性的后端,将尾巴在腹外侧与雌性的尾巴对齐,完成交配过程。雌性黑曼巴在白蚁丘内或巢穴中产卵,每次产6-17枚白色的卵,妊娠期为80至90天,卵将在2至3个月内孵化。黑曼巴蛇会将卵放置在覆盖着温暖植被的区域,因为卵需要热量来完成孵化过程。产卵后,雌蛇会立即消失。黑曼巴蛇之间除了交配之外不会有其他互动,雄性也不会参与后代的抚养。圈养中的黑曼巴蛇寿命最长记录生命周期为11年,实际寿命会更长。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2014年,黑曼巴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黑曼巴蛇在整个非洲大部分地区分布数量众多,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主要威胁

栖息地减少

尽管它们目前不属于濒临灭绝的物种,但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却为它们带来了潜在的未来威胁。黑曼巴蛇生活倾向于远离人类居住区。随着人类种群的扩张和自然栖息地的不断侵入,黑曼巴蛇的栖息地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进而与人类的利益发生冲突。

天敌威胁

虽然黑曼巴蛇很凶猛,又有十分可怕的毒液,但是,它并不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它也有令它畏惧的天敌。黑曼巴蛇的主要天敌,是一种称为獴并且外形像猫的动物,就和其他毒蛇惧怕獴一样。獴因为其体内对蛇毒的抗体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的血液中含有突变的接收物以阻止毒液里的神经毒素与目标物质结合,使其失效。就因为獴具有这个特有的能力,所以,即使是成年的黑曼巴蛇也难以和它对抗。虽然是这样,但是獴较多喜欢袭击幼年的黑曼巴蛇,因为这样不必花太多的力气就可以杀死猎物。除了獴以外,蛇鹫也是黑曼巴蛇的天敌之一。还有,有些游蛇科的成员,也经常会猎杀幼年的黑曼巴蛇。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黑曼巴蛇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作用,它以小型啮齿动物为主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控制害虫种群。

医学价值

黑曼巴蛇作为非洲最令人畏惧的蛇种,因其体型庞大、攻击性强、毒液毒性高以及毒液发作速度快而闻名,该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具有医学重要性的蛇类。有研究表明,黑曼巴蛇毒中的肽毒素可以可逆地抑制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的传导,从而产生镇痛作用。

危害

与多数毒蛇不同,黑曼巴蛇的毒液不含蛋白酶,主要具有神经毒性,是靠攻击猎物的神经系统而令其麻痹。平均而言,它需要10-15毫克的毒液,就可杀死一个成年人,然而黑曼巴蛇的毒液量为100-120毫克,最多能达200毫克。凭这些毒液,就可杀死13-20个成年人或者一头重600千克的长颈鹿。中毒后的症状通常在10分钟内迅速显现。早期神经系统体征包括口中出现金属味、眼睑下垂(上睑下垂)以及延髓麻痹等症状。随着毒液的进一步作用,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瞳孔缩小、视力模糊或减弱、皮肤感觉异常、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唾液处理困难、呕吐反射消失、意识丧失等症状,甚至出现呼吸麻痹。被咬伤后,45分钟内即可导致人类出现晕厥。若未得到适当的抗蛇毒血清治疗,通常会发展为呼吸衰竭,进而引发心血管衰竭并最终导致死亡。

其他内容

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洛杉矶湖人队球星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最喜欢的动物就是非洲毒蛇黑曼巴,这种蛇体形较长,攻击速度快,而且毒性猛烈,因此他的绰号是“黑曼巴”。在接受采访时他说:“我之所以喜欢黑曼巴这个外号是因为这种蛇的特性,跟我的打球风格很像。我找不到比它更完美的比喻了。”科比自己还赋予了黑曼巴一种拟人化的性格,那就是“强烈的好胜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