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0 00:01
黑水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北与松潘相接,东西与红原、茂县相邻,南和西南与理县、马尔康相连,属季风高原型气候,旱、雨季分明,气温日差较大,县域面积4356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黑水县辖8个镇、7个乡。截至2023年末,黑水县常住人口4.3万人,常住城镇化率为41.86%。
黑水历史悠久,古为冉駹地域。
秦、汉,为蚕陵县地。
蜀汉,于黑水境北置平康县;后以蚕陵、平康两县领其地。
北周,分属通轨、江源、左封、广年四县。
隋初,四县属汶山郡。隋末以平康、左封两县领之。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平康;二年(619年),废左封属翼州。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在境内马桥置当州辖通轨、左封两县。显庆元年(656年),左封县迁驻徐古;二年(657年),置谷和县,治地米尔垮。文明元年(684年)在境寡古置利和县;三年(687年)置归城县,治地苦瓜。
元为吐蕃宣慰使司管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北部为松州毛尔盖千户领,其余为茂州叠溪土千户所领。
明为松潘。明初,在知木林置麦扎族长官司,明末,置大姓黑水土百户,属松潘卫、茂州卫领地。
清在境北麦扎、乌木树、知木林、慈坝置土守备,属松潘厅。道光六年(1826年),改土归流,大姓黑水(丁寨等六寨)属茂州管辖。清末大黑水为梭磨宣慰使司所辖,隶属理番厅;小黑水隶属松潘厅。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1952年7月24日,黑水解放,9月,成立黑水行政委员会县级临时政权。
1953年12月,置芦花县。
1954年6月,更名为黑水县。
截至2023年6月,黑水县辖8个镇、7个乡。县人民政府驻芦花镇森工半岛。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东南与茂县连接,西南与理县毗邻,西与红原县相连,东北与松潘县接壤,介于东经102°35′~103°30′,北纬31°35′~32°38′之间,县域面积4356平方千米。
黑水县西、北两面山原地貌地形切割缓慢,地质较平缓,东、南两面和中部为高山峡谷地貌,沟谷与山脊并列。最高点奥太基山峰海拔5286米,最低点色尔古河坝海拔1790米,平均海拔3544米,高差1000~2000米。
黑水县境内有黑水河、大黑水河、小黑水河、毛儿盖河(为黑水河上游正源)四条主河流及溪沟99条。黑水河源于羊拱山脉希娘山东麓,全长162千米。小黑水河源于三姐妹山南麓,流长65千米,毛尔盖河源于夏沃隆山南麓,全长76千米。
黑水县属季风高原型气候,旱、雨季分明,日照充足,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并随海拔高度不同差别较大,高山与河谷年均气温差值达20℃,县城芦花平均气温9℃,年极端最高气温33.5℃,极端最低气温-14.4℃。境内降雨分布不均,夏季集中,秋季阴雨连绵,年平均降雨量620.06毫米,无霜期平均166.1天。
黑水县土壤类型复杂,可分为12个土类、31个土种,主要有冲击土分布于河谷河滩及山谷沟口,山地褐色土分布于海拔2400~2900米半湿润中山区,灰褐土分布于海拔1900~2000米半干旱河谷地区,山地棕壤分布在海拔2900~4000米湿润高山地区,暗棕壤分布于3500~4000米湿润高山地区,山地灰化土分布于海拔3500~3800米原始森林地带,亚高山草甸土分布于海拔3500~4000米地带,高山草甸土分布于4000米以上高山地区。石灰岩土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4%。沼泽土、盐土、高山寒漠土分别分布于沼泽地、干旱河谷、高寒山顶。
黑水县受青藏高原气候影响,常有干旱、暴雨、冰雹、洪水、泥石流、霜冻等自然灾害发生。
黑水县境内黑水河年径流量38.8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23.2立方米/秒,毛尔盖河年径流量8.9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8.2立方米/秒,小黑水河年径流量1.8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5.8立方米/秒,99条溪沟年径流量12.3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38.9立方米/秒,水量充沛,河床比降大。水能总蕴藏量15.39万千瓦。
黑水县有森林植物95种,药用植物400种,经济林木37种,主要有云杉、栎、桦、松等林木;大黄、羌活、五加皮、虫草、贝母、天麻、杜仲、党参等药材;牧草、食用菌、竹类、野生花卉等植物资源。动物有兽类88种,鸟类52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9种,鱼类5种、昆虫164种。兽类有苏门羚、金丝猴、小熊猫、林麝、水獭、鹿等。
黑水县境内有锰、铁、钨、金、水晶、冰州石、硫磺、岩盐等矿藏,其中低磷锰铁矿蕴藏量较为丰富,查明矿床及点16处。芦花镇四美沟至德石窝沟一带约27平方千米范围内矿床较为集中,有中型以上规模的矿床3处,探明锰矿石远景储量约700万吨。德石窝沟C+D+E级锰矿石储量334万吨。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黑水县常住人口为44564人。
截至2023年末,黑水县户籍人口57031人,较上年下降0.3%。其中:户籍城镇人口7536人,户籍乡村人口49495人。出生人口511人,人口出生率0.9%;死亡人口402人,人口死亡率0.7%;人口自然增长率0.2%。全年常住人口4.3万人,其中:常住城镇人口1.8万人,常住乡村人口2.5万人,常住城镇化率为41.86%。
黑水县有藏、羌、回、汉等多个民族。
2023年,黑水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1.32亿元,按照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0亿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8.64亿元,同比增长0.5%;第三产业增加值17.67亿元,同比增长5.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4%、3.3%和72.3%;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1.1%、0.1%、3.2%。三次产业结构由2022年的17.4:29.3:53.3调整为2023年的16:27.6:56.4。
2023年,黑水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7868万元,同比增长4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万元;第二产业投资73427万元;第三产业投资94441万元。
2023年,黑水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72万元,同比增长22.7%,其中税收收入7066万元,同比增长52.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4234万元,同比增长13.4%。
2023年,黑水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1%。
2023年,黑水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528公顷,同比下降2.4%。粮食播面9.14万亩;粮食产量1.82万吨;蔬菜面积1435公顷,同比下降0.6%;蔬菜产量45813.5吨,同比增长2%;水果产量7826.6吨,同比增长59.4%;核桃为1829吨,同比增长18%;花椒为23.2吨。大牲畜存栏55000头,同比增长3%。羊存栏7908头,同比下降1.8%;生猪存栏17565头,同比下降73%;牛存栏52434头,同比下降2.8%。年末大牲畜出栏13102头,同比增长10.2%。生猪出栏62200头,同比下降3.9%;牛出栏13102头,同比增长10.2%;羊出栏5709只,同比下降0.5%。肉类总产量6085.1吨,同比下降9.3%,其中:牛肉产量1522.7吨,同比增长1%;羊肉产量101.9吨,同比下降3%;猪肉产量4460.5吨,同比增长2.6%。
2023年,黑水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045.7万元,同比增长2%。其中:农业总产值29802.9万元,同比下降0.5%;林业总产值8044.9万元,同比增长22.6%;牧业总产值44900.9万元,同比下降0.1%;农林牧渔业服务业6297万元,同比增长7.4%。
2023年,黑水县工业增加值73239万元,同比下降0.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92054万元,同比下降0.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0189.8万元。
2023年,黑水县建筑业总产值34165.8万元,同比增长16.7%;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2个,比上年同期增长9.1%。实现利润总额-3968.6万元,同比下降39.41%。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从业人员546人,同比增长85%。
2023年,黑水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452.2万元,同比增长5.3%。按销售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7224.5万元,同比增长4.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227.7万元,同比增长7.2%。按行业分,批发业782万元,同比增长15.2%;零售业26532.1万元,同比下降2.7%;住宿业2091.4万元,同比增长23.0%;餐饮业23046.7万元,同比下降14.4%。
2023年,黑水县接待游客182.5万人次,同比增长28.7%;实现旅游总收入146034.1万元,同比增长28.7%。
截至2023年末,黑水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80470万元,同比增长2.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87701万元,同比增长6.6%。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1462万元,同比增长12.1%。
2023年,黑水县省道446线扎红隧道应急通车;投资6700万元,建成幸福美丽乡村路15.9千米,新增农村公路安防设施19千米,维修自然村硬化路45千米。
截至2023年末,黑水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311.149千米,其中:国道112.18千米,省道165.055千米,县道182.269千米,乡道369.566千米,村道482.079千米。全县15个乡镇和100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通农村客运率均达100%。
2023年,黑水县兑现教育惠民资金1321万元,惠及学生7400人次。借力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资源,选派跟岗学习教师26名,接受支教教师30名,2022—2023学年度,“小升初”全州排名提升1位,“初升高”上线109人、同比增长9.3%,高考本科上线58人、同比增长12.4%,县中学高考本科提升率居全省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第3位,芦花黑籽儿幼儿园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
2023年,黑水县投资1164万元,完成县医院传染病房、中藏医院院感防控能力提升、乡镇卫生院维修改造等7个项目,有效提升全县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推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减免脱贫人口门诊及住院费396万元,惠及群众1578人次,县内住院自付费用比例控制在5%以内。实施全民健康免费体检,常态化义诊巡诊1.86万人次。
2023年,黑水县申报2023年阿坝州非遗进校园优秀示范点位3个,公布黑水县第一批县级非遗工坊;推进徐向前住址、芦花官寨维修保护工作;开展送文化下乡128场次,放映农村、社区电影1659场次,组织400名文艺家在全州首次开展“文艺赋能乡村振兴--走进黑水”采风活动,完成口述历史《奔腾的猛河》纪录片摄制,编撰出版《红色黑水·经典吟唱》,黑水年鉴入选2023年阿坝州精品年鉴工程,“雪山朗玛”组合、阿尔麦多声部传承人荣登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舞台。
2023年,黑水县参加州第十六届运动会,省第十届、州第四届残运会等重大赛事,斩获27金37银27铜。
2023年,黑水县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45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13万人,为178名劳动者追回工资432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就业形势保持稳定,“黑水(措曲)保安”获评第二批“净土阿坝”州级特色劳务品牌;兑现各类城乡困难群众救助资金2452万元,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应保尽保、应纳尽纳;持续推动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84万人,为2752名困难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44万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2265人,城镇职工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4.94万人。
黑水县以境内黑水河而得名。藏语安多方言称黑水为“措曲”,“措”生铁之意、“曲”水这意,引伸为黑水。因河流贯穿全境,河水呈黑色故称。
黑水县是一个多语言地区,语种较多,除汉语外,部分居民分别使用着藏语、嘉戎语和接近羌语的黑水方言三种语言,从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境内分布的藏语是属于安多方言的一种土语。安多方言,俗称“草地话”,黑水方言称“石巴智”。由于与羌族聚居的茂县相毗邻,黑水方言与茂县羌语北部方言相通,按其结构又可分为芦花土语、麻窝土语、知木林土语、维古土语。
黑水县藏族人民信奉宗教。本波教和藏传佛教是主要教派,本波教俗称黑教,是藏族地区原始古老的教派。本波教庙会一般在农历正月、5月、10月举行,一年一次或两次。藏传佛教在黑水有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等教派之分,各派每年均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
黑水县是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其红色文化悲壮厚重,芦花会议就在这里举行。据史料记载,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右路纵队之一部近9万人次,先后翻越雅克夏、昌德和达古三座大雪山,三次途经黑水,长征北上。在黑水期间,红军共筹集粮食约710万斤,熬制土盐约5000斤,筹集了大批牛毛、羊毛、畜皮、兽皮等御寒物资,为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提供物质保障。在黑水县境内,红军英勇作战80多次,有近万名红军战士在雪山峡谷里埋下忠骨。1954年,中共黑水工委会、黑水县人民政府将散埋各地的无名烈士遗骸收集安葬在烈士陵园内,并立碑纪念。
黑水县藏民无论男女都有佩戴首饰的习惯,其各种饰物大多为银制品。银腰带,长约五尺,宽约二寸,在厚质红色布料或皮带上点缀银饰物,系于腰间可绕两圈。珊瑚银吊刀,长约八寸,吊于腰间左前侧。火镰,即打火石,用钢块加工而成,呈半月形,长约二寸五分,宽约一寸五分,厚约二分。珊瑚银戒指,男女普遍戴于左手无名指,重约二两。男人戴的银戒指中嵌一颗红色大珊瑚珠,女人的则在大珊瑚珠两旁各配一颗绿色的小苏石珠。手镯,妇女手中喜戴手镯、象牙。一般右手腕戴大珊瑚银手镯,左手腕戴乳黄色的象牙圈一对,有的自小姑娘时戴上后至老才取下而遗传于后。项链,为妇女喜戴之物,多系珊瑚珠用线串着戴于颈部。耳环,以银制为多。
二声部民歌
小黑水地区演唱的二声部民歌,为二人演唱,他们一个唱“细”点,一个唱“粗”点,即高音和低音,低音唱得宏亮、浑厚。演唱时“两头平,中间鼓”,即乐曲的开头和结尾“平”,用同一旋律。“中间鼓”则指两声部分开,并成反方向行进。演唱形式分为纳玛(男声二声部民族)、热玛(女声二声部民歌)、忽拐拐玛尔直撒(男声多声部民歌)直拐拐玛尔直撒(女声多声部民歌)、若尔波(男女声对唱多声部民歌)。二声部民歌以情歌为主,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某种愿望的追求等,流露真诚的感情。
单声部民歌
单声部民歌流传在芦花、麻窝、木苏、维古一带地区。迪种民歌具有高亢、狙犷、奔放和优雅的抒情特点。按其内容大致分为颂佛的宗教歌曲,颂天神、地神、山神、树神及祖先的祭祀歌曲,颂土司、头人的宫廷歌曲。
劳动歌曲(包括山歌)
劳动歌曲这类歌曲数量最多,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多样,节奏明快,常是随口而唱,随声而和,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锅庄歌曲
锅庄歌曲是跳锅庄时的伴唱歌曲,其节奏快慢随舞蹈节奏而变换,声调起伏相承。一般用以赞美自然、赞美家乡,以酒助兴,男女轮唱,同步起舞,通宵达旦,直到尽兴为止。
世代生活在黑水的安多藏族、嘉绒藏族,在婚丧嫁聚的礼俗方面,也是基本一致,小有区别。古时,黑水流行“跑衙门”婚姻,由当地头人保护而自主自己的婚姻;抢婚则是藏区藏民族通行的一种婚姻,男抢女,在女自愿的前提下,由媒人前往求亲后定;这种婚俗在当时的石碉楼乡一带尤为盛行。定婚或已婚孀居的妇女,若被人抢婚,抢者将赔偿一定的财物给原夫家,则可与此女重组家庭。和汉民族一样,黑水从古至今都盛行倒插门。在如今的黑水,包办婚姻,定娃娃亲已经是很稀有的事情了,青年人们都能与世俗抗争,通过自由恋爱寻找自己的终生伴侣,组成幸福的家庭。
黑水县境内芦花、麻窝、木苏、小黑水等地区,藏族沿古至今均采用历史悠久以火葬为主要形式的传统葬俗。此外,还有水葬、岩葬等形式。后两者仅对十岁以下夭折的婴儿适用。新时代的黑水,丧葬习俗沿古不变,在繁缛礼节、迷信活动、鸣放枪炮等方面有了新的改良。
黑水县藏族人民有许多自己的传统节日,在各种节日里,人们访亲拜友,互相宴请,畅饮咂酒,跳锅庄,庆祝的方式独特而又喜庆。其中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为最喜庆隆重的传统节日藏历年,黑水语称“鲁萨尔巴”。余下的依次为农历三月举行的木巴节;农历五月十二、十三日的一古节,亦称转山会;六月的穷度卜节,即敬河神节;藏历十二月八日至十六的戎觉节,相传此节由清朝年代梭磨女王乌斯米?日古玛所倡导,含义为“自由百姓”,百姓集会隆重庆祝之意。每三年举办一次,历时九天。
黑水县旅游资源以山岳景观、沟谷景观、湖泊、水库、泉水、瀑布景观、林地、珍稀动植物、物候景观、特色村寨、特色农业园区、纪念、宗教、祭祀活动场所、建筑遗迹、农特产品16个方面为主要特色。全县共有旅游资源1125个,优良级旅游资源181个,占旅游资源总数的16.01%。其中,五级旅游资源12个,约占1.06%;四级旅游资源19个,约占1.69%;三级旅游资源150个,约占13.33%。全县旅游资源分为8个大类,24个亚类,100个基本类型,分别占标准分类中大类的100%、亚类的92.31%、基本类型的76.34%。
截至2024年5月,黑水县境内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个(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黑水奶子沟彩林公园旅游区、三奥雪山景区、卡龙沟旅游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4个(阿坝州羊茸哈德、黑水色尔古藏寨景区、黑水县芦花会议会址旅游景区、黑水县知木林核桃园旅游景区)。
先将茶叶熬成深褐色后,把茶渣筛滤出来。趁热将茶汤倒入放有酥油、食盐的桶内,再倒进鲜奶,用打茶工具在桶内不断搅拌,使酥油茶原料充分均匀地溶于茶水中,然后装入壶内,放在温火上保温,随时可饮用。
玉米馍有蒸馍和烧馍。蒸馍不用蒸茏,而是在铁锅内盛水约一半,距水面2寸左右高处横、竖交错架起竹杆或树枝条,上面铺一层麦草。待水烧开后,把用温水调制玉米面所做成的馍置于铁锅内的麦草上,然后用另一个铁锅扣盖上,蒸半小时,则馍熟可食。也有蒸馍时,在锅底盛水少许,将做好的馍贴在水平面上露出的锅壁处,密盖好锅盖后,约半小时,待锅底水干,蒸馍贴锅面有一层黄黄的锅巴,吃起来香脆可口。玉米烧馍,那是将做好的馍放入火塘,埋入火灰中慢慢烘烤,上下翻动数次,熟后,既香又甜。
咂酒多用青稞酿造而成,故又称青稞酒,也有用玉米和小麦酿造的。作法是将青稞或玉米、小麦煮熟后,倒入簸箕或筛内晾至微温时,拌上酒曲装入大锅里,上盖麦草或其他保温衣物,待发酵数日后,装入坛内,坛口用稀泥封严,十天半月之后便可饮用。
2020年6月29日,黑水县入选四川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0年6月30日,黑水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29日,黑水县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县城”。
2022年1月26日,黑水县入选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