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4 14:23
蛇岛蝮(学名:Gloydius shedaoensis)是蝰科蝮亚科亚洲蝮属下的一种具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体型中等大小,短粗。中段背鳞23行。头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眼后有一道较细的黑褐色眉纹一直延伸到口角。通身背面灰色或灰褐色。体背两侧各有1行中间色浅的深色斑块,斑块常在脊部相融,形成深浅相间的横斑。腹面灰白色,具细密的深褐色细点。
蛇岛蝮于1979年由赵尔宓对产于中国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区所辖的蛇岛栖息的蝮蛇进行了深入的分类学研究后发表为新种。在此之前蛇岛蝮曾一度被误认为是中介蝮(Gloydius intermedius)。
1999年,李建立通过对蛇岛蝮和产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及山东省长岛县长岛等地原先被鉴定为岩栖蝮的分类学研究,发表了蛇岛蝮千山亚种。但蛇岛蝮及其亚种的有效性都曾遭到质疑。2016年史静耸等人的研究结果揭示东北大陆的黑眉蝮与蛇岛蝮所在支的关系甚近,单纯地从线粒体基因层面判断,它们的差异达不到种级。但认为蛇岛作为一座海上孤岛,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岛上蝮蛇为了适应岛屿生活,无论是外部形态、骨骼形态等分类特征,还是生活习性上都与其他陆生类群产生了极大的分异。所以虽然蛇岛蝮与东北大陆的黑眉蝮在基因层面的差异未达种级标准,但仍具有“生态种”的意义。这项研究还证实了蛇岛蝮在辽东半岛陆地山区的分布,从而恢复了蛇岛蝮千山亚种的有效性。
雄性最大体全长782毫米,雌性最大体全长800毫米。头大,呈三角形,头侧有颊窝。头背有9枚大鳞;吻鳞宽大于高,楔形,从背面仅可见其上缘;鼻间鳞宽大于长,外缘甚窄,略成楔形;前额鳞宽大于长,外后缘几呈圆形;额鳞盾形,长略大于宽,长大于其前缘至吻端距;顶鳞长大于宽,外缘几呈圆形。鼻鳞大,约成三角形,前半部大于后半部;颊鳞1枚,方形;眶前鳞2枚,上枚较大,下枚较窄,构成颊窝后上缘;眼中等大小,瞳孔直立;眶下鳞1枚,细长;眶后鳞2或3枚,窄长;上唇鳞8(2-1-5)枚,个别为7(2-1-4)枚;第1枚高,上端楔入鼻鳞与窝前鳞之间;第2枚小,位于窝下鳞与窝前鳞之间的正下方;第3枚最高,与眼眶接触;第4枚位于眼眶正下方,第5~8枚较小。下唇鳞10~13枚,以11枚为主;第1对最大,在颏鳞后相切,前3~4枚接颔片。背鳞23-23-17行,除最外行平滑外,其余均明显起棱。雄性腹鳞145~165枚,雌性腹鳞151~166枚;肛鳞完整;雄性尾下鳞37~44对,雌性尾下鳞36~46对。
身体和尾背面灰色或灰褐色,具有横跨体尾背面的暗褐色“X”形斑纹,部分斑纹不对称而交错排列;体背两侧各有1列暗褐色粗大星斑。头背灰褐色,有左右对称的深色斑,略呈“八”字形;眼后斜向口角上方有一暗褐色眉纹,宽度约为眼径的一半,眉纹下缘略呈波浪状,镶以极细的白边;头侧灰白色,散以灰黑色细点。腹面浅灰色,密布深色的细点。
头骨长宽比约为2.2。顶骨骨嵴发达,呈三角形;后额骨与额骨不接触;鳞骨后末端超出脑匣,形状钝圆,具后侧突。基枕骨和基蝶骨突起较为明显;外翼骨长大于翼骨,基部长,前外侧突宽短;翼骨齿列不超出翼骨与外翼骨关节处。腭骨三角形,具齿3枚;翼骨齿10(9~10)枚;下颌骨齿11(9~11)枚。
收缩态半阴茎长达第8~10对尾下鳞,分叉于第5~6对尾下鳞。远端为萼区,近端为刺区,前者面积是后者的1/2;两区分界不明显,萼片边缘被刺;90~100枚不同大小的刺分散于刺区,其中3枚明显较大。离心式精沟分叉于第3对尾下鳞,直达两支顶;精沟沟唇明显,在刺区和萼区分别被刺和萼。半阴茎大牵引肌起于第14~18对尾下鳞,分叉于第2~4对尾下鳞。
栖息于海拔50~200米的海岛、山区。常发现在灌木丛下、枯草边岩缝中,或匍匐于树枝上。
蛇岛蝮依赖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南来北往经过蛇岛停憩的鸟类为主要食物,可能也吃鼠类。幼蛇吃鼠妇(潮虫)、蜈蚣等无脊椎动物。因此蛇岛蝮每年5~6月及9~10月有两次活动高峰,在两次活动高峰之间由于食物缺乏而出现“夏眠”现象。活动季节一到就攀爬上灌木或小乔木上等待过往小鸟停憩枝头时加以吞吃。一旦它们选中合适的捕食场所便成了它永久捕食栖息地,甚至连栖息的位置、姿态都是比较固定的,有的甚至长达几年不变。
蛇岛蝮还具有很强的耐饥和耐渴能力。即使一个捕食期错过了只要在下一个捕食季节获得足够的食物就行了。蛇岛没有天然的淡水资源,仅靠吸吮不多的雨水和清晨的露水就能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据观察,蛇岛蝮在供水的条件下可耐饥80~392天,平均存活148.4天,其减重率为4.0~48.0%,平均减少24.7%。在禁食又禁水的条件下能耐饥34~107天,平均存活78.2天,其体重减重率为31.0~36.4%,平均减少33.6%。刚出生的幼蛇在只供水不给食物的条件下,8条幼蛇中活到330天以上的有5条,最长的活了346天,平均存活274天。并有7条蛇蜕过一次皮。
蛇岛蝮是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中国辽东的蛇岛,在沈阳市及大连市等地区也有少量分布。蛇岛蝮是蛇岛上唯一的蛇类,主要进食岛上的鸟类及鼠类,其食物来源不多,是中国保育团体目前较为关注的问题。
卵胎生。每两年繁殖一次。曾记录8~9月产子蛇2~7条。
参考资料:
蛇岛蝮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易危(VU)。
调查显示,蛇岛蝮的种群数量2000年约为18000条。2006年种群数量大约为20281±590条。分布范围狭窄,面临着干旱条件增加带来的威胁。容易受到气候波动的影响,比如1984年大约有3000条个体在台风中死亡。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其栖息地建立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蛇岛蝮、候鸟及其生态环境。禁止外人登岛进行打柴、打猎、拣卵石、捕蛇等一切非科学研究活动。凡以科学研究为目的需到蛇岛进行工作时,必须经旅顺大连市卫生局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