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5 16:33
黑鲫(学名:Carassius carassius)是鲤科、鲫属鱼类。体侧扁,短而高,背缘隆起。腹部圆。头短小,吻钝圆。眼大、位头侧中轴上方。眼间隔宽,鼻孔距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两鼻孔间有皮质突起。口前位,圆弧形。无须。鳃孔大,侧位。咽牙侧扁。鳞为圆鳞。模鳞近四方形,前缘平直,有5-6个波状突起,后缘稍龃。侧线侧中位,近直线形。背鳍基长,起点约与腹鳍相对;上缘圆凸;最后硬刺粗大,臀鳍第3硬刺后缘也有锯齿,起点在背鳍后部鲭条的下方。胸鳍圆形,侧位而低,第3分枝鳍条最长。腹鳍腹位,伸不到臀鳍,第一分枝鳍条最长。尾鳍浅叉形。体呈黑褐色,腹部淡黄。虹彩金黄色。鳍黑红色或黑灰色。腹膜银灰乃至黑灰色。
体长162-237毫米。体侧扁,短而高,背缘隆起。腹部圆。头短小,吻钝圆。眼大、位头侧中轴上方。眼间隔宽,其宽为眼径1.94-2.39倍。鼻孔距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两鼻孔间有皮质突起。口前位,圆弧形。无须。鳃孔大,侧位。鳃盖膜连于峡部。鳃盖条3。咽牙侧扁。鳞为圆鳞。模鳞近四方形,前缘平直,有5-6个波状突起,后缘稍龃。侧线侧中位,近直线形。背鳍基长,起点约与腹鳍相对;上缘圆凸;最后硬刺粗大,后缘约有30个小锯齿。臀鳍第3硬刺后缘也有锯齿,起点在背鳍后部鲭条的下方。胸鳍圆形,侧位而低,第3分枝鳍条最长。腹鳍腹位,伸不到臀鳍,第一分枝鳍条最长。尾鳍浅叉形。体呈黑褐色,腹部淡黄。虹彩金黄色。鳍黑红色或黑灰色。椎骨32。腹膜银灰乃至黑灰色。鳔2室,后室略长,呈椭圆形,后室长为前室长1.71-1.97倍。肠长为体长2.25-2.53倍。
背鳍Ⅲ~Ⅳ-15~17,臀鳍Ⅲ-5-6;胸鳍i-15-16;腹鳍i-7~8;尾鳍分枝鳍条17-18。鳃耙外行26-30(35)(平均29),内行24-36。体长为体高1.92-2.24倍,为头长3.23-3.54倍;头长为吻长3.17-4.15倍,为眼径5.16-5.99倍,为眼间隔2.53-2.7倍,为背鳍硬刺1.28-1.62倍,为臀鳍硬刺1.74-1.96倍,为胸鳍条1.33-1.73倍,为腹鲭条1.36-1.51倍,为尾鳍条0.88-1.31倍,为尾柄长1.83-2.6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7-0.93倍。
黑鲫多生活于水草丛生的水体内。黑鲫是杂食性的鱼类,终日以浮游生物、底栖无脊椎动物、植物和碎屑为食。黑鲫是通常鱼类较少的水域中较多的鱼群和掠夺性物种。在没有其他鱼类的情况下非常繁殖非常多。体型高、生长快的个体生活在食肉性鱼类的栖息地,在没有捕食性鱼类的生境中生长更快。在夏季和冰盖下耐高温和极低的氧气浓度。能够在几乎完全冻结的水中或几乎干燥的栖息地中生存,方法是将自己埋在泥中。
黑鲫分布于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希亚、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意大利、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摩尔多瓦、黑山、荷兰、北马其顿、挪威、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土耳其、乌克兰、联合王国、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在中国仅见于额尔齐斯河流域。
黑鲫可活10年,雄性在3岁时第一次繁殖,在中欧和东欧为4岁,在南欧为2岁。5月至7月在18°C以上的温度下产卵,雌性个体与几只雄性产卵。雄性跟随成熟的雌性,经常带有大量的飞溅。雌性在一个季节内产卵3-5次。卵粘稠,附着在水草上。卵粒浅黄色。体长237毫米的标本,怀卵32-301粒。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8年 ver 3.1)——无危(LC)。
黑鲫鱼的皮具有一定的韧性,通常是被人直接蒸煮食用,也可大量提取鱼皮里的胶原蛋白作为未来提取胶原蛋白以及工业生产的一种新的来源。黑鲫是经济型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