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真鲨

更新时间:2023-01-09 09:20

印度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hemiodon)是真鲨科、真鲨属鲨鱼。体延长,躯干粗大。头中长,平扁,头宽比头高稍大,头长约为全长的2/9。尾侧扁。吻中长,背视弧形,两侧曲线徐窄,前缘钝圆。眼中大,圆形,上侧位,瞬膜发达,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为近。鼻孔较宽大,外侧位,斜列,距口端比距吻端稍近;鼻间隔颇宽,比鼻孔长约大3.5倍;前鼻瓣后部具一细小三角形突出,后鼻瓣不分化。口弧形,口宽约等于口前吻长或鼻孔外侧之间的距离;下颌与上颌紧合,口闭时齿不暴露;唇褶不发达。上颌齿侧扁;下颌齿较窄而直。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中大,中间3个稍宽,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背鳍2个;第一背鳍颇大,位于胸鳍与腹鳍之间上方;第二背鳍很小,起点约与臀鳍基底前1/3相对,上角钝圆。尾鳍颇宽长,比头约长1.2倍;上叶位于尾端近处。臀鳍比第二背鳍稍大,起点距腹鳍基底比距尾基为近。腹鳍比臀鳍大,位于背鳍间隔下方前半部。胸鳍颇宽大,稍呈镰形,外角钝尖稍突,后缘凹入,里角钝圆。背面和上侧面灰褐色;下侧面和腹面白色;第二背鳍上端,尾鳍下叶前部下端,胸鳍后端均黑色;臀鳍和腹鳍浅色。

形态特征

体延长,躯干粗大。头中长,平扁,头宽比头高稍大,头长约为全长的2/9。尾侧扁,约等于头和躯干长,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中长,背视弧形,两侧曲线徐窄,前缘钝圆,侧视稍延长尖突。眼中大,圆形,上侧位,瞬膜发达,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为近,眼径约等于第一鳃孔宽的3/5,几与鼻孔长相等。鼻孔较宽大,外侧位,斜列,距口端比距吻端稍近;鼻间隔颇宽,比鼻孔长约大3.5倍;前鼻瓣后部具一细小三角形突出,后鼻瓣不分化。口弧形,口宽约等于口前吻长或鼻孔外侧之间的距离,口长约等于口宽的3/5;下颌与上颌紧合,口闭时齿不暴露;唇褶不发达,只见于口隅处,上褶较明显,稍前延,下褶被下唇所盖,不外露。上颌齿侧扁,狭三角形,齿头稍外斜,边缘光滑,基底上具1-4小齿头,1-2行在使用,正中具一尖直小齿,每侧每行14齿,第一齿较小,最后数齿不发达;下颌齿较窄而直,稍上弯,边缘和基底部光滑,2行在使用,正中具一小齿,每侧每行14齿,第一齿较小,最后数齿不发达。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中大,中间3个稍宽,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

背鳍2个;第一背鳍颇大,位于胸鳍腹鳍之间上方,稍靠近胸鳍,起点稍前于胸鳍里角上方,上角钝尖,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几伸达腹鳍起点上方;第二背鳍很小,起点约与臀鳍基底前1/3相对,上角钝圆,后缘浅凹,下角延长尖突,未伸达尾基。尾鳍颇宽长,比头约长1.2倍,大于两背鳍之间的距离,尾椎轴上翘;上叶位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显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钝尖,后缘凹入。臀鳍比第二背鳍稍大,起点距腹鳍基底比距尾基为近,外角钝圆,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腹鳍比臀鳍大,位于背鳍间隔下方前半部,近方形,边缘几斜直,外角钝圆,里角钝圆微突。胸鳍颇宽大,稍呈镰形,外角钝尖稍突,后缘凹入,里角钝圆。

背面和上侧面灰褐色;下侧面和腹面白色;第二背鳍上端,尾鳍下叶前部下端,胸鳍后端均黑色;臀鳍和腹鳍浅色。

生活习性

印度真鲨属暖水性近岸中小型鱼类,栖息于大陆架和岛架上,偶见于河口和河流。自由游动,性凶猛,主要以小鱼、头足类动物和甲壳类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在中国分布于台湾海峡南部、南海。

繁殖方式

印度真鲨具有拥抱的独特配对行为,胎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3年 ver 3.1——极危(CR)。

种群现状

印度真鲨仅在少数广泛范围的地点(大多数在印度)有记录,并由博物馆收藏的少于二十个标本来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在1900年之前捕获的。最近的记录是1979年在印度;尽管在婆罗洲、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但此后从未发现过。被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极为罕见(甚至可能已经灭绝)。

濒危原因

印度真鲨在近海地区和栖息地,受到大型、扩张和无管制的个体和商业渔业的影响。尽管市场调查未能找到它的位置,但是如果仍然存在,它很可能被捕获并用作其他渔业的副渔获物。人们认为,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过度捕捞,它的数量已严重枯竭。

主要价值

印度真鲨胎儿可以入药,味甘、温、滋补强壮。主治妇女痛经,久病体虚。水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