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齿

更新时间:2024-05-12 15:07

黑齿, 黑齿习俗在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有,属日本、泰国及中国云南边疆傣族较为突出,古时没有牙膏清洁牙刷并且热带地区喜爱嚼槟榔,经过年月及一些迷信的缘由,均以乌牙作为一种传统习、黑齿为美,代表干净及有净化作用,染黑齿在日本亦是一种贵族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这一习俗在东南亚地区相沿数千年,现已基本绝迹。

简介

黑齿民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山海经》等古文献中有记载。根据朱小丰《古滇国行考》、《古和夷与黑齿史迹初探》等著作中的考证,黑齿在中国五帝时期之初已经是一强盛民族,五帝中著名的帝喾就是黑齿族人。黑齿民族在帝时期之前,举族分支从黄河流域迁徙,一部分向南,经过今四川迁往云贵高原,在那里建立了大滇王国,战国时期大滇王国被庄蹻率领的楚军摧毁,黑齿族人大部分迁徙往东南亚各国,一部分留在云南,还有一部分移往贵州建立了一个小黑齿国,至汉武帝时归顺西汉朝廷。如今生活在云南新平嘎洒江畔的花腰傣族是古黑齿王族的直系后裔。

黑齿人的另一分支,依朱小丰《古滇国行考》考证,从黄河中上游地区向东迁徙,先后在今山东、辽宁、北朝鲜、韩国、日本等地定居并建立黑齿国。百济国(公元一世纪至七世纪时期在朝鲜半岛上与新罗国、高句丽国三足鼎立)的最著名的附属国中就是黑齿国。

习俗

早在平安时代,黑齿就已是贵族的特征之一。动画怪ayakashi中《四谷怪谈》内也有记载妻子阿岩染黑齿。水野十子的漫画《樱花盛开》里所画的平安朝贵族男孩就都染黑齿。这一习俗在当时甚至有宗教意味,传说有一种叫“衾”的妖怪,会杀人,只有用黑齿咬它才能得救。

日本民俗中以白色为最高贵,而黑色称为“黑不净”,平安时代《衣服令》将墨色排列在最末位,表示身份卑贱之人所穿衣服颜色。《万叶集》就有描写贱民穿用“橡衣”(黑衣)。然而,在“口腔色彩学”上,日本人却又以黑齿为尊贵;这也证明该习俗可能是外来的。据说日本的黑齿习俗是从朝鲜传入的,如果考虑到朝鲜古代百济这一习俗兴盛,而百济又和日本关系极为密切,这一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姓氏

唐代有黑齿常之,其先出自扶余氏,封于黑齿,子孙因以为氏。世代担任百济达率(相当于兵部尚书,为二品官),曾祖父黑齿文,祖父黑齿德,父亲黑齿沙次,并官至达率。黑齿常之自幼便习读春秋左氏传和司马迁班固的《史记》和《汉书》。年未弱冠,以地籍授达率兼郡将(相当于中国之刺史),在国内以骁勇有谋略著称。后降唐,成为唐代将领,在唐朝和吐蕃后突厥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后被酷吏周兴诬陷,被武则天处死。

主要步骤

1.将烧过的铁针等铁器与粥,茶,麦,醋,酒等混合,置于暗处发酵两个月左右,制成铁浆水(通常含有恶臭);

2.再以“五倍子粉”调和,便成了其味腥臭,黑不溜秋的化妆品;

3.最后,以杨枝为牙刷,每周涂齿1~2次。

对俘获的战死武者首级,如果为了表示尊敬,是要给他们染上齿黑的,而这项工作也是由妇女来作。

社会影响

日本的这种断代和黑齿的绝迹,在100年后,也在中国南方、东南亚重现了。如今在越南,黑齿习俗几乎已经绝迹,只有游客偶尔能在七八十岁的老年妇女身上看到。而傣族本来将染齿当作女子婚前必须做的一件事,就如今而言也已经看不到了。毫无疑问,在现代口腔医学和牙膏广告的强大攻势下,这一习俗和其他许多传统习俗一样,必定节节败退,而这,只是在“现代化”下文化趋同、灭绝的一个小小缩影。

文献记载

古代记载

上引《楚辞·招魂》的话最能体现人们的这种恐慌,“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似乎是一些骇人听闻的食人部落,这一形象慢慢改变。

镜花缘》第16-19回中提到一个黑齿国。该国是小说中唐敖、多九公等人出境后游历的第一个文明国度,礼节分明,秩序井然,路不拾遗,唯有窃书之风泛滥,屡禁不止。原来,由于该国读书人太多,以至于书商来不及贩书,书市上洛阳纸贵。国民唯恐购书不得,多数人家都把书籍视为万贯家财,仔细匿藏,以防被他人偷窃。

该国国民“不但通身如墨,连牙齿也是黑的,再映着一点朱唇,两道红眉,一身红衣,更觉其黑无比。唐敖团他黑的过甚,面貌想必丑陋”,唐敖和多九公以天朝上国自居,颇为鄙夷之。不料这里无论男女都能日读万言,聪明绝顶;他们和人谈论音韵学,被驳得体无完肤。在这本小说中,歧舌国和黑齿国代表着儒雅斯文的最高境界。

据明代李言恭着《日本考》,当时日本贵族中普遍流行以黑齿为贵的风俗。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将今川义元传统文化和京都风俗极为痴迷,其中就有染黑齿、描蚕眉、抹脂粉等行为,和当年的平氏一样,他这种“武士装贵族”的行为也被天下大名所耻笑。

这些情况,甚至西方人也注意到了。清人曹寅在《日本灯词》中提到了日本男女的打扮、装束:“洋舶人云,倭国惟妓女始着彩衣,所唱与粤东采茶歌音调相近,亦涛洧之属也。灯则以布机、春盒之类为戏。男以腊扌然须,剃顶发;女黑齿,着木屐……”他转述“洋舶人”(西方船员)的话,说明西方人也对此印象深刻,因而列为主要特征之一。

日本文献

源氏物语》载,紫姬年幼时,因为外祖母墨守古风,所以并没有染齿。但被源氏收养后,她的牙齿被染成黑色,使她看上去“更美了”。她之所以染成黑齿,与她被贵族收养有关,可见这一风俗当时被认为是公卿门第的行为。此外《枕草子》、《紫式部日记》、《荣华物语》等作品中,均记载当时贵族有染黑齿的习俗。

平家物语》第9卷记载,12世纪的源平合战中,源氏一方的武士一看到对方染着黑牙齿,就认出那不是自己人,因为那是公卿贵族的行为,平常武士是不这么做的。平氏本来也是武士,学贵族染了黑齿,这在当时是被认为背叛了武士阶级的腐化象征。

江户日本

茂吕美耶在《江户日本》中谈到江户时代的日本风貌时说:“将牙齿染黑的,肯定是已婚妇女;牙齿不但染黑,又将眉毛剃光,则必然是膝下有孩子的妈妈。把牙齿染黑,以现代人眼光来看,似乎很恐怖,不过,染牙的另一个目的,是预防蛀牙牙周病。有怀孕经验的女性应该都知道,怀孕期间,由于胎儿会吸收母体的钙质,继而影响到母体的牙齿,所以染牙习惯也并非完全是一种装饰。”这里说的染牙的目的是防止牙病,恐怕是现代的解释,在这一习俗起源的时候,应当不是这样的。

不过,这里作者承认“把牙齿染黑,以现代人眼光来看,似乎很恐怖”,这也证明现代观念下的人们是比较难以接受这一习俗的。这也正是本文开头东山魁夷所面对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东山魁夷因为祖母的黑齿而厌恶她,却很爱母亲,这证明其母是没有染黑齿的。

东山家世虽不显赫,但也算贵族,他说自己的父亲是“公子哥”,自己小时“出入都乘坐印有家徽人力车,可见家境是相当宽裕了。”所以这一习俗本来是他们家贵族的象征之一。按东山出生于1906年,则这一习俗的废除与明治政府强力推行“文明开化”有着显然的联系。

阴翳礼赞

谷崎润一郎的散文《阴翳礼赞》也可以证实这一点。他在文中说:他小时,也就是在十九世纪末,他的母亲一代人就把脸涂得雪白,同时染黑牙,剃眉毛,抹黑紫色嘴唇。他见到的很多,到了二十世纪初,他在一个旅店里还见过这种场面。那就是:“当我进入这宽敞的客房时,一个剃掉眉毛、染黑牙齿的大年纪女侍,手持烛台迎候在屏风之前。”这一幕在日本古代可能极常见,但当时必定已很罕见,以至于他只能见过一些“大年纪”女性如此装饰,且给他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小说记载

同时代的侦探小说家江户川乱步的《黄金假面具》中,也提到一个“能乐面具黑齿外露,让人恐怖”。按这样的面具,本应是表现古代的真实情形,但在小说中,却被人当作非常恐怖,可见对这一习俗的认知已经出现断代。

泰国及云南边疆

泰国与我国西南地区较近 ,习俗与我国边境民族相似。我国的傣族基诺族布朗族有用植物脂烟自制“颜料”染齿的习惯,因植物脂烟所制颜料有光泽,似漆,所以也就叫“漆齿”。

云南傣族男女从十四、五岁开始。有用家木烟涂牙齿的习惯,认为把牙齿染得愈黑愈美,因此结婚时新娘是特别要将牙齿染黑的。基诺族的染齿“颜料”,却多用梨木。其法是将爆烧后的梨木放在竹筒内,上面盖上铁锅片,待铁片上的烟脂成发光的黑漆状时,即手持铁锅片用上面的梨木烟脂染齿。布朗族的染齿“颜料”却用红毛树枝制成,其法是将红毛树枝点燃,让黑烟熏在铁锅片上,积黑烟而待用。 除了上面所说的“牙齿愈黑愈美”的装饰作用外,染黑的牙齿还象上了一层“漆”,有保护作用。同时,更明显的是,“漆齿”还是一种表达爱情的手段,其中也可能还包含着某种原始崇拜意味。

基诺族的染齿也是一种互相爱慕和尊敬的表示,青年男女在一起相聚时,姑娘常把铁片端到自己爱慕的青年面前请其染齿;此俗是基诺族的古老传统,据说不习此俗者死后将不受祖先的鬼魂的欢迎。

布朗族漆齿习俗的内在含义也与此相似。颜思久在《布朗族的恋爱与婚姻》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秋收后的黄昏时分,(布朗)姑娘们穿着统裙和紧身短衫,特别打扮一番,三、五成群地在火塘边纺线或编草排,等待男青年们的来访。夜幕终于来临,一群伙子吹着呜呜的短笛或弹着叮咚作响的三弦来了,姑娘们连忙让坐招呼,她们一边谈笑一边用红毛树枝在铁锅片上饶取黑烟,帮助男青年们染牙齿,然后男青年们也烧取黑烟帮助姑娘们染牙齿,或在每年的宗教节日期间,男女青年聚会,互相帮助染牙齿。经过染牙齿后的人,才算进入了成年,从此获得了恋爱、结婚的权利。”

傣族、基诺族、布朗族染齿有两点共同之处,一是用的都是树脂黑烟,二是染成发亮的黑色。与此不同,部分哈尼族却染成红色,染料是一种叫作“紫梗”的植物。哈尼族的男女青年到15岁的年龄后,相同村寨的同龄友伴,互相邀约选定时间和地点,用紫梗帮助对方染红牙齿,改换头饰,表明他(她)们已进入青年时期,男女双方可以寻找对象恋爱、结婚。此外,台湾高山族有些地方的支系,青年们每天也用一种野草擦齿,使牙齿愈来愈黑。 染齿的另一种手段是嚼槟榔。嚼槟榔是一种生活在湿热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嗜好,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染齿,染齿是在嚼槟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的。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傣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黎族等都有嚼槟榔的习俗,部分壮族也有嚼食槟榔的习俗。但是,并非所有的“嚼槟榔”都嚼的是真正的槟榔,事实上,不少少数民族嚼的都是槟榔的代用品,又不过仍称之为“嚼槟榔”就是了。 槟榔,棕榈科常绿乔木,果呈椭圆形,橙红色。槟榔的花果均具芳香,可供食用及药用,有消积、杀虫、下气行水的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槟榔含生物碱槟榔次碱和鞣酸碱,有兴奋中枢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和溶解脂肪、帮助消化的作用。

我国傣族多生活在云南边疆的“瘴气之区”,湿热多雨,为了预防疾病发生,多嚼食槟榔。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如今,槟榔不但成为待客的佳品,还成为喜庆、吉祥和团结和睦的象征。 云南元江、新平两地的傣家人每逢传统节日,都习惯摘回几串槟榔,用水洗净加工好,再用金箔、红带包裹装饰起来,摆在家里显眼的地方,作为一种陈设,十分典雅。他们嚼槟榔的情形是很有风趣的,每次嚼槟榔时,第一枚一定要虔诚地奉献给德高望重的老者或长辈,这意味着尊重老人。第二枚槟榔则属于家里最小的孩子,这是表示把老一代的爱抚、希望和智慧传给下一代。最后,再把槟榔依次分给家庭的其他成员。由于长期嚼食槟榔,牙齿由红而黑。据说,嚼槟榔染黑了的牙齿不会害“虫牙”,“少齿疾发生”。

佤族、阿昌族等所嚼食的“槟榔”并非树上所结果实的槟榔,而是人工制成的代用品。佤族的“槟挪”用麻栗树叶和石灰煮成,即将麻栗树叶来回家后,放在锅里熬出水汁,再掺以熟石灰拌搅,使之成半液体(糊)状,舀出放在笋壳上,待凝固冷硬后即成圆饼形的“槟榔”。这种自制的“槟榔”除自用外,还可以作为商品上市交易和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嚼食这样的槟榔时,要接上草烟、石灰等物,增加刺激性和具有嚼真槟榔一样的效果。阿昌族妇女在结婚以后,就有“嚼槟榔”的习惯。她们嚼的,其实就是草烟和芦子,长期嚼用同样唇红齿黑。她们认为黑齿才美观。 嚼槟榔染齿使成永久性的黑色,和美观联系在一起,也和爱情、婚姻联系在一起。傣族妇女认为,汉族男人的白齿“象马齿一样难看”,而在他们的诗歌中却有“牙齿黑得发亮的美丽姑娘啊”这样的诗句。元江、新平的傣族青年男女传情定亲就靠的“嗯玛来”,即馈赠槟榔,小卜少送给小卜冒的槟榔装在荷包里,小卜冒送给小卜少的槟榔装在精致的小盒里。而在婚嫁喜庆时,更不可无槟榔待客。

槟榔就象抽烟喝茶一样,嚼食多了也会有瘾,成为一种特殊嗜好。宋代江西诗派的代表黄庭坚晚年被贬谪到宜州(今广西宜山),受壮族人的影响,也会食槟榔,食得上瘾后,甚至写诗叫人寄槟榔:“蛮烟雨裹红千树,逐水排痰肘后方,莫笑忍饥穷县令,烦君一斛寄槟榔。”把槟榔结实的情景和嚼食槟榔的好处都写到了,可见这位“穷县令”对槟榔的感情之深:也许,这位宋代名诗人的牙齿也染黑了。 最后一种改变牙齿颜色的做法是包齿多包成金色或银色。解放前,广西左右江一带的壮族妇女在出门或会客时,都要在犬齿上包一层金纸或银纸,以为装饰,吃饭或睡觉时则取下。云南的德昂族也曾经有过“用金套包牙”的习俗,因此从宋元以后就被称为“金齿花蛮”,他们所生活的区域甚至被称作“金齿国”。“金齿国”的范围比现在的德昂族地区要广,当包括傣族或其他民族的一些地区在内。马可??波罗到滇西后,在其游记中写道:“此地之人,皆用金饰齿,别言之,每人齿上用金作套如齿形,套于齿上,上下皆然。”直到今天,云南少数民族中仍有包金牙、包银牙的,但那已经和汉族地区的包金牙、包银牙没有区别了。选自《云南专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