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1 08:56
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宝清县北部,距双鸭山市100公里,距宝清县40公里。七星河中下游与富锦、友谊县、五九七农场交界。自然景观保持完整,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具有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的特点,是三江平原保持最完整、最原始的内陆低湿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1991年,宝清县人民政府将其定为县级自然保护区,命名为七星河芦苇自然保护区。
1996年,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将其由县级晋升为市级做了批复,并由县委县政府组建了“七星河芦苇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编写《七星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
1998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命名为黑龙江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命名为黑龙江宝清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1年,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黑龙江宝清七星河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
位置
宝清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北距县城40km,七星河中下游处,距双鸭山市51km,距哈尔滨市420km。地理坐标为东经132°05′-132°26′,北纬46°40′-46°52′,东西长30km,南北宽10km。
气候
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属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冬季严寒干燥,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夏季温暖多雨,秋季降温剧烈,降水变率大等特点。
本区年平均气温2.3-2.4℃,历史上极端最高气温37.2℃,极端最低气温-37.2℃。保护区气候四季明显,冬季寒冷,夏季温和湿润,春季气温变化剧烈,秋季天高气爽。平均无霜期为143d,属于温和农业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形成本区特殊小区气候,全年活动积温为2500-2700℃。冬季雪深33cm。
本区年降水量551.5mm,4-9月降水量470.2mm,占全年的85.3%,雨热同季,有利于植物生长。降水量年季变化大,易有旱涝灾害。本区水面蒸发量为857.7mm,陆地蒸发量为630.5mm。年总辐射量4577.2KJ/m2·y。≥0℃的光合有效辐射为1421.8KJ/m2·d;年日照时数2513.2h,日照百分率为57%,光能充足。常年主导风向为南风,年平均风速4.8m/s,最大风速18m/s。
集水区面积约为1550hm2,主要是由七星河冲击形成。区内河流、泡沼星罗棋布,大小泡沼20多处,主要的湖泡为西大泡,面积为500hm2,三角泡面积为600hm2,人工湖面积450hm2。地表湿润或有季节性积水,水深可达50cm以上,轻沼泽积水深度为20cm,重沼泽常年积水区20-50cm。
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每年补充地下水2.0亿m3;控制洪水量为2.0亿m3;对净化水质起到重要作用。根据黑龙江省水利厅1998年“水资源公报”,区内地表水水质为Ⅱ类水体。七星河湿地具有小气候的明显特征,对于调节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化,维持地下水的正常水位,净化空气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地质地貌
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构造属同江内陆凹陷的一部分。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始终处于以下沉为主的间歇性运动之中。第四纪成因类型主要是淤积、沼泽沉积,冲积形成的河床相砂和砂砾沉积占最大比重。表层漫滩相亚粘土和漫滩沼泽相富含有机质的淤泥质亚粘土呈复域分布。
保护区位于七星河中下游,地势低洼,河流排水不畅,平均海拔54m,西高东低,高差仅4-5m,河流坡降比1/4500,为典型的低平原河谷漫滩地貌景观。由于河谷两岸低平地势,洪水期上游来水造成大面积漫滩滞水,区内水面一望无际,泡沼连片,与此同时,河道变迁形成的迂回扇,废河道及牛轭湖,线形、蝶形洼地等微地形发育,受其影响地面草甸、沼泽植被类型丰富多变。
七星河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主要有白浆土(包括草甸白浆土和浅育白浆土)、沼泽土(包括草甸沼泽土、腐殖质沼泽土和泥炭沼泽土)。
水文
七星河为本区的主要地表河流,境内长约56km,由于地势低平,河流弯曲,流水不畅,大小泡沼星罗棋布,水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湿草甸、沼泽芦苇的发育和野生动物的栖息。七星河系挠力河支流,发源于完达山北坡,全长255km,流域面积3816km2。七星河具有典型的沼泽性河流特点,河床比降小,约1/5000;河槽弯曲系数大,为2.0左右;枯水期河槽狭窄,仅15-20m;河漫滩宽广,达10-15km。受降水年际变化影响,七星河流量和水位变化大,P=10%的洪水流量500m3/s,P=1%的洪水流量1020 m3/s。
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下水资源丰富,第四上纪砂砾含水层厚可达120m,为三江平原大面积连续含水构造的一部分,透水性好,单井涌水量100—130t/h。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型水,或HCO3-Na+·Ca++型水,矿化度小于500mg/L,硬度为5-10度(德国度),pH值6.5左右,为弱酸性低矿化度软水,适用于饮用和灌溉。
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800hm2,其中核心区面积7960 hm2,缓冲区面积3600hm2,实验区面积8440hm2。保护区北与友谊、富锦县相邻,东与五九七农场接壤,西靠宝清县七星乡,南靠宝清县七星河乡,沿七星河南岸由西向东走向分布。
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原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及湿地珍稀水禽为主要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区内有野生植物386种;脊椎动物263种,其中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有白琵鹭、大天鹅、白枕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7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蒿藻等。是同类型湿地保存最齐全、完好的原始湿地之一,是原始三江平原景观的缩影。
植物
保护区共有植物74科174属388种,占黑龙江植物总数21.44%,三江平原植物总数的40%。在植物地理区划上,本区属长白植物区系,但由于受其它区系成份的影响和渗透,形成了多区系成份种交迭混杂现象,导致植物种类虽然不多,但区系成份较为复杂,从而丰富了本区植物区系地理成份,并具有独特性。本区植被类型主要包括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三个类型。保护区记录有药用植物21种,饲用植物15种,纤维植物20种,淀粉植物6种,观赏植物十几种。此外还有多种食用植物,蜜源植物,芳香植物,农药植物东。珍稀濒危物种有野大豆、乌苏里狐尾藻等。
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62科174属386种,占黑龙江植物总数21.44%,三江平原植物总数的40%。其中药用植物21种,如佚酱、睡蓼、问荆、毛茛、白头翁等;饲用植物15种,如小叶章、灯心草、荆三棱等;淀粉植物6种,如兹菇、条叶百合、细叶百合、地榆等;观赏植物十几种,如燕子花、千屈菜、狄叶香蒲及百合属的一些种。此外还有黄花菜、藜、蕨菜等食用植物,毛水苏、驴蹄菜、千屈菜等蜜源植物,香蒲、艾蒿、缬草等芳香植物,独行菜、水杨梅、地榆等油料植物及马齿笕、白头翁、棉团铁线莲等农药植物。本区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芦苇面积达140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70%,珍惜濒危物种有野大豆。
动物
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属古北界、东北区、长白山亚区,动物以温带种类为主,全区共有脊椎动物有5纲33目75科207属264种,占全国动物种数4.86%,占黑龙江动物种数27.64%,占三江平原动物种数33.69%。
全区鱼类有18种,缺乏特有种。两栖类有8种,爬行类仅有2种;鸟类资源丰富,以水禽数量最多,全区有鸟类201种,占全省鸟类总数的53.60%,雀形目鸟类98种,占鸟类总数49.50%,非雀形目鸟类98种,占鸟类总数48.76%,其中水禽70种,占非雀形目鸟类71.43%,优势种为绿头鸭、绿翅鸭、红头潜鸭、鸿雁、豆雁、白翅浮鸥、须浮鸥等。保护区共有兽类5目10科35种,其中以食肉目和啮齿目种类最多,常见有雪兔、狐狸类。
保护区有国家级保护动物38种,占中国国家级保护动物7.58%,占黑龙江省国家级保护动物44.19%,占三江平原国家级保护动物52.83%。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均为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1种,鸟类28种,兽类3种。
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总计投入资金450万元,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是集行政管理、日常办公、商洽合作、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标本展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化、现代化、标准化的综合办公场所。
十二五期间,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完善2000米栈桥工程,完善自然保护区专家木屋楼配套工程,建设七星河湿地生态旅游接待中心及七星河湿地宣教馆,开发建设5公里生态旅游度假区。在七星河管理站、保平管理站、西大泡管理站及保护区管理局建设监控塔,实现管护工作网络化、智能化。
保护区管理局先后被授予中国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单位、中国优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白琵鹭之乡、国家AAA级景区;被黑龙江省授予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工作先进集体、森林资源管理监督先进单位、黑龙江省文明单位、花园式单位等荣誉。
2023年8月,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评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荣誉称号。
保护区对调节七星河、挠力河水量,保持地下水位,调节局域气候,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及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三江平原经过40余年大规模农业开发,湿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三江平原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而迫使人们重新认识湿地的重要性,加强湿地保护的形势下,七星河自然保护区显得格外重要。
宝清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对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调节功能、维持周边地区及三江平原整体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资源及促进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为人们提供旅游度假场所,提供科研、生态保护教育、科学基地,提高人们热爱自然、亲昵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为国际湿地保护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物质基础为三江平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