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8 19:36
黑龙江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宁安市境内,距牡丹江市97千米。园区总面积1400平方千米。 2005年8月, 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9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镜泊湖古称湄沱湖,汉书地理志称湄沱河;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称阿卜河(又称阿卜隆湖),后称呼尔海金,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称忽汗海;明志始称镜泊湖;清时称毕尔腾湖,意为水平如镜;抗日战争期间又改称镜泊湖。
镜泊湖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商周时期,镜泊湖莺歌岭、松乙沟、苇子沟、渤海镇等地已有肃慎人活动。
唐天宝14年(755年),渤海三世王大钦茂从旧国(今敦化县城西南城山子)迁都至今宁安市渤海镇,称“上京龙泉府”,辖5京15府62州103县,史称“海东盛国”,共传国15世,历时229年。
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契丹族虑渤海人再起,迁大批渤海人到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契丹腹地建立州县,并火烧宫城,致使渤海国完全解体,社会纷乱,城乡荒废。
金代晚期,金国大将蒲鲜万奴叛金。
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被元军攻灭,归故里改军民万户府统辖。
清康熙五年(1666年),康熙帝下令,宁古塔将军衙署迁往今宁安,管理宁安(含镜泊湖)区域。
清宣统元年(1909年),裁副都统衙门,改为旗务处,升绥芬厅为绥芬府,翌年,改绥芬府为宁安府。
民国十八年(1929年),宁安县公署改为宁安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下设三科。
伪大同元年(1932年),日本侵略军天野部队和上田支队侵入宁安城,称宁安县公署。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曾在镜泊湖一带搞过多项调查,并采伐林木,发掘文物古迹,建地下发电厂,同时抗联英雄也曾在这一带活动。
1949年,改为宁安县人民政府,划属松江省。
1954年划属黑龙江省。5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镜泊湖抱月湾西部建设了几栋俄式木屋,称其为镜泊山庄,后陆续有一些单位在此建立疗养院,镜泊湖逐步变成了一个避暑、度假、旅游的胜地,山庄亦成了理想的服务接待中心。
1980年,宁安改为县人民政府,镜泊湖成立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理范围含镜泊湖湖面、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及渤海国遗址等区域。
1982年,国务院首批审定晋升为国家级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
1993年,宁安县改为县级市,为牡丹江市管辖,同时火山口森林公园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2001年9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黑龙江省镜泊湖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隶属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制定了镜泊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1年~2020年),并被中央文明委、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
2002年8月,保护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风景旅游区。
2003年,经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成立黑龙江省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
2024年,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评定结果揭晓,“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成功获批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黑龙江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宁安市境内,牡丹江流域中上游。公园面积1400平方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28°30′00″~129°11′00″;北纬43°43′34″~44°17′55″。
黑龙江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张广才岭和老爷岭两山脉之间,西北部分布着大小16个火山口,山势起伏较大,坡度一般在15°~20°之间,东南部地势较为平缓。区内地貌类型主要由中山陡坡地形,中低山和低山丘陵平原组成。
黑龙江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构造结构主要为花岗岩、珍珠岩、玄武岩等。园区西北部的火山群自一百万年前不断喷发,形成了一条长达百余里的玄武岩台地,距今四千八百年前左右的最后一次火山爆发的熔岩堵塞了牡丹江河道,形成了世界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镜泊湖,还形成了小北湖、钻心湖、鸳鸯池等一系列大小湖泊。
黑龙江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短促,日照充足;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气温3.6℃,最高温度为36.2℃,最低温度为-36.7℃,年平均降雨量506.4毫米,最长连续降雨为7~8天,年降水日数为100天左右,雨季集中在七、八月份,区内平均降霜期为10月19日至次年4月28日,平均降雪日为172.7天。早霜出现在九月下旬,晚霜结束在五月上旬,无霜期150天左右。区内春季多西南风,冬天多西北风,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静风频率为30.3%,最大风力一般在三、四月份,最小风力在六、七月份,年平均风速为2.9米/秒。平均冰冻封湖期在12月10日,湖水平均解冻期在4月20日,湖水平均冰厚0.83米,土壤冻结厚度平均1.42米。每年的5—9月期间,平均气温10~20℃。
黑龙江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水系发育,主要为牡丹江及其支流。具有水流湍急、径流集散速度大、含沙量少、年径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冰期较长的特点。
黑龙江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植被保护较好,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公园属温带阔叶混交林,典型植被是红松林、红松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为:红松、落叶松、樟子松及椴木、冷杉、水曲柳、榆树、桦树等。
黑龙江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西北部小北湖一带有50余种野生动物和40余种鸟类,如:豹、熊、狐狸、狍子、鹿及鸳鸯、野鸡、野鸭等。
黑龙江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划分为七个地质遗迹景区分别为:火山口森林景区、熔岩河景区、瀑布景区、镜泊湖景区、熔岩台地景区、小北湖景区、蛤蟆塘火山锥景区;以火山口森林、熔岩河、瀑布、镜泊湖4个景区,是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
吊水楼瀑布位于镜泊湖北头。是景区的特级自然景源(世界级),酷似闻名世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平水期时,瀑布一般幅宽五六十米,落差十二米。但在汛期,最高落差仅十余米,瀑布最大幅宽可达四百余米,从南、西、北三个方向以排山倒海之势从熔岩壁顶直扑黑龙潭。似浮云堆雪,白雾四溅,百米之外,水珠铺面;又似银河倒挂,彩练悬崖,奔腾咆哮,声如奔雷。与贵洲的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九寨沟诺日朗瀑布、台湾的文龙瀑布、庐山的三叠泉瀑布并称中国六大名瀑。
百里长湖是镜泊湖风景区三大核心景区之一,蜿蜒曲折呈“S”型分为北湖、中湖、南湖、上湖四部分,纵长45公里约100华里,因此称为百里长湖。镜泊湖水域面积为79平方公里,丰水期时水域面积90.3平方公里,总蓄水量为16.2亿立方米,是世界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是一万年前后历经五次火山爆发,熔岩阻塞了牡丹江古河道,构成了天然的熔岩堤坝,形成了早期的镜泊湖。在距今约7万年的晚更新世末,又有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铸就了更加宽阔的熔岩堤坝,从而逐渐形成了世界第一大火山熔岩堰塞湖,是景区的特级自然景源(世界级)。湖中有白石砬子,大孤山,小孤山,湖州城,珍珠门,道士山,老鸹砬子等多处水上一级(国家级)自然景源。
毛公山位于老黑山东侧,与镜泊湖山庄元首楼隔湖相望。是镜泊湖景区的一级自然景源(国家级)。该景观由两座山脉重叠而成,其形酷似毛泽东同志仰卧在《纪念堂》的形象,身长达4千米,五官清晰,身体各部比例适度。
火山口国家级森林公园:远古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坑洞内长出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被称为“地下森林”。地下熔岩洞和熔岩隧道相通,洞内千变万化,鬼斧神工,洞中有洞,宛若迷宫。
Ⅰ号火山口
“火山口森林”复火山锥中规模最大的火山口,海拔高程1070米,是镜泊湖火山活动中心。火口呈圆形,长轴470 米,短轴400米,深132米,剖面呈漏斗状,底部有2个内火口及小火山锥。
Ⅱ号火山口
海拔高程1030米,火山口呈圆形筒状,直径70米,深50米,属寄火山口,无溢出口。
Ⅲ号火山口
海拔高程980-1000米,为圆锥形混合火山锥,火口呈椭圆形,剖面呈漏斗状,直径250~300米,深90米。峭壁陡峭,距地表30米、50米处各有一个台阶,火山口底部长满原始森林。
Ⅳ号火山口
海拔高程850-970米,火山口呈椭圆形,长轴500米,短轴350米,溢出口朝南。内壁陡直,底部较宽阔,有两个内火口。火山喷溢活动距今5140年。火山口底部长满了原始森林。
湖州城,又名城墙砬子,位于百里长湖中南部。是景区一级人文景源(国家级)。该景观是由三个大的梯次排列的山峰组成,最高峰海拔524米,三面临湖,实是个大半岛。此景观山脊蜿蜒,回绕如屏,石砬耸立,怪石嶙峋,奇峰荟萃,千岩争芳,峭壁天险,易守难攻。698年—926年1300多年前,渤海国时期为防契丹族入侵在此山上筑有一座古城。
兴隆寺又称南大庙,位于镜泊湖东北部,唐代渤海国上京城的重要建筑,是景区的一级人文景源(国家级)。兴隆寺历史悠久,保存着石灯幢、大石佛等许多有价值的文物。最有名的石灯幢闻名中外,是世界级的人文景源。石灯幢是渤海国时期留下来的著名佛教石雕艺术品,即有典型的唐代雕刻和建筑艺术风格,也有渤海石雕艺术的特点,是盛唐石雕艺术在东北地区推广的成果之一。它不仅是渤海国时期石雕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典型代表性作品。
琉璃世界,俗称佛像砬子,又名千佛崖。位于镜泊湖中湖城墙砬子沟口北侧,距城墙砬子1000多米处。砬子海拔423.7米,宽130多米,呈金字塔形,其北部是连绵不断的山脉,树木成林,广深至远,南面(正面)琉璃世界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释一诚大和尚,认定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琉璃世界是药师琉璃光王七佛的天然道场,在众多的佛山中,居于不可撼动的翘楚地位。
黑龙江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交通便捷,东接国家一类口岸绥芬河市,南通吉林省天池风景名胜区,西靠省会哈尔滨市,北连牡丹江,距牡丹江市仅80公里。景区依托城市牡丹江市,民航已开通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广州及韩国首尔和俄罗斯海参崴等7条航线;铁路有通往北京、天津、哈尔滨、济南、沈阳、大连、图门、长春等直达列车;高速公路201、301国道贯通镜泊湖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