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前公园

更新时间:2023-09-03 20:54

福州鼓楼前公园(原名“福州鼓楼遗址公园”)是在福州鼓楼旧址上重建的景观公园,占地面积达4250平方米,位于福州鼓屏路与鼓西路交叉口西北角。

历史发展

建立

福州鼓楼始建于唐代,是唐代的州城门。1063年,改建为双门,并在城门上建楼九间。

从1069年开始,置铜壶滴漏以计时,以鼓角报更,因此得名鼓楼。

鼓楼一带历来是省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明代又称为“全闽第一楼”。

发展

1947年,经历了抗日战争两次沦陷的福州满目疮痍,鼓楼在每天施放午炮时,都会有碎砖土掉下来,危及行人。不过,关于鼓楼是拆是建,在当时引起各方广泛关注,争论极其激烈。当时,在福州市参议会上,有了一份“拆楼”的提案,可鼓楼区区民代表数人则同时提出了“建楼”提案。

鼓楼区区民代表向省政府呈请:鼓楼被日寇轰炸却没有倒塌,代表中国不会被日本摧毁,是福建抗战胜利的一大纪念。

建议修建鼓楼以保存古迹,希望召集本区代表自动捐款,筹资重修鼓楼。为此,福州市还召开全市区民代表联席大会。

市参议会最后决议,若解决经费就修复,时间限定三个月内,同时午炮移至别处施放。无奈当时福州民生多艰,鼓楼修建困难重重,就此搁置。

成熟

解放后,在1952年,为了便利交通,残破不堪的鼓楼被拆除了,城墙的砖石铺就成了鼓楼至屏山的道路,渐渐被掩埋在如今的鼓屏路下面。

遗址发掘

鼓楼遗址发现于2001年4月。福州市考古队在位于鼓屏路口的工地,从地面至地下分7个文化层进行挖掘,出土了汉代的硬陶片及红、灰两种颜色的板瓦片,两晋、南北朝的板瓦碎片、盘口罐、平底碟、碗等陶瓷,明清时期的彩瓷、黑釉、青花碗、盘、盅、碟、缸等器物,宋元时期的建筑材料和陶瓷片,宋代、清代的几口水井、土井、砖井、陶井,宋代石构水沟,南北朝砖构水沟。最大的发现是鼓楼遗址,包括柱础石、墙砖、铺地砖、夯土地面、门框位置等。

此次考古挖掘展示区,总占地300平方米,分两处遗址:一处是唐末五代旧城墙基础,展示唐砖和古墙地基等;旁边小坑深5米,自上而下,充分展示了鼓楼近现代层、明清层、宋元层、唐五代层、唐五代地层、西晋南北朝地层、先秦两汉地层共7个时期的文化断层。

公园看点

鼓楼前公园设计者通过钢架玻璃结构,覆盖在挖掘出的遗址上方,既保护了文物不受日晒雨淋,又能使市民清晰地看到下面的遗址。

公园北侧,以福州传统元素的照壁为中心,左右两边分别为鼓楼遗址考古发掘展示区和宋朝水钟“古代铜壶滴漏”展示区,周边配花草树木和休闲木平台、座椅、鼓形花坛、地雕、灯柱等,结合古老榕树,将整个公园打扮得古意盎然。

照壁将以灰塑的形式,描绘自唐朝以来福州鼓楼变迁的八个画面,并配上一对五福拱寿石雕。原址考古现场,以钢架玻璃的形式展示福州鼓楼的七个古代文化层,包括汉代、两晋、南朝、唐五代、宋代、元代和明清时期,以及出土文物。古代铜壶滴漏展区,重现宋朝铜壶滴漏。

制作的铜壶滴漏是一座采用金属铜、高档拔萝格木材制作的仿古水钟,有自动报时功能。漏壶之水能循环使用,定期更换。

规格尺寸2.5米×2.5米×2米。日、月、星壶按文献记述尺寸全铜铸,受水壶中央标尺能随水量大小而升隆,并记录显示时间。万分壶之水流向铙神水壶,使其每30分钟击开铙神控制器击铙8下。

公交信息

公交:1路、8路、18路、19路、20路、54路、61路、76路、88路、101路、102路、121路、128路到鼓楼站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