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掌老鹳草

更新时间:2024-04-13 10:19

鼠掌老鹳草(Geranium sibiricum L.)是牻牛儿苗科、老鹳草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根为直根,有时具不多的分枝。茎纤细,仰卧或近直立,多分枝。叶对生;托叶披针形,棕褐色先端渐尖,基部抱茎,外被倒向长柔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长柄;下部叶片肾状五角形,基部宽心形;上部叶片具短柄,3-5裂。总花梗丝状,单生于叶腋,长于叶,被倒向柔毛或伏毛,具1花或偶具2花;苞片对生,棕褐色、钻伏、膜质;萼片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瓣倒卵形,淡紫色或白色。蒴果被疏柔毛,果梗下垂。种子肾状椭圆形,黑色。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为直根,有时具不多的分枝。茎纤细,仰卧或近直立,多分枝,具棱槽,被倒向疏柔毛。叶对生;托叶披针形,棕褐色,长8-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抱茎,外被倒向长柔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长柄,柄长为叶片的2-3倍;下部叶片肾状五角形,基部宽心形,长3-6厘米,宽4-8厘米,掌状5深裂,裂片倒卵形、菱形或长椭圆形,中部以上齿状羽裂或齿状深缺刻,下部楔形,两面被疏伏毛,背面沿脉被毛较密;上部叶片具短柄,3-5裂。

总花梗丝状,单生于叶腋,长于叶,被倒向柔毛或伏毛,具1花或偶具2花;苞片对生,棕褐色、钻伏、膜质,生于花梗中部或基部;萼片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先端急尖,具短尖头,背面沿脉被疏柔毛;花瓣倒卵形,淡紫色或白色,等于或稍长于萼片,先端微凹或缺刻状,基部具短爪;花丝扩大成披针形,具缘毛;花柱不明显,分枝长约1毫米。蒴果长15-18毫米,被疏柔毛,果梗下垂。种子肾状椭圆形,黑色,长约2毫米,宽约1毫米。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于林缘、疏灌丛、河谷草甸或为杂草。

适应于冷凉潮湿的气候,土壤为壤质黑钙土、暗栗钙土,生于海拔1500-2400米的山地森林带、草甸草原和山地草甸带。在植物群落中作为主要伴生种出现,常见于早熟禾(Poa annua)、天山羽衣草(Alchemilla tianschanic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紫苞鸢尾(Iris ruthenica)等中生禾草和杂类草构成的不同山地草甸植被中。植物种类丰富,近二十余种,草层高度1米左右,总盖度60-90%。在草甸草原带鼠掌老鹳草常出现在阴湿的低地或溪边。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欧洲、高加索、中亚、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北部;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

繁殖方法

种子或分株繁殖。后者为主。中国四川地区在冬季倒苗后或早春出苗前结合收获进行栽种。栽种前,把老根分切成带有芽嘴的块作种。在整好的土地上,开1.3米宽的畦,畦沟深6-10厘米,行、穴距各约25厘米,深6-10厘米,每穴按“品”字形种3株,栽后覆土按紧,再盖松土与畦面齐平。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每年中耕除草2次,第一次在春季开始出苗时,第2次在冬季苗枯。春季中除后追施人畜粪水、冬季中除后可施土杂肥或火灰。

加工采集:夏秋季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或连根拔起。除去泥和杂质,晒干。

主要价值

茎秆细,叶量多,质地柔软,适口性良好。青草或干草,各类牲畜均采食,但不挑食。青绿或开花后羊喜食,马、牛乐食,枯黄后各类牲畜仍采食。干枯后叶片易破碎,冬季残留差,适于夏秋放牧利用。

全草可入药,能治疗风湿症、跌打损伤、神经痛等疾病。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