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27 12:33
鼹形鼠科Spalacidae包括所有掘土或营地下生活的鼠类啮齿动物,每个种都具有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特化和极端的形态学、生理学及行为的特征。现有4亚科: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竹鼠亚科Rhizomyinae、鼹形鼠亚科Spalacinae、非洲鼹形鼠亚科Tachyoryctinae。
旧大陆几种与众不同类型的穴居啮齿动物的统称。其中有的属鼢鼠科(Spalacidae, 即鼹形鼠科),有的属滨鼠科(Bathyergidae),鼢鼠科的鼹形鼠有1属(鼹形鼠属〔Spalax〕),3种,分布于欧洲东部和东南部以及小亚细亚。腿短、无尾,形态似鼹,体长15∼30公分(6∼12吋);无外耳,眼小,完全为皮肤覆盖;毛柔软,呈浅黄灰色;吻宽阔,两侧各有一列硬毛,可能助于探路。独居,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为食,挖的地道范围广阔,有分隔的厕所、卧室和储藏室。它们用强有力的门齿挖洞,用吻部把地道壁捣实。鼹形鼠数量众多时,由于大量破坏庄稼而成为害兽。
鼢鼠亚科 Myospalacinae
体型中等、矮胖,尾圆锥形,尾长为头体长的25%或更短。皮毛柔软而厚,遮掩着眼和退化的耳廓。鼻骨超过前颌骨。门齿厚而大;臼齿无齿根,能持续生长。前足强健,有内弯的趾,中间的3个爪比后爪长3倍或更多。为地下生活的鼠类。栖息于森林边缘、草原和农田,在中国青海地区还可栖于海拔3900米的高山草甸。昼夜均活动,但白天只限于地下,夜间偶尔到地面寻食。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有贮存食物的习性。不冬眠。挖掘洞道速度惊人,洞穴构造复杂,长而多分支,总长度可达100余米。洞系内有“仓库”、“厕所”、窝之分。洞口外有许多排列不规则的土堆,是由洞道内挖出的松土,土堆直径50~70厘米,间距约1~3米。平时地面无明显的洞口,如洞道遭到破坏,立即用土堵塞,这是它们防御敌害的一种本能。鼢鼠挖洞活动受气候影响显著。3~9月繁殖,年产2胎,每胎产仔1~8个。中国北部常见的为中华鼢鼠。鼢鼠因贮食和挖掘复杂的洞系,是农牧业害兽之一。在农田中,常使农作物缺苗断垅;在2公顷面积的鼢鼠洞中,曾挖出马铃薯300千克。在牧区,除了贮存大量牧草外,由于从地下推出大量松土,还掩埋大片草场,使产草量减少。鼢鼠亚科有2属,即中华鼢鼠属Eospalax和鼢鼠属Myospalax,我国均有分布。这两属过去一直被归于同一属。中华鼢鼠属Eospalax有3种:中华鼢鼠Eospalax fontanieri、罗氏鼢鼠Eospalax rothschildi、斯氏鼢鼠(甘肃鼢鼠)Eospalax smithii,全部分布于我国。鼢鼠属Myospalax有3种:草原鼢鼠(俄罗斯鼢鼠)Myospalax aspalax、阿尔泰鼢鼠Myospalax myospalax、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我国均有分布。
竹鼠亚科 Rhizomyinae
因喜食竹而得名。多为中小型种类,一般体长在16~23厘米之间,但个别种类,如大竹鼠的体长可达45厘米。头骨结实,颧骨粗壮,外倾,接近三角形,矢状脊和人字脊显而易见。听泡变平,鼻骨不越出前颌骨。上齿列间隙远长于齿间间隙。尾短,有稀少的毛,没有鳞片,但有覆盖柔软皱纹的皮肤。耳廓小。分布于亚洲南部。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山区竹林中。营地下生活。洞道浅,距地面仅20~30厘米,洞道土堆在洞口处,并常用土封住洞口。洞中巢穴常铺以竹枝、竹叶和枯草。喜食竹类的地下茎、竹笋,也吃其他植物。全年可见到幼鼠,全年繁殖2~3胎,每胎生1~5仔,以3仔居多。有2属4种。小竹鼠属Cannomys仅小竹鼠Cannomys badius,分布于南亚等地,我国仅见于云南西部。竹鼠属Rhizomys有3种:大竹鼠Rhizomys sumatrensis、银星竹鼠(花白竹鼠)Rhizomys pruinosus、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其中银星竹鼠和中华竹鼠遍布于我国南部,而大竹鼠在我国仅见于云南南部。竹鼠肉可食用,营养丰富,我国已有规模性的人工养殖。
非洲鼹形鼠亚科 Tachyoryctinae
有1属10余种。分布于非洲。
鼹形鼠亚科 Spalacinae
有2属7种。包括小鼹形鼠属Nannospalax(3种)和鼹形鼠属Spalax(4种)。分布于欧亚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