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01 09:58
鼻头角 (Bítóu Jiǎo) 在台湾岛东北海岸。南距三貂角约10公里。由砂岩及页岩夹层构成。东、西两侧有灯塔。南侧龙洞湾(亦称捞洞)有海蚀洞。位于和平岛东面的鼻头角以及三貂角,都是台湾岛北部海岸上有名的岬角,它们深深地突出于东海之中,在航运和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
鼻头角西距新北市的瑞芳区10余公里,从方位上来看,它正好处在东西向海岸和南北向海岸的交点,故海岸线至此形成一个大的转折。岬角的顶端,有一堵大峭壁,高达五六十米。置身岩边,犹如走到了陆地的尽头。峭壁后面有一尊白色的灯塔,为来往台湾北部海面的船只导航。凡到过鼻头角的人,无不被它那壮丽的景色所吸引。有的旅游者特意来到这里,欣赏太平洋巨浪冲击岩壁,激起千堆雪的动人情景。
从地质构造与岩性来看,鼻头角为一向东北海域延伸的向斜轴,也是鼻头砂岩的外露地区。在这种鼻头砂岩之中,还夹有页岩层。由于页岩受到雨水侵蚀及风化的速度较快,所以有明显的内凹现象,致使页岩上部的砂岩悬空,受重力与风化作用而塌落。另一方面,鼻头角海崖下部因海浪淘蚀作用,形成海蚀凹壁。这种凹壁常使海崖的上部悬空,以致崖壁塌落,海蚀崖年复一年地后退。有人估计,一百万年之后,鼻头角将不复存在。
鼻头角下,虽有可供钓鱼和游泳的地方,但因多急流和暗礁,非艺高胆大者,不敢在此游水嬉戏。在鼻头角的南面,还有龙洞湾和龙洞岬。龙洞湾是沿着断层构造侵蚀而成的海湾,清澈的海水映衬着鼻头角,景色宜人。
鼻头角沿岸奇石林立、终年受风浪侵蚀,形成海蚀平台、凹壁和海崖,其蕈状岩、豆腐岩及生痕化石,极富教学与观赏价值。位于台湾东北角,与富贵角、三貂角合称「北台湾三角」。
鼻头隧道南侧步道,为昔日宜兰、淡水的古道,步道尽头就是鼻头角灯塔,登临俯视翻滚浪潮,波涛汹涌,自是一大快事。右侧为著名的「望月坡草坪」,地质学上称「小阶地」也是夜赏星辰的坡地。登上观海平台东望鼻头角,西眺基隆屿,视野景观极佳,沿途尽是令人惊奇的海蚀地形景观。远观灯塔则与蓝天碧海谱绘成一幅静谧绝尘的风景画。
鼻头角步道依景致的不同,区分为灯塔线、滨海线及稜谷线。
地处界头角的鼻头里,居民几乎都以渔业为生,早出晚归。近海捕鱼大都在夜间作业,因此,夜晚的界头村外,渔舟点点,随波上下,渔火在海浪中忽隐忽现,夜景颇佳。从鼻头角沿险峻的滨海公路南下,经贡竂折转向东,即可到达三貂角。在这两个岬角之间有一个景色秀丽的福隆海水浴场,浴场沙滩长约l000米,水质清洁,是一个较好的海浴区。
三貂角向东北方向延伸突出,孤悬于太平洋上。在岬角的顶端,又伸出来两个小角。北角为“洋竂鼻”,南角为“莱莱鼻”,两角之间有一个小小的“妈冈”村。据说在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强行占领台湾北部的鸡笼(基隆)后,当年5月11日,在今三貂角附近登陆。为了便于航海日志的记载,他们为这个雄伟岬角取了一个西班牙式的地名——圣地亚哥。以后当地人民将它音译“三貂”,从此,这个不中不西的地名便沿用下来了。
三貂角附近的海滨,有着广阔的海蚀平台,在莱莱鼻下面,还发育了巨砾海滩,这些都是在过去的年代里海岸受到强烈侵蚀的证据。从莱莱鼻往南,海岸地貌形态就有些不同了,出露的岩石以硬页岩为主,其分布可以一直向南延伸到兰城附近。由于这种岩石的性质较为均匀,因此形成了相当平直的海岸,海岸的走向不仅与区域性岩层走向近似平行,而且恰与盛行的东北季风方向一致,故海岸受波浪侵蚀的情况不及鼻头角和三貂角一带强烈。
鼻头角沿岸奇石林立、终年受风浪侵蚀,形成海蚀平台、凹壁和海崖,其蕈状岩、豆腐岩及生痕化石,极富教学与观赏价值。位于台湾东北角,与富贵角、三貂角合称「北台湾三角」。
鼻头隧道南侧步道,为昔日宜兰、淡水的古道,步道尽头就是鼻头角灯塔,登临俯视翻滚浪潮,波涛汹涌,自是一大快事。右侧为著名的「望月坡草坪」,地质学上称「小阶地」也是夜赏星辰的坡地。登上观海平台东望鼻头角,西眺基隆屿,视野景观极佳,沿途尽是令人惊奇的海蚀地形景观。远观灯塔则与蓝天碧海谱绘成一幅静谧绝尘的风景画。
鼻头角步道依景致的不同,区分为灯塔线、滨海线及稜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