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楼

更新时间:2023-04-01 21:32

齐云楼是座中型椭圆形土楼。它坐落在漳州华安县沙建乡岱山村,依山而建,楼高两层,以普通夯土与部分泥砖成墙,底墙厚1.5米。楼呈横式,与屋后山体平行。齐云楼椭圆体处于岱山村最高脐突点,呈正向摆置,坐北朝南,东西直径62米,南北直径47米。门厅中有一部公梯,除门厅外无其他公厅。楼内天井呈橄榄形,长22.6米,宽14.2米,有一眼深井,以轱辘从30米深的井底汲水

建筑历史

在华安的上坪岱山村,保存着历史上第二座福建圆土楼——齐云楼。齐云楼据说继所发现的最古老圆土楼裕昌楼(东歪西斜楼)后的圆楼,建于明明万历十八年(1590),同治丁卯年(1867)重修。它位于一座小山上,平面呈椭圆形,系由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裔迁闽时所建。

建筑形制

齐云楼为双环式,共有26个单元,外加大门寮。内环是平房。各单元的开间数与房间面积有很大差别,不像别的土楼那样均等划分。各单元有独立的门、厅、天井、楼梯,各为小天地。

楼高7.6米,层高2.6米。其单元有两种形式,一为无中厅的每层只有一间或两间的小单元,每家有二至四间房;一种为大单元,则是标准小五风楼中轴两堂式平面,其开间比小单元多一倍,面积则不止大一倍,最大的一套总面积约200平方米,据说这是全楼最有地位的尊长住的。其他各种单元依次分配,反映了森严的等级地位。而且,各单元的木构廊道也不同,小单元不出浮栏,大单元二楼向天井出浮栏。这种不一律的单元设计,使其构造布局变得复杂起来。

建筑现状

土楼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除内部的房屋倒塌了一些外,其外墙大体完好,仍巍然屹立。齐云楼除大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小门,这在土楼里极为少见。据介绍,两个小门各称“生门”(西门)和“死门”(东门)。传说清初期有些反清复明人士退守到齐云楼,被围到粮尽时,开始有人突出楼去逃生,结果从生门逃出的人大多数生存下来,所以后来此门就被叫做“生门”,而从死门逃出的多数被抓砍头,后来此门就叫做“死门”。后来楼里人按相应的规矩,婚嫁迎娶都从西门(生门)进出;而遇上出殡送葬,则一律从东门(死门)进出。由一个悲壮的传说带出了一个奇特的名称及风俗,颇具风趣。

郭氏家庭

齐云楼郭氏家庭,是一大旺族。据齐云楼珍藏的两本《郭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开姓始祖是周文王之弟号叔,以太原为最古郡望,又望出华阴、冯翊。至唐代郭子仪中兴唐室,封“汾阳王”,其后以“汾阳”为堂号,奉郭子仪为郭氏一世祖。郭子仪有八个儿子,长子郭曜生子岩、嵩。唐代王审知人闽之际,郭嵩随军入闽,居于漳州芝山东麓郭坑,是为郭氏入漳始祖。其后经过三十几代子孙非常复杂的播迁,传到郭子仪以下第三十世孙郭叔资,于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42年)开基华安沙建岱山村。

郭氏家族在岱山传衍了七、八代,到明万历年间已是巨族。齐云楼兴建之后,直到清末,郭氏家庭向外迁移的非常多,其中最集中最多的是迁往台湾。清末编修的郭氏岱山大宗谱,记载到岱山第十八世。谱载,从十世至十八世,九代人中,岱山郭氏共有三百多个男丁迁台开基。每代迁台人数均不下四十人,声势浩大。有清一代,在台岱山郭氏子孙经常回齐云楼谒祖认亲。

岱山郭氏子孙分布在台湾各地。郭氏家族的昭穆是:“文景维仲叔,元世安汝期。士志振光宗,云龙际雨时。承先启来裔,绍德永为基。天赐我彻作,千秋庆有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