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题名记

更新时间:2023-08-30 22:47

《龙井题名记》是北宋文学家秦观所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显然浓一些。文章记叙简洁而有序,写景优美而含蓄,富有文采。

作品原文

龙井题名记1

元丰二年2,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3,东还会稽4。龙井有辨才大师5,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6,日已夕7,航湖至普宁8,遇道人参寥9,问龙井所遣篮舆10,则曰:“以不时至,去矣。”是夕,天宇开霁11,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12。出雷峰13,度南屏14,濯足于惠因涧15,入灵石坞16,得支径上风篁岭17,憩于龙井亭18,酌泉据石而饮之19。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20,灯火隐显21,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22,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矣23,始至寿圣院24,谒辨才于朝音堂25,明日乃还。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我从吴兴经过杭州,往东返回绍兴。龙井寿圣院住持辨才法师写信邀我入山。等到走出城去,已是夕阳西坠,乘船穿过西湖到普宁寺,碰到诗僧参寥,问他龙井派来的竹轿呢,回答说:“因为时间已过,竹轿回去了。”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林间月光明亮,可数头发。于是舍船,随从参寥拄杖沿湖步行。经过雷峰塔,越过南屏山,赤足涉水惠因涧,进入灵石坞,找到一条小路,登上风篁岭。在龙井亭上休息,舀上泉水靠石而喝。从普宁寺起,共经过佛门寺庙有十五座,都是寂静得听不到人声。道路旁边的田舍,灯光时隐时现,草木深绿茂盛,湍湍的流水发出、悲哀的响声,好像不是人间之境。走到二更时分,方到寿圣院,在潮音堂谒见辨才法师,第二天就回去了。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自徐州调任湖州,过高邮,中途与秦观、参寥子同船而下,于吴兴分手告别。不久,正会稽省亲中的秦观惊闻苏轼出事身陷囹圄,于是即刻赶回吴兴询问,不料苏轼已于七月二十八日在湖州被捕,已经押赴京师,送进了御史台诏狱中。此情形下,秦观只得惘然而归,月夜步行游龙井,在心事沉重下,于八月十六日作此文。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记述作者月夜游览西湖龙井的经历和见闻。在唐宋诗词作品中,刻画西湖风景的名篇丽句层出不穷,各尽其妙,然而用散文形式来描绘夜幕下的西湖山水却不多见。这篇“题名记”笔调轻快,语言简洁,意境幽美,读后使人心旷神怡,别有一番风味。

文中主要是叙事,但不平铺直叙,而有曲折纡余。作者应邀入山,至湖,而篮舆已去,又见月色皎洁,遂贾勇夜行。这中间便有几层曲折此文叙事又有缓急跌宕。“出雷峰”几句,以三字一顿的动宾结构为主,连用“出”“度”“入”“得”“上”诸动词,文势迫促,表现了夜间长途跋涉的情景。“酌泉据石而饮之”以下,文势渐渐舒缓,这与作者快到目的地时,一边据石休憩,一边回味所历山川美景的情状,是完全合拍的。

此文叙事时也点缀景物,笔稀墨淡,描摹如画,而且和事情的发展与作者的情绪密切应和。“天宇开霁,林间月明”,这良宵美景鼓起了作者的游兴。“自普宁”以下几句,总叙一路山行之景,将相反的色调糅合在一起,使图景更加鲜明。闪烁的灯火,深郁的草木,一明一暗,互相映衬;沉寂的佛寺,悲鸣的流水,无声与有声相间。作者的身心都沉浸其中了。

名家点评

宋·苏轼:览太虚题名,皆予昔时游行处,闭目想之,了然可数。(《秦太虚题名记》)

明·陈天定:写出山水间夜景如画。(《古今小品》)

明·陈仁锡:清美映人。 (《古文奇赏》)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自幼敏悟,少豪俊慷慨,好学兵法。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元祜初,因苏轼推荐,为太学博士,后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初,章悼当权,被斥为“元祐党人”,出为杭州通判,继贬郴州、横州、雷州。徽宗立,放回,死于途中。他以文学受知于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文章长于议论。词为北宋一大家,多写男女情爱。有《淮海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