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4 21:14
龙城北门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北大街,是三燕龙城大遗址的组成部分,与2003年发现的龙城宫城南门遗址相距500米。辽宁省朝阳市北大街和营州路分别是朝阳老城的南北和东西轴线,2005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朝阳老城区的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这附近,发现了城门遗址两处以及城墙、道路、建筑址、排水系统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遗物。龙城北门遗址便是该次考古工作中发现的遗址之一。
龙城北门遗址位于北城墙的中部偏西,已揭露出来的遗迹主要有门道、瓮城和城墙。城门为单门道,西侧墩台东西宽12米、门道宽 7.5米、进深22米,门道路面有车辙痕迹。瓮城城墙与西墩台相连接,向北延伸21米后折向东,再延伸20多米后叠压在北大街之下,墙宽9-15米,在墙外侧有断续的护坡石,保存最好处保留有3层,有明显收分。门道的路面出北门后向东转,叠压在北大街之下,判断瓮城的城门应在东侧,城门情况不详。
北门门道内路土堆积厚约1.1米,各时期路面出北门后均随着瓮城城墙向右折。从门道两侧的多块夯土可知北门经过了多次毁建,因而各个时期的门道结构已不太清晰。前燕始建城时的早期门道只能从门道两侧的夯土推测其进深,而面阔则不详。后北燕时期在其北侧进行了修补,增加了门道进深,并增筑了瓮城。北魏时期则在前燕门道的南侧进行了修补。隋唐时期对北魏门道的南侧进行了修补,把门道的进深进一步扩大为18米。北门道的东墩台绝大部分被压在现代路面之下,西墩台则完全暴露出来,两个墩台都经过了多次补筑,两侧夯土相互对称,与门道内补筑的夯土层次亦相对应。西侧墩台的后北燕时期夯土在距门道11米处开始向北凸出,凸出部分东西宽4.5米,南北长6米,其性质尚不清楚。瓮城即从此凸出部分的北端开始接筑,向东环绕,这一期夯土南北两侧都进行了多次补筑,尤其以北侧的唐代夯土规模最大。
北门门道中间发现有4条不同时期的排水沟(编号G1-G4),其中只有G3是用绳纹砖砌筑,其余皆为土壁。G3为上宽下窄,挖槽起建,先在底部用砖铺平,再沿槽壁平砌至7层,然后在上面平铺木板,木板之上再垫土,形成阴沟,发掘出的长度为40余米。绳纹砖的规格特征与朝阳唐墓所用砖相同,推断其为唐代所建。G3打破G4,推断G4的年代为北魏时期。另外两条排水沟的开口层位都晚于唐代砖沟,其中G1又打破了G2,这两条排水沟的年代属于辽金元时期。经过测量,这四条排水沟均为南高北低,应是由城内向城外排水。四条排水沟虽然开口层位不同,但都出北门向右折,与路面走向一致,而且处于当时路面的中间位置,均应为掩盖在路面下的暗沟。
此外,龙城北门同为宫城北门,与2003年发现的龙城宫城南门遗址相距500米。
《晋书》、《北史》记载,后燕皇帝慕容熙昏庸无度,曾为死去的皇后苻训英大办葬礼,灵车出龙城北门时发现门洞太矮,于是“毁北门而出”。
因慕容熙暴虐而出逃在外的中卫将军冯跋等人趁机发动政变,推举高云(慕容云)为主。冯跋之弟冯乳陈等率众攻破弘光门(宫城南门),禁卫皆逃散。叛军遂入宫受甲,闭门拒守。在龙城北郊送葬的慕容熙得知政变后,当晚赶回城下,却未能攻克龙城北门,只得夜宿门外。乙丑日,高云在龙城即位。反攻失败的慕容熙退逃到龙腾苑,微服躲入林中,于丙寅日被抓获,为高云所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