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4 18:33
龙山县,隶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武陵山区腹地,处于湘、鄂、渝三省(直辖市)交界之地,介于东经109°13'~109°48'、北纬28°46'~29°38'之间,地势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总面积3131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龙山县常住人口45.06万人。截至2023年6月,龙山县下辖4个街道、12个镇、5个乡,县政府驻民安街道新建路88号。
因是“辰旗”之地,辰属龙,吉祥的象征,加之境内峰峦起伏,故名龙山县。
唐虞夏商周,为荆州地域。春秋战国,为楚地。
秦汉至唐,先后属黔中、武陵、沅陵等郡州。
五代、宋、元、明至清初,属土司统治。
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龙山县,属永顺府。
民国,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后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属湘西行署永顺专员公署,后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截至2023年6月,龙山县下辖4个街道、12个镇、5个乡:民安街道、华塘街道、兴隆街道、石羔街道、洗车河镇、石牌镇、茨岩塘镇、红岩溪镇、靛房镇、苗儿滩镇、里耶镇、桂塘镇、召市镇、洗洛镇、水田坝镇、农车镇、洛塔乡、大安乡、内溪乡、咱果乡、茅坪乡。县政府驻民安街道新建路88号。
龙山县位于湖南西北边陲、武陵山区腹地,地处东经109°13'~109°48'、北纬28°46'~29°38'之间。东邻湖南省桑植县、永顺县,西接湖北省来凤县、重庆市酉阳县,南与湖南省保靖县以酉水为界,北与湖北省宣恩县毗邻,总面积3131平方千米,占自治州总面积的20.2%,南北长106千米,东西宽32.5千米。
龙山县县境地质构造复杂,由不同的地质时代的沉积岩组成。出露地表,由老到新有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二叠系,中生代的三叠系、白垩系和新生代的第三系、第四系。因此,成土母质多,有石灰岩、板页岩、砂岩、白云岩、紫色砂页岩、第四纪红土及河流冲积物等7种。
龙山版图形如长菱形的巨掌,整个地势北高南低,东陡西缓,武陵山脉横亘全县,东、中、西、北山脉凸起,有七大山脉:大灵山、洛塔界、猛必界、曾家界、永龙界、可立坡和八面山,向南开口呈“勿”字形骨架。最高海拔1736.5米(大安乡大灵山主峰青岩堡,也是全州的最高海拔),最低海拔218.2米(隆头镇大河龙嘴)。
龙山县境内土壤共9个土类、19个亚类、67个土属、155个土种、33个变种。
龙山县境土壤的48.9%由板页岩、河流冲积物(括古河流和近代河流冲积物)、紫色砂页岩等富含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母质风化发育而来,加之县域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加上小区域气候的特殊温湿效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植被生长旺盛,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即使是石灰岩母质风化的土壤,历史上曾植被茂密。因此,县域自然土壤原生质量较高,带来耕作土壤也趋同样趋势。
据龙山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地块样化验与千亩农田样化验结果统计,县域自然土壤碱解氮含量中至丰面积达94%,缺的面积达只有6%;钾的含量丰的面积达50%,中等面积的达41%,缺的面积达只有6%;有机质含量高于2%以上的面积占山地总面积的64%,全氮含量在0.1以上的面积占79.2%。
龙山县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龙山地处云贵高原之东,武陵山脉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夏热多雨,雨水充沛,雨热同期,光温互补。年均气温15.8°C,最高温度39.5°C,最低温度-6°C,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全年无霜期270--280天,年日照时数924—1246小时。因地势影响,气候层次分明,小气候特征突出,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龙山县境内溪河纵横,龙山县属沅水流域2993.13平方千米,属澧水流域138.3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干流长5千米以上的河流77条。其中一级支流2条,二级支流17条,三级支流34条,四级支流18条,五级支流6条,均属沅、澧两大水系。
龙山县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主要有煤炭、紫砂陶、石英砂、铅、锌、硅等,其中优质紫砂陶储量5000万吨以上,石英砂近亿吨,石煤矿地质储量达10亿吨以上。
龙山县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省级3个、县级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6667公顷。全县森林面积193565.5公顷,森林覆盖率70.24%。已查明县境陆生脊椎动物有124种,昆虫种类繁多,贝类较少,鱼类及其他动物类分布广、种类多。已查明的木本植物共有101科303属811种(含变种不含栽培变型),其中裸子植物门9科27属46种,被子植物92科275属764种。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龙山县常住人口为476439人。
截至2022年末,龙山县户籍总人口59.74万人,其中女性28.6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031人,出生率6.52‰,死亡人口2954人,死亡率4.78‰。年末常住人口46.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92万人,城镇化率51.6%。
龙山县以土家族、苗族为主,拥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1%。
2023年,龙山县地区生产总值112.34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3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0.75亿元,增长0.5%;第三产业增加值63.25 亿元,增长6.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576元,增长6.5%。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5.2∶18.5∶56.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下降0.9和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1.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9%,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6%、2.1%和76.3%,分别拉动GDP增长1个、0.1个和3.4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
2023年,龙山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01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41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98元,增长7.2%。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4:1。全县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80元,增长4.9%。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256元、增长4.3%,其中食品支出5992元、衣着支出1253元、居住支出5529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335元,增长5.0%,其中食品、衣着、居住支出分别为4215元、477元、3008元。
财政收入
2023年,龙山县财政总收入12.05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税收收入9.15亿元,增长23.8%,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76.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19亿元,增长9.4%;其中税收收入6.29亿元,增长7.1%。上划省级收入0.53亿元,下降252.6%;上划中央收入2.33亿元,增长25.2%。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2.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用于民生支出41.9亿元,下降0.5%,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7.1%。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龙山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27%。其中,非房地产项目投资增长12.5%;房地产项目投资下降68.5%。民间投资12.28亿元,下降56.2%。按经济类型分,国有投资13.97亿元,下降4.8%;非国有投资19.15亿元,下降40%。按投资方向分,涉农项目投资增长21.8%;工业投资增长27.5%;民生投资增长22.7%;生态投资增长17.3%;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0.2%。
2023年,龙山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2.6%。施工项目共有84个,比上年减少3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1个。5000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个数20个,比上年减少13个。
2023年,龙山县房地产开发投资7.43亿元,比上年下降68.5%。其中,住宅投资6.93亿元,下降66.5%。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1.22万平方米,下降23.3%;商品房屋销售额10.37亿元,下降18.6%。
2023年,龙山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35.61亿元,增长4.5%;林业产值1.36亿元,增长12.1%;牧业产值11亿元,增长0.7%;渔业产值0.43亿元,下降4.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4亿元,增长7.8%。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8.71亿元,增长3.8%。
2023年,龙山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8.16万亩,比上年增长1.0%。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69万亩,下降0.1%,总产量达19.12万吨,增长1.4%。稻谷作物播种面积25.39万亩,下降1.0%;总产量达11.39万吨,下降0.7%;玉米作物播种面积9.83万亩,增长4.8%;总产量达3.12万吨,增长8.8%;豆类作物播种面积2.61万亩,增长5.4%;总产量达0.43万吨,增长15.0%;薯类作物播种面积12.83万亩,下降2.9%;柑橘园面积10.2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
2023年,龙山县生猪出栏23.1万头,比上年下降2.5%;牛出栏1.26万头,下降3.8%;羊出栏12.11万只,增长0.3%;家禽出笼66.53万羽,增长27.3%。年末生猪存栏16.19万头,下降4.9%;牛存栏2.92万头,下降3.0%;羊存栏14.04万只,下降0.4%;家禽存笼38.26万羽,增长24.0%。全县水产品总产量0.22万吨,增长4.1%。
2023年,龙山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5.66亿元。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6.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分企业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0.24亿元,下降54.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6.49亿元,增长21.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0.18亿元,增长55.6%。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22.6%,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6.4%。
2023年,龙山县5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全年规模工业销售产值23.56亿元,增长11.73%,产销率为97.8%。
2023年,龙山县建筑业增加值5.15亿元,比上年下降20.6%。年末全县拥有资质建筑企业13家,比上年减少1家;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15亿元,下降3.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53万平方米,下降12.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34万平方米,下降5.0%。
服务业
2023年,龙山县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77亿元,增长13.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69亿元,增长15.2%;金融业增加值9.24亿元,增长2.2%;房地产业增加值9.66亿元,增长0.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1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4.52亿元,增长19.2%。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1.3%。
国内贸易
2023年,龙山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1亿元,比上年增长0.8%。分经营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37亿元,下降0.6%,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5.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54亿元,增长5.7%,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5%。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销售额3.26亿元,增长16.2%;零售业完成零售额24.32亿元,下降2%;住宿业完成零售额1.46亿元,增长11.2%;餐饮业完成零售额5.86亿元,增长3.1%。
邮电
2023年,龙山县完成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8962万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020年不变价格)7251万元,增长16.2%;电信业务总量(2020年不变价格)41711万元,下降0.2%。
招商引资和旅游
2023年,龙山县实际利用内资(省外境内招商引资)32.48亿元,比上年增长41.6%。引进三类“500强”企业1家、外商投资企业2家,引进湘商回湘投资新注册企业4家,湘商回湘投资到位资金17.77亿元。重点储备包装招商引资项目35个。
2023年,龙山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08.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2%和46.1%。乌龙山大峡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首届旅游发展大会暨第八届中国·龙山舍巴日活动,第四届八面山帐篷音乐节、“云端上的骑行”自行车登山赛等活动火爆登场。入围“2023年中国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
金融和保险
截至2023年末,龙山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48.22亿元,比年初增加18.71亿元,增长8.2%。其中住户存款218.27亿元,增长12.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7.93亿元,比年初增加21.4亿元,增长9.9%。
2023年,龙山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68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88亿元,下降0.02%;财产险保费收入1.8亿元,增长9.8%。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1.42亿元,增长27.8%。其中寿险总赔付0.4亿元,增长47.4%;财产险总赔付1.03亿元,增长20.8%。
龙山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处于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之地,属全省最偏远的县(市)之一;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长沙市、武汉市、重庆市、贵阳市四个省会城市和吉首、张家界、恩施、黔江、铜仁五个地级城市的几何中心,是黔张常铁路、吉恩高速、黔张高速的交汇处,史称“湘鄂川之孔道”。
截至2023年末,龙山县公路通车里程2667.9公里。其中,国道141.1公里,省道316.6公里,县道445.7公里,乡道988.8公里,村级公路719.2公里。
截至2023年末,龙山县共有学校204所,有中等职业学校4所,普通高中3所,完全中学1所,初中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4所,小学22所,村片小及教学点33所,幼儿园11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县共有在校学生(含幼儿)99095人。其中,中等职校5305人,高中10013人,初中24067人,小学43812人,在园幼儿15820人,特殊学校7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巩固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1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27%,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99.82%。新增学位2268个。
2023年,龙山县实施科学研究项目7个(其中省级5个、州级2个),科技经费支出总额1704万元,比上年增长0.2%。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43亿元,增长27.0%。全县专利申请量58件(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33件,外观设计19件),实施专利和成果转化10项。
截至2023年末,龙山县有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纪念馆1个,乡镇文化广场24个、村级文化活动广场398个。年末城区有线电视用户1.3万户,农村有线电视用户0.33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0%。“叶氏”土家织锦成为湘西州首个“中华老字号”品牌,在全州率先实现零的突破。《里耶秦简》在中央一台《简牍探中华》栏目热播。
2023年,龙山县各类体育运动场地(含体育场、小运动场、田径场)48个,已建成体育馆7座,游泳池4个,各种训练房3个。全年共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4项次。成功组织湘鄂龙凤双城马拉松、“桂BA”篮球赛等体育赛事。
截至2023年末,龙山县共有卫生机构534个。其中,医院20个(综合医院9家、中医医院1家、中西医结合医院4家、专科医院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乡镇卫生院38个、村卫生室394个和诊所69个、门诊部5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县禁毒中心)。卫生技术人员350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00人,注册护士1620人。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4393张,其中,医院2816张,乡镇卫生院1117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0张。乡村医疗卫生医技人员、乡镇全科医师实现全覆盖,顺利通过了省级健康促进县技术评估。
2023年,龙山县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0351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5.3%。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4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51.0%。全社会用电量72680万千瓦时,下降1.8%。其中工业用电量14162万千瓦时,下降19.4%;居民生活用电量30745万千瓦时,下降1.2%。
2023年,龙山县有生态环境监测站1个,全年共开展4个地表水断面(卧龙水库、跳鱼洞电站、洗车河入酉水口、民安街道三湾塘村)、3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卧龙水库、英雄电站、梨园)和6家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龙山县首创民安污水处理厂、龙山首创里耶新区污水处理厂、龙山县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龙山垃圾填埋场、龙山县人民医院、龙山中医院)。开展大气常规监测,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9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2.9%,同比下降3百分点;PM2.5达标天数339天,达标率92.9%;开展地表水监测48次、饮用水源监测12次,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县地表水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达标率100%。
截至2023年末,龙山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29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1%,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561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2万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25723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6万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23306万元;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08万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3662万元。全县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8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4.5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2.5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0.78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8.01万人。城镇职工住院补偿金额4504万元,城乡居民住院(含大病)补偿金额33273万元。
截至2023年末,龙山县认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749户、3105人,全年共保障38586人次,发放低保资金1876万元;认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0817户、19830人,全年共保障204217人次,发放低保资金6113万元;城镇、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助标准分别达650元和416.7元。全县共有城市特困供养对象44人,农村特困供养对象2186人,全年共保障26652人次,发放特困供养资金2146万元。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及养老服务机构床位1748张,收养各类人员933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712万元,筹集福彩公益资金1171万元。
2023年,龙山县共有212项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6个(土家族梯玛歌、打溜子、咚咚喹、摆手舞、茅古斯舞、织锦技艺),省级18个,州级64项,县级124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人,省级22人,州级71人,县级106人。
土家族梯玛歌
土家族梯玛歌,旋律流畅,运腔古朴,风味独特,具有一种神秘肃穆的原始宗教色彩。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溜子
打溜子,民间俗称“打家伙”“围鼓”“打点子”以及“打路牌子”等,是广泛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保靖县、永顺县以及古丈县等地土家族聚居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被誉为“土家族的交响乐”。打溜子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家族咚咚喹
土家族咚咚喹是土家族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簧管气鸣乐器,其发音清脆、明快,可模拟鸟语虫鸣和风泉之声,素为土家人所喜爱,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土家语俗称“舍巴舞”,是土家族“舍巴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舍巴日”是一种以祭祖先、求兴旺、庆丰收、祈吉祥为主旨的土家族大型民俗文化活动,集土家族歌、舞、乐、剧为一体的庞大载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渔猎农耕、桑蚕绩织、古代战事、神话传说及日常生活等广泛、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毛古斯舞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性舞蹈,表现土家先民渔、猎、采集、刀耕火种等生产内容和远古群婚制时期的情恋生活,《猎归》是“狩猎”中的一小段,以打猎归来为切入点,反映土家先民祭祀猎神、劳作之余的生活情景。舞蹈保持毛古斯原生态文化特色。2006年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土家族织锦技艺,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汉语俗称“土花铺盖”或“打花铺盖”,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织造工艺品。在秦汉至唐、宋、元、明,史籍上曾有賨布、溪布、峒布、贡锦等称呼。其工艺独特,织造精细,以绚丽多彩而著称,以设色浪漫而见长,与黎锦、壮锦、傣锦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四大名锦,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土家艺术
龙山土家艺术主要有音乐、舞蹈、小品、工艺等,其中音乐包括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咚咚喹、土家族梯玛歌、土家织锦情歌等,舞蹈包括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等,其代表作有土家族摆手锣鼓《毕兹卡的祝福》、土家族毛古斯《猎归》、土家织锦情歌《叭台叭台卡普它》、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土家咚咚喹《山寨的早晨》、土家族梯玛歌《踩瓦泥》、土家族民间吹打乐《毕兹卡的节日》等。
土家插花
插花是土家族古老的婚庆习俗,以新郎外祖父、舅舅、姑父为主的长辈比其他客人先一天赶到,当夜要举行盛大的插花仪式,面对神龛,新郎头缠纱巾,按照辈份的大小,长辈们依次为新郎披红绸插红花,同时高声送上自己的祝福。
土家服饰
土家族在“改土归流”以前,男女均穿斑烂花衣(琵琶裙)和八幅罗裙。“改土归流”以后,男女服饰均为满襟款式,加以土家族花边,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一、男服饰
在解放前,土家族男子,均穿保持着琵琶襟特点的满襟衣。一般成年人,头包青布帕,(青年男子包青丝帕),有的将丝帕包成“人”字路,额门前现人字形,左边垂一截过耳。衣服有老壮之分,老人穿满襟衣,短领,捆腰带,青壮年穿对胸衣,缀布排扣,领高,袖小而长,袖口滚边。裤子不分老青壮,皆为青、兰色布,上白布裤腰,裤脚较大而较短。脚上,老人着象鼻鞋,青壮年穿瓦鞋,青壮年包裹脚布。解放以后,除部分老人还穿满襟衣外,其余男子逐步改穿轻便对胸衣和中山装了。
二、女服饰
在解放前,土家族女服还较讲究。具有老、壮、青的年龄之别。老年妇女,一般头包青布帕(有的地方亦包白布帕),穿青、兰布矮领、滚花边满襟衣和上白裤腰的青兰色裤。而壮年妇女的衣服款式多穿外托肩矮衣领,向左开襟,滚花边,衣肩与胸襟及袖口缀一道青布边(约六厘米多宽),边后均等的缀二至三条五色梅花条胸前至腹部下,还套一件绣花围裙。夏天,穿白汗衣套青夹衣(即长背心式)俗叫喜鹊套白,显得十分健壮。裤子多为青兰布,白布裤腰,裤脚多以对衬色布加边,边后缀三条均等的梅花条。脚上穿青布瓦鞋和立式鞋,喜裹白布裹脚。发型,挽粑粑髻,插根撇簪,戴耳环,热天不包头巾,春冬包青丝帕。手上戴银手圈和戒指。青年妇子,尤其是闺女,穿着十分讲究,与壮年妇女不同的是,发型打长辫,用红头绳扎上下两端,头上插朵自己喜爱的花。衣襟口系一条绣花手巾,耳垂瓜子耳环,手腕戴纽丝银手圈,双手中指、无名指上戴一二颗金银戒子。戒子的式样,有一颗印,三镶戒等;裤子下端膝部和脚口,绣五色花或贴五色梅花条花边;脚穿青年绣花鞋和红色袜子或包白布裹脚。
三、孩童服饰
孩童衣裤,不多讲究,只是点缀些花卉罢了。而帽子却很讲究,春季多戴紫金冠;夏季多戴圈圈帽,蛤蟆帽;秋季多戴冬瓜帽、八角帽、凤尾帽等棉帽。帽子有多种彩丝绣花。此外还钉有银制“文八仙”、“武八仙”、“十八罗汉”的装饰品。颈项戴痰枷,以接涎水;还戴有颈圈,圈上系银质响钤和“百家锁”等饰品。胸前围有花兜儿,手脚杆上戴银圈,圈上系有银槌、银铃。鞋有“粑粑鞋”,“猫头鞋”均绣五色花卉。小孩的摇窝,亦很注重装饰,一般有土家族织锦作面子的盖衾、脚被、背垫。小孩四岁以后,始有男孩女孩之别。男孩头顶从天门心齐额外蓄长方块形头发,俗叫“搭点儿”,或“记性头”;女孩则蓄盖盖头发,俗叫“马桶盖”,有的蓄满头发型,打小辫,至五岁,穿耳吊黄腊它,到七岁后戴瓜籽耳环。
建房习俗
土家族人建房时,首先要选好屋场。一般喜欢背山面水,坐南朝北,地势较高的地方。而且场地讲究后山厚实,左右不虚,若有不足之处,栽以竹木填补,或配厢房、猪牛栏、碓磨房等。若是屋对面是白岩山,则植树造林,把白岩掩盖起来。土家族人的住宅,多为木房;其结构习俗以正屋、偏屋、木楼、朝门四部分组成。
茅古斯
“茅古斯”是土家族语的译音,意即穿草衣的古人。它以近似戏曲写意、虚拟、假定等技术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渔猎、农耕、生活等内容,既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蹈。“茅古斯”是土家族摆手活动中进行的一种具有故事情节的表演活动。其形式为:演员十多人至二三十人不等,一人饰老“茅古斯”,他代表土家族祖先,其余为小“茅古斯”,代表子孙后代,他们赤身裸体的肌肤上扎着茅草。表演时,他们全身上下不停地抖动,让所穿的草衣发出声响,行走用醉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茅古斯”一般每夜表演一场,内容多反映生产生活情况,诸如“扫堂”、“祭祀请神”、“打猎”、“挖土”、“钓鱼”等。
土家语
太平山景区
龙山县太平山景区拥有国家一级、二级、三级自然景观共37处,由皇仓坪休闲娱乐区、新城探险名胜区、太平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兴堡森林生态旅游区等四大区域组成,其核心景区为太平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太平山孤峰独秀,雄奇险峻,其山顶终年云缠雾绕,山上有始建于东晋隆安年间的普照寺。2021年12月14日,景区被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乌龙山大峡谷景区
乌龙山大峡谷景区地处湘、鄂、渝三省(直辖市)交界之地,形成于约30—40万年前,位于桂塘镇乌龙山村境内,皮渡河两岸,素有“十里长廊一画屏”之美誉。景区内有15千米峡谷,陡峭险峻,林深篁密,形成一道绿色长廊。景区峡谷两岸,星罗棋布的两百多个溶洞,像仙境,似迷宫,蔚为天下奇观,堪称“世界溶洞博物馆”。著名画家黄永玉曾赞云:“龙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瑰不可知”。有世界级地质遗迹1处(飞虎洞)、国家级地质遗迹12处、省地质遗迹多处。现已开放主要景点有皮渡河、飞虎洞、惹迷洞、鲢鱼洞、风洞、石花洞等。整个风景区以山、水、洞、石等自然景物为主要特色。2023年12月22日,湘西龙山县乌龙山大峡谷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八面山休闲旅游度假区
八面山休闲旅游度假区为国家级3A景区,位于湘西州龙山县南部,四周悬崖峭壁,两头尖尖,南北狭长。从里耶远看八面山像一个睡美人,凌架于崇山峻岭之中。八面山平均海拔1200余米,最高峰1416米,山上地势开阔平坦,牧草丰茂,马、牛、羊成群,被誉为“中国南方草场的一颗明珠”,又有“空中草原”之美誉,是湖南通向渝东的一道天然屏障。观八面山皓月星空,在海拔1200米的“空中草原”上体验舌尖上的特色美味(烤全羊、烤乳猪、烤土鸡、半腌肉、玉米酸等)、体验草原骑马、玩酒吧;参观八面山燕子洞等剿匪战斗遗址,听八面山剿匪往事,了解龙山剿匪历史;夜宿悬崖酒店。
里耶古镇
里耶古镇位于龙山县南端,距州府吉首120多千米,地处湘渝边区龙山、保靖、秀山三县的交界点上,是酉水流域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也是湖南通往川、黔、渝的咽喉之地,与王村、浦市、茶峒并列为湘西四大名镇。从八面山沿盘山公路下山到达里耶古镇,在古镇玩穿越秦朝,沉浸式体验秦风楚韵,看秦简博物馆,访古城遗址,走明清古道,逛河堤后街;体验脐橙采摘。
里耶古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特色之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十大文旅小镇——秦简小镇,也是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一。
惹巴拉景区
惹巴拉景区位于洗车河与靛房河交汇处,距龙山县城75千米。景区有捞车、六合、树比三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惹巴拉是土家族语,汉译为“美好美丽的地方”,相传是五代时期部落首领惹巴冲王城所在地。惹巴拉集结了众多的土家古村落,许多土家古民居都镶嵌在这里,是武陵山区古朴、原生态土家文化保存得最为完善,最为活跃的唯一地域,被民俗学家誉为“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天然搏物馆”。是“惹巴拉影视城”选定为“中国第33个影视指定拍摄地”。
惹巴拉是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有“三山套三河,三河绕三寨,一桥通三域”的独特风景,有土家转角楼、摆手舞、毛古斯、咚咚喹等集中展示土家族语言、服饰、建筑、民俗、歌舞、生产生活的传统文化,是武陵山区原生态土家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最为活跃的唯一地域。凉亭桥、吊脚楼、冲天楼、惹巴宫,建筑美丽独特,拦门酒、摆手舞、咚咚喹、对山歌等。
红色茨岩塘
茨岩塘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省分会、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湘鄂川黔省军区机关所在地。同时,茨岩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被称为武陵山中的“遵义城”。目前龙山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被中宣部、国防教育运动委员会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已列入国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茨岩塘红色景区是“潇湘红八景”之一,已列入“锦绣潇湘”湖南旅游精品线路(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线路)。
龙山县的地方特产有土家织锦、土家背篓、紫砂陶器、比耳脐橙、苗市腊肉、葛粉产品、土家油茶汤等。
土家油茶汤
土家油茶汤,土家语称“色斯泽沙”,清嘉庆《龙山县志·风俗》记曰:“所谓油茶着,取黄豆、苞谷、芝麻、米花、腐干饤,以脂油炒之,撩起;下水油锅内,加茶叶煎数沸,酌碗中泡诸物饷客以示敬。”土家油茶汤香气浓郁,生津开胃,颇有风味。
龙山大头菜
龙山大头菜是武陵山区独有的传统作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因生产基地深居武陵山区腹地,环境优美,水源洁净,空气清新,种植上严格按照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进行,故质地紧密,水分少,植物纤维多,制成成品后菜色金黄,肉质脆嫩、无筋,香气馥郁,味美爽口,回味悠长。
根据县志记载,尤以承袭清光绪二年(1876年)晏铁山所创独特配方,后被龙山籍京官宴拔贡携之至京,进贡皇室,深受赏识,自此被列为贡品。
杨正午
杨正午,土家族,湖南龙山县人。1960年7月湘西第二民族师范(茶洞)中师毕业。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9月进中央党校学习。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湘西自治州委书记,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2020年6月,龙山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8月,龙山县入选“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2020年11月,龙山县入选第十届湖南省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模范县。
2021年1月,龙山县入选湖南省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区。
2021年3月,龙山县入选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2022年,湖南省龙山县乌龙山天然富硒地块入选全国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
2022年,龙山县入选2022年度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
2023年9月,龙山县入选“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24年1月,被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