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20 12:38
龙泉寺,位于云南省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阳宗镇宝珠山,为一座寺庙。
现遗留在寺内的明弘治七年(公元1497年)“新建宝珠山龙泉寺碑记”就详细记载着建寺始末,时任阳宗知县陈能(四川人)、云南前卫挥使范公镛便命“合境军民善土,开拓基址,然后募材鸠工”。
经过努力,终于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寺院群,“中建佛殿祇奉三宝像,东西两壁彩绘释氏修行之迹”,佛殿台下建成法堂。龙泉一侧建祠,供龙王牌位,又建一座山门。
工程自成化庚子季三月(公元1480年)动工,落成于弘治丁已季正月(公元1497年),历时达17年之久。寺院落成后,成为阳宗县境内最著名的胜迹。继后于明万历,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续建和扩建,使宝珠山呈殿阁参差,金碧生辉,宏伟壮观,构成了四院九阁十八耳,如果将戏台等附属建筑算上,达40余间的龙泉寺古建筑群落。
明及清康熙前阳宗为县时,宝珠山龙泉胜景称为“龙潭梵宇”和“岩泉古寺”,被列入阳宗“八景”与“四景”的著名景观之中。清朝河阳(今澄江县)尹袁启继曾写有“岩泉古寺”的七言绝,赞美景观云:“茂林深处隐招堤,岩下流泉共止栖。清水一泓禅性寂,间云万片悟心迷。”有的则描绘为“深山古藏龙泉寺”,“宝珠梵刹景最幽”等。
龙泉寺内有一棵树龄1210年的黄莲树,高32.6米、胸径2.7米,如今枝繁叶茂、冠幅达235平方米,2006年入选中华古树名木,也是云南省目前发现树龄最老、最长的一棵古木老树。阳宗镇新街村委会东约2公里处,有一座山叫宝珠山,山上树木葱郁,岩峭壁陡,站于山间,阳宗坝子一览无余。
波光粼粼的阳宗海像颗明珠,镶在坝子中北部,好像一幅秀美的图画。就在这风景如画的半山腰,有一缓坡地,其旁的凹陷处有一深井,常年涌出一股清澈的泉水,当地人称为“龙泉”,龙泉东北长着一棵枝叶茂密高大的黄连木树,又称“龙树”或“公鸡树”,此树茎较粗,需6-7人展双臂才能合围,是当地的“风水树”,凡遇久旱无雨的年份或逢年过节,附近的当地人都要齐集在泉旁、风水树边焚香烧纸,求雨祈神,以保风调雨顺。
到明朝中叶,有一道人远观宝珠山紫气升腾,佛光乍现,认为此地风水绝佳,说服当时的强宗县(今阳宗镇)地方官绅建寺供佛,便在“龙泉”和“龙树”北侧辟地开山建起以“龙泉”为名的“龙泉寺”。
现遗留在寺内的明弘治七年(公元1497年)“新建宝珠山龙泉寺碑记”就详细记载着建寺始末,称“此地山水可观,龙泉附近使建一梵宇,上以为祝延圣寿之所,下以为黔黎祈福之门”,俾一方岁无旱厉,时和丰年”,时任强宗知县陈能(四川人)、云南前卫挥使范公镛便命“合境军民善土,开拓基址,然后募材鸠工”。
经过努力,终于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寺院群,“中建佛殿祇奉三宝像,东西两壁彩绘释氏修行之迹”,佛殿台下建成法堂。龙泉一侧建祠,供龙王牌位,又建一座山门。工程自成化庚子季三月(公元1480年)动工,落成于弘治丁已季正月(公元1497年),历时达17年之久。寺院落成后,成为强宗县境内最著名的胜迹,继后于明万历,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续建和扩建,使宝珠山呈殿阁参差,金碧生辉,宏伟壮观,构成了四院九阁十八耳,如果将戏台等附属建筑算上,达40余间的龙泉寺古建筑群落。
明及清康熙前阳宗为县时,宝珠山龙泉胜景称为“龙潭梵宇”和“岩泉古寺”,被列入阳宗“八景”与“四景”的著名景观之中。清朝河阳(今澄江县)尹袁启继曾写有“岩泉古寺”的七言绝,赞美景观云:“茂林深处隐招堤,岩下流泉共止栖。清水一泓禅性寂,间云万片悟心迷。”有的则描绘为“深山古藏龙泉寺”,“宝珠梵刹景最幽”等。
登临龙泉寺,庙宇错落有致,进山门,有一院落,种有奇花异草,院落正中,砌有雕刻精致的高台,两侧有石梯,登梯又有一平台,宽广而四齐,前方就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阿弥陀佛及药师佛,都按传统佛教排列供奉,泥雕彩塑,慈祥端装,香火缭绕。在大雄宝殿北侧,过月宫门,又有一院落为圣母殿,殿内塑圣母及俗称的送子娘娘和相关人物。
在娘娘殿和大雄宝殿间拾级而上,又有二层建筑的一殿宇。下层为天王殿,正殿塑“四大天王”,左侧殿内塑三官大帝即上元一品天官,中元二品地官,下元三品水官。左侧殿内塑周公和桃花女。上层为玉皇阁,塑有道教祖师玉皇大帝。
故这一庙宇是佛道两教诸神都挤在了一起,曾有阳宗十八怪中一怪言之:“庙中佛神不分派”。这到底是古人故意为之还是另有原因已经不得而知。但此楼为龙泉寺建筑群最高点,登上玉皇阁,只见龙泉寺层层殿阁尽收眼底,放眼还能远眺阳宗坝西屏障峰峦和北侧阳宗海。
据参与文革破坏的红卫兵回忆:龙泉寺供奉神像与其他地方不同,所有塑像是有内脏的,其脏器用锡制成,可见心、肺、脾、胃及肠子。这种现象在庙宇塑像中实属罕见。宝珠山绿涛滚滚雄姿,真是一大观也。
在大雄宝殿南侧,还建有龙王庙,塑有龙王和巡海夜叉,庙前有一小门,出去就是风水树和龙泉,沿风水树和龙泉间小路向南有一广场,又建有戏台,为过去逢年过节唱戏庆诞之地。现戏台已重建于龙泉寺下山广场处。古寺门口左右两侧还遗留有一平方左右大小莲花形石制香墩,上刻各种人物图腾图像,用于高香插入。
宝珠山是集龙泉、古黄连木和龙泉古寺为一体的阳宗海边最难得的风景名胜和历史遗迹,龙泉为天然生成,因泉如太极又称“太极潭”。至今仍遗留的一棵古老苍劲、粗壮挺拨、叶茂枝密、冠盖龙泉的古树。当地人称为“龙树”,学名“黄连木”。是我国唐朝中期贞元年间(公元786-804年)的遗物。是当时聚居于阳宗海边的彝族祖先“龙”图腾的“龙树”或称“风水树”。因此“泉”和“树”成为当地祈雨的圣地。凡遇“亢秋为虐”便来“祷求雨泽,罔不感应”。明朝地方官为顺应形势,在“龙泉”附近建一梵宇,以为“祝诞、圣寿”之所,为此修建了龙泉寺。
龙泉寺从建至今已有500余年,并形成了宝珠山、泉、寺、树相存相依,具有多元化历史的遗址,同时还保留着独具特色的风情习俗。龙泉寺“祈雨祈福”主要是在上元节期间,所保留的风情就体现在节庆中。“祝诞”活动要连续3天,节庆的准备活动在正月十四日以前就开始。附近的新街和新县等几个村子要轮流在村里先擀好一对大香,正月十四日送香活动。
正月十六日点燃大香,上元庙会才能开始,高香由当地长老或高官点燃,香烧半月有余。龙、狮等要在龙泉和龙树旁边边耍边祭拜,戏台上的滇戏、花灯也要紧密锣鼓开演,拜佛的老人们则到寺里上香。在3天的会期里,还可以见到古老稀有专演三国故事的关索戏、传统的滇戏折子戏。
过去,我省著名的滇戏名角粟成之、周锦堂、碧金玉、竹八音等曾在这里唱过戏。在这山林间唱戏所传之音飘出古林,盖过锣鼓,被人称之为“声振宝珠”,并以此还挂一匾额于戏台之上。
在庙会的人群中不可以欣赏到阳宗海边北斗、新街妇女挽着“高髻”,穿着绣得很精巧的“满镶滚”、“花托肩”、“搬尖鞋”,让人体会到一种特有的汉族风情。相沿几百年至上千年的龙泉盛会是阳宗古风遗存、最具地方特色的盛会,不仅有阳宗坝子的群众赶会,连周边昆明、呈贡、宜良、石林的群众也来参加。
清末阳宗禀生蒋增华在咏“宝珠梵刹”诗中就这样写道:榭阁长联名士撰,声振宝珠庆上元。鸟语花香游圣境,龙飞凤舞庆丰年。
蒋增华所描述的是百年以前的龙泉盛会,时至今日,盛会依旧,而且还吸引着众多省内外的民俗学家、电视和报刊记者赶来采风,搜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摄像的、拍照的穿梭于演出场地和穿红戴绿的人群中,使古老的盛会增添了现代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