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会

更新时间:2023-09-14 21:01

龙王会也称黑龙潭会或祭龙节,一般持续三至五天,是纳西族祭祀龙王的节日,也是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的集会。农历三月十五日 前后的龙王庙会,既是纳西人祭祀龙王的节日,也是各族群众之间互通有无的物资交流盛会,会期一个星期左右。

简介

此庙会的地点一般定在云南丽江县城的黑龙潭畔(即今之“玉泉公园”内),参加者除丽江及邻县的各族农民外,还有大理、保山、昆明乃至外省的一些客商。届时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群熙来攘往,热闹异异。本地人争相购置内地运来的日用百货,外商则主要收购一些土特产品,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庙会期间,还展开唱纳西族民歌、演奏纳西古乐以及赛马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由来

纳西人有着悠久的祭龙的历史。根据民间传说与东巴经典中的记载龙类与人类原是同父异母兄弟,后来分管这宇宙万物,人类只有农耕与牲畜,其他自然万物均由龙类来主宰。开初时人与龙皆各司其职和睦相处;后来人类不断伤害龙类,龙类又对人类进行报复,双方矛盾日趋激化。经过东巴教的创教者与教主丁巴什罗的调解,双方订立了条约互不侵犯。人类除了农耕与牲畜需要龙类协助之外,有求于龙类的东西还很多,有时候又难免触犯了龙类的禁条,为了祈福免灾,人类便须举行祭龙仪式向龙类赔礼道歉,并祈求赐福免灾。由于相传丽江象山之麓的黑龙潭内居住着龙王,纳西人便于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在此建起了龙神祠,时常拜祭并定期举办龙王庙会,吸引了众多的人参加。

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龙的起源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赖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关于龙的起源还有许多学说:神异动物说、图腾合并说、天象树神说、恐龙遗记说、外邦传入说、模糊集合说等。

龙文化的内涵北大一位教授从三个层次,揭示了中国龙文化的多重内涵:第一层,龙的观念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第二层,龙的理念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第三层,龙的精神 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王东认为,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中国的龙却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四具基本观念: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二是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三是阴阳交合的发展观(或叫变易观);四是兼容并包的文化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堪称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龙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再加上神秘主义的形式,蕴涵着天人合一的观念。龙作为通天神兽,有助于人达到通天之道。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龙形态,大多数都包含这种文化内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首推号称“中华第一龙”的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鳄型原龙。这里的整个蚌塑的文化内涵,据李学勤、冯时等著名专家研究,俨然是一幅六千年前的一幅“苍龙白虎北斗星图”,既表现古人以苍龙、白虎和北斗星座确定时间与农业生产季节,也反映出这位高踞于当时权力上层的墓主,足踏北斗、执掌乾坤的神灵地位。而蚌塑的鳄型原龙,在这里起了通天神兽作用。龙作为飞天神兽,可以帮助人达到升天境界。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借齐国术士公孙卿之口,讲述了黄帝乘龙升天的神话传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在这里,鼎上的龙纹是一个神奇的中介,它使龙下凡,助黄帝升天。《易经》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开宗明义的乾卦,就以龙——苍龙星座的物候历法为中介,提出了“天——地——人”统一的思维框架、思维模式。孔子晚年《易传》与帛书易传中,正是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高度,来解释《易经》乾卦内涵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龙作为通天之物,还有助于生成了“天人合一”,“天——地——人”统一的宇宙模式。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或许可以举出西汉初期杂家巨作《淮南子》的《地形训》:“正土之气,御乎埃天。埃天五百岁生缺,缺五百岁生黄埃,黄埃五百岁生黄澒,黄澒五百岁生黄金,黄金千岁生黄龙,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阴阳相迫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黄海。这里有许多神秘主义、牵强附会的地方,但一个合理内核,则是表达了“天一地二人三”的宇宙模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龙成了沟通“天人”或“天、地、人”的中介环节。

由此可见,在龙的形象、龙的观念中,以东方神秘主义

顾恺之善于画龙。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多才艺,尤工丹青,传写形势,莫不绝妙”。南北朝时代的张僧繇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画龙专家。唐代的画龙名家有李思训、冯绍正、吴道子孙位等宋代画龙高手最值得一提的是董羽、僧传古、陈容三人。董羽对画龙艺术最突出的贡献,是他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画龙理论——《画龙辑议》。明、清两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的时期。从传世的有龙形象的作品看,其表现手法与绘画技巧都更显成熟。龙与文学龙在古人的宗教、政治观念中具有一定的位置,龙纹又是现实生活中极为流行的纹像之一,龙自然要成为文学家笔下的素材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诗经》中所提到的龙多指器物上的龙纹,尤其以龙旗为最多,如“龙旗十乘”(《商颂·玄鸟》)、“龙旗阳阳”(《周颂·载见》)、“龙旗承祀”(《鲁颂·閟宫龙抬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为汉族的“龙抬头节”。此时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大地逐渐转暖,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以后雨水也就多了起来。寻根求源,“龙抬头节”可能是从上古的“龙见而雩”演化而来的。端午节,端午节的历史极其悠久,节日风俗也极为丰富,其中一些活动与龙有关,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阳节最重要的活动。

与龙有关的节日

纳西人有着悠久的祭龙的历史。根据民间传说与东巴经典中的记载龙类与人类原是同父异母兄弟,后来分管这宇宙万物,人类只有农耕与牲畜,其他自然万物均由龙类来主宰。开初时人与龙皆各词其职,和睦相处;后来人类不断伤害龙类,龙类又对人类进行报复,双方矛盾日趋激化。经过东巴教的创教者与教主丁巴什罗的调解,双方订立了条约互不侵犯。人类除了农耕与牲畜需要龙类协助之外,有求于龙类的东西还很多,有时候又难免触犯了龙类的禁条,为了祈福免灾,人类便须举行祭龙仪式向龙类赔礼道歉,并祈求赐福免灾。由于相传丽江象山之麓的黑龙潭内居住着龙王,纳西人便于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在此建起了龙神祠,时常拜祭并定期举办龙王庙会,吸引了众多的人参加。

总结

龙——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龙是人类想象出来的吉祥物。中国是龙的国度。除了欧洲那个代表邪恶的龙外,世界各地的龙文化都源于中华文化,或者说龙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华文明的象征。龙崇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特征。几千年来华人崇拜龙,信仰龙,祈望龙给人类带来祥和,带来发达。 在一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龙的神秘性和权威被绝对化,并渗透到国家意识形态中。但在中国民间,龙始终保留了它原始的象征意义,即龙代表了喜庆、祥和与富足。龙的形象还广泛运用于建筑、艺术、文学、宗教、绘画、雕塑、服饰、剪纸、瓷器等各种领域,寄托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中国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龙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龙的形象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