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8 16:55
龙王辿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龙王辿村北,是旧石器时代遗址。
2005~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陕西省宜川县龙王辿遗址第一地点进行了7次发掘,发现30000余件石制品及一些动物骨骼和多处与人类生活加工相关的遗迹现象。
龙王辿位于壶口瀑布北约200处的西崖底,“辿”字系“川”、“缓”二字的合音字,意思是河流在此继平又缓,船舶容易靠岸,船夫们为了祈祷洪水少泛滥,在此地建一座龙王庙,当地人取名“龙王辿”。龙王辿遗址地表高出黄河河床约34米,海拔高度约483米。2005年,发掘面积共40余平方米,发现了较为丰富的人类活动的遗迹现象,其中包括20余处用火遗迹。
龙王辿遗址的文化内涵具有典型的华北细石器工业传统的特征,其石制品的原料以石英和燧石为主,在制作技术上直接法和间接法并用,具有成熟的间接打制和压制修整技术。经C14年代测定和系列释光年代测定,年代为公元前26000~21000年。龙王辿遗址石制品原料的来源应有两个:近在咫尺的黄河的河滩砾石是龙王辿遗址石制品原料的主要来源。此外,遗址地层的底部为中生代三叠纪基岩,上层为棕红色砂质泥岩,易风化剥落;下层有灰褐色砂岩露出,质地较密,层理结构较为发达。石制品原料中的砂岩、泥岩等原料,即产自此。
综述
龙王辿遗址出土遗物主要有30000余件石制品及一些动物骨骼。石制品中除去精致的细石核、细石叶、和各类工具外,大量存在的是石块、断块、碎片和碎屑,表明这里应为一处石器加工生产的场所。细石核有锥形、柱状、半锥形、楔形等几种形态;细石器主要以各种类型的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为主。与这些细石器文化遗存共存的还有一些大型的打制石器,包括尖状器、砍砸器、石锤、石怗、砺石等。还发现了石磨盘和石铲等遗物。
磨制石铲
磨制石铲的发现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收获,长12.7厘米、宽9.2厘米、厚0.8厘米,以页岩为材料,利用页岩的层状节理剥片后琢打成舌形,顶端刃部两面磨制呈弧形刃。这是国内考古已发现年代最早的磨制石器之一。
石磨盘
石磨盘四周打制而成,磨面光滑,中间有长期研磨而形成的凹陷,据石磨盘上附着的淀粉粒分析来看,石磨盘可能是加工禾本科、坚果类或者植物根茎类的工具。
蚌饰
蚌饰,一件平面呈长方形,长3.7厘米、宽1.6厘米,顶部有双孔并列,两侧各刻有2组位置对称的锯齿,靠近顶部的2组各由4个锯齿组成,其下部的2组各由3个锯齿组成。另一件被切割成扇形,长1.5厘米、宽1.1厘米,周边光滑平整。蚌饰的发现为了解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传说
很久以前,壶口瀑布岸边住着一些庄户人家。一天,一个叫龙辿的男孩到瀑布边耍,突然看见昔日黄河水变清,滔滔奔腾的满槽河水停止流动,瀑布的水帘后面出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龙宫。龙辿顺着龙槽的石岸攀登下去,镶嵌珠宝的龙门闪耀着道道金光,龙宫里尽是金银珠宝。这时,从后宫走出一位头戴皇冠,身穿龙袍、腰扎玉带的大官。龙辿仔细想一想,才认出和平时墙上贴的龙王爷画像一模一样。龙辿急忙上前叩头,龙王领他吃了山珍海味。之后,龙王说:“我帮禹神治水,立下了不朽功勋。人们心里敬我,但却没有我的香火之地,请你为我建筑一座庙宇,你看如何?”龙辿满口应诺。龙王给他带足了金银珠宝送出龙宫。后来,龙辿考上了状元,做了大官,便按龙王的吩咐,在壶口西岸的山坡上修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龙王庙,这里便繁盛起来。后来为了纪念龙辿,就把这里起名龙王辿。
龙王辿遗址的发掘,对于探索中国细石器工业的起源、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的起源,以及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度,了解黄土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细石器文化的谱系,更新世纪末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的生业形态、自然环境变迁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演进关系提供了科学、准确的资料,对于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的起源、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等重大学术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3月5日,龙王辿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龙王辿遗址获得2006~2007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龙王辿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龙王辿村北。
自驾:自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龙王辿遗址,路程约44.8千米,用时约5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