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6 10:41
石首南岳山,原名龙盖山,道教名山,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内,湖北省石首市国家AA级景区。
南岳山森林公园属省级森林公园,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城区,东西向有岳阳经石首至公安二级省道,南北向有秦市经石首至黄石二级省道,距荆州古城(沙市)约118公里,是综合型城市森林公园。南岳山古称龙盖山,相传山旁有石湫(现山底湖),传说为龙穴,据说有龙现身,龙出则山上有雾如盖而得名。 南岳山森林公园总面积94.8公顷,由笔架山、马鞍山、南岳山和山底湖组成,其中南岳山主峰海拔141.7米。园内三山挺拔,一水环抱,山水相依,雄秀兼具,是长江中游荆江平原和洞庭湖北部一带少有的山地景观,是难得的城市森林和山水佳景。由于南岳山是鄂南湘北著名的道教胜地,故又被誉为“小南岳”、“小武当”。南岳山森林公园既是科普、教育、文化展示的重要场所,又是森林游览、宗教观光、健身休闲的理想胜地。
主要景观有:情人岩、仙人洞、李卫公祠、抗日战争遗址、晒经石、祖师殿、三元宫、一天宫、关帝庙等。
南岳山位于石首市中心城区,山体呈东西走向,最高处海拔141?7米。南岳山原名龙盖山,相传“山旁有龙穴,昔日龙现其上,龙出,则山上有雾如盖”,故名龙盖山。古有“三凌霄汉,下接平壤,左带荆江,右襟洞庭”之赞誉形容南岳山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南岳山以道教而闻名,又以宏伟的宫观建筑而增色,使之成为鄂南与洞庭湖区知名度比较高的道教名山,冠以“小南岳”、“小武当”之称谓。
道教在石首相传有近1700多年的历史。在清咸丰以前设有负责人住持,住在修天观(后成废墟)。道教历代以市区南岳山为主要活动场所。汉代以来,南岳山就被誉为江汉、洞庭湖两大平原的道教福地之一。汉代时期建有五座六角亭,列供多尊金、铜、生铁、木质神象,时有香火奉祀。三国时期,百姓苦于兵荒马乱,希冀有一尊能主持正义、兴利除害的神祇,于是增修南岳大殿,供奉南岳祖师,并将六角亭改建成较大规模的七女宫。延及唐五代,又在南岳大殿南侧增修李卫国公祠,以纪念唐李靖下江陵取萧铣驻兵于此时,关心群众疾苦,招致远近悦服,“建祠以祀其德”。之后,产生了许多符合人民群众心愿的神话,广为流传。同治丙寅《石首县志》载:公尝射猎山宁,宿一朱衣家。夜半,忽一妇人谓公曰:“此龙宫也,天符命行雨,二子都不在,欲烦公一行……”。此后,每逢天旱,当地人民就到李卫国公祠求雨。同书又载:山旁有石湫,世传为龙穴,昔有龙现其上,故名龙盖山。朝出云则雨,农民种禾,往往占候不诬。是山是祠,为祈雨设也。因之香火鼎盛,历宋、明、清而不衰。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时,由于他出身释门,因而允许儒、释、道三教流传,并且借此规范人心,稳定政权。其后,明成祖朱棣为消除“以臣弑君”、“同宗相戮”舆论的影响,于是大肆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大造真武祖师保佑他的舆论,遂大建武当山道教宫殿,为他自己树碑立传。石首南岳山的道众也乘此扩大宫殿建筑,将七女宫改建成玉皇楼,增修真武祖师殿、雷祖殿、灵官殿、紫金殿、南天门,又从南岳山西脚至顶峰,每隔半里许依次建有关帝庙、一天宫、二天宫、奎文阁(俗名三天宫)等。其时为南岳山道教活动鼎盛时期。所有楼、殿、祠、阁,均飞檐斗拱,画龙雕凤,颇具气势。至明代中叶,有些人崇仰佛教,南岳山香火稍有冷淡。到明末至清代,南岳山麓的庵、阁、亭、坛仍时有兴建。明万历年间,曾可前(太史公)在山北麓建慈云庵,在奎文阁后山建有凉亭。当这些庵、阁、亭、坛建成后,不少名笔巨手题字咏吟。公安袁宏道(吏部)题石头庵额曰:“石首路滑”。蜀黄晖(太史)题慈云庵额曰:“杂花庄严”。余姚王守仁(兵部尚书)有《龙潭独坐》七律一首云:“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独写倚阑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游人无名氏题凉亭楹联云:“扶短筇,壮游名山,上凌霄汉,下接平壤,左带荆江,右襟洞庭,两湖钟秀衬圣地;凭危亭,俯瞰寰宇,东临夏口,西通巫峡,南极萧湘,北望幽燕,三楚雄观起宏图。”这些豪吟巨书,名噪一时。清代,石首人李良恭在外地做官归来,特在文峰山下修建普同庵,并将普同庵右首的般若庵(此庵在明神宗时修建)改名静莲庵作为李氏家庙。乾隆时,南岳山脚下又增建有华严庵和准提庵。
人间沧桑巨变,道教几经盛衰。从清咸丰年间起,南岳山道教逐渐趋向衰落。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据传巴华人“作乱”,烧毁了一天宫、二天宫全部,亦延及奎文阁,惟神像幸免,乃寄供于东岳山的三义寺内。后由道衲陈常静化缘修复罹灾庙宇,并迎回神像。不久,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因天京内讧而出走,会师江陵途经石首时,与清兵多次鏖战,致使多数庙宇遭兵灾,仅存峰顶南岳庙及庙内供奉的南岳祖师、雷祖、四大天王、城隍土地等神像。后人李宗莲有诗云:“龙已乘云去,空留一盖阴,有时肤寸合,犹解作甘霖。”此时庙宇宫殿虽遭破坏,香客游人稀少,但庙上公田仍存三百余亩,收入可维持道众的生活。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民党某师部幕僚褚如宾弃戈从道,来石首南岳山主持道坛。此人颇富文学修养,广交诗学名流,社会上因此一度盛行咏吟之风。时有绣林陈友发先生兴游此地,被索联。书以“九月寒星仰北斗,一帘春雨读华南”见赠。另有联友赠以“独驴箱底张一鹤,双燕门前葛稚川”一联。褚见之,大为赞赏。据云:褚如宾主持南岳山道政期间,曾搜集整理游人诗词近2000首,楹联约千幅之多,并装帧成册,赠送各界人士,惜已散失。
抗日战争前夕,湖南益阳人汤明德由武昌长春观侯当家派来石首,主持南岳教政。此人系行伍出身,曾担任过国民党军队的师长。汤明德到石首后,调解了佛教与道教争夺地盘的矛盾。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华,使得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付共同的敌人,南岳山的道众也曾参与抗日并作过贡献。1943年2月12日,侵华日军进攻石首江北地区,江北沦陷。同年3月8日,日军渡江南犯,石首县城、藕池、横堤市、调关等处先后失陷。日军在石首绣林设立总据点,在县城设立的军事区占去了县城的大部份面积。1944年7月15日上午,国民党第九占区某特工组长在南岳山住持蔡至道及道众的掩护下,(当时尚有汤明德、周、田、颜、赵、褚、沈、郭等道众),将他化装成道徒隐藏在南岳山侦察日军情况。该特工组长从望远镜里发现一日军汽艇陆续将日军官兵运驻在城内文明旅馆内,于是给国统区发回电报,旋即来了两批共十一架次国民党军队的飞机,把文明旅馆炸成两半,日军死伤官兵和骡马甚多。此事后被日军察觉,他们便将道众全部驱逐下山,有的道众被拷打致残,庙宇亦几乎全部被焚毁。南岳庙内仅剩一尊南岳祖师神像,余皆荡然一空,道众也四处流散。1945年日军投降后,又有道徒陆续返回。当年腊月,全真道龙门派第二十五代弟子李信冰从团山寺将“观音殿”搬迁到界山口,在旧台上建有二间三层瓦房,内设“关公”、“观音”神龛,与南岳山道徒一同活动,直到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刚成立时,南岳山道众仅有王至家(又名王志德)、董志善、彭礼元、苏桂堂等十余人了,由王至家任当家老师。这些人员在六十年代前后已大部份相继去世,健在者也都走落他乡。土改运动中,各宗教活动停止,但群众中仍自发烧香化纸,供奉菩萨。1957年,谣传南岳庙残址有麻疯病人传染疾病,山下群众跑上山将仅有的空庙残址及神像浇上煤油焚烧掉了,南岳山顶成为一片废墟。“文化大革命”中,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雷达连到石首驻防,他们在此废墟上盖了几间用预制板做房顶的岩洞式营房。八十年代初,雷达连从南岳山搬到新厂镇。于是,以前散居在社会上的道徒又上山来,住在雷达连遗留的几间岩洞式房子里,并供有自制神像。
1958年,南岳山“当家”王至家病死,由汤明德(益阳人)掌教,后由李信冰充任当家,住在界山口一间茅屋里。1985年春,李信冰病死,留下半路出家的王崇柏、胡信学、张崇桂、伍崇新、郭崇喜等十余名弟子,由坤道张崇桂、伍崇新、郭崇喜等三人临时主持。她们三人住在李信冰遗留的茅屋里为李守孝,烧香敬神,修道念经,常有信徒来敬香祭祀。这样,自1985年以来,石首道教共有了界山口、南岳山两个自发的临时活动点。不过,这两处尽管在形式上分处两地,生活上也各开锅灶,但在财务、道务上却是一体。1985年3月,这两处活动点共同自发推举从北京白云观回乡探亲的道教职业人员成理静为总负责人(当家),负责处理南岳山道教事务。
成理静,男,石首粟田湖(即今绣林办事处粟田湖村)人,1930年5月出生,初小文化程度,1943年出家上石首南岳山修道,拜王至家为师,居南岳祖师殿到1958年,属全真道龙门派第二十二代弟子。由于成从小酷爱道学,遵全真道道规,一至未婚。他先后游过武当山、武昌长春观、荆州太惠观、北京白云观等地。1981年到武当山投靠方丈毛顺发,被收留在紫宵大殿修道。1982年5月,中国道教协会在武当山开会期间,成理静拜识了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黎遇航,并于1983年12月9日到协会会址北京白云观,后被委以“八仙殿”、“吕祖殿”殿主,负责接待国内外旅游探拜人员。
在南岳山道教开放之前,所有宫观遗址荒凉一片,杂草芸生,到处散落旧时的砖粒瓦片。一些虔诚的道教徒在遗址场地上利用雷达部队换防留下来的窑洞,设置临时香火点,供奉神像,设坛开教。六十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号召,在南岳山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使昔日荒山坡上绿装。这时,有许多信教群众自发云集到南岳山,殷切期盼再现南岳山道教宫观历史的辉煌。
1989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从石首宗教历史和现实出发,开放道教,并将南岳山作为道教旅游线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实行还地于庙,其面积达3000平方米,为南岳山宫观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年,批准成立“石首市道教协会”,选举产生了以成理静为会长的领导班子,从此,南岳山道教有了自己的宗教组织。
道教协会率全体道众以庙为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荒山坡岭,见缝插针,开荒除草,搬石填土,种植瓜菜,实行劳动自养,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节约一切开支,用于宫观建设。
南岳山祖师殿于1989年正式动工建设,1992年竣工正式对外开放。祖师殿按照清式明例风格进行规划设计,飞檐斗拱,雕龙画凤,金黄色琉璃瓦面映照日月,气势十分雄伟壮观,超越历史,再造辉煌。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为此还作了专题报道。
南岳山祖师殿
历史上的南岳庙位于南岳山顶。东汉时期,道教在此建亭立神。三国时,改亭建成南岳大殿和七女宫,唐时,增修李卫国公祠,明时增修真武祖师殿、雷祖殿、灵官殿、紫金殿、南天门,至此,建成了前后五进的楼阁群。灵官殿撞钟击鼓,南天门神像满座,祖师殿的一尊镏金骑龙祖师像高3米、宽2米,神采庄重威严,深受世人仰慕鼎礼朝拜。 恢复重建的祖师殿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仿古楼阁,歇山5间,重檐两层,斗拱交构。殿四周有12根大红楹柱绕一圈的精巧回廊,殿顶高21米,黄色琉璃瓦盖顶、殿脊上饰凤鸣凤舞,殿檐上布群龙出首,仿金风铃悬挂檐端、下层檐前匾额“祖师殿”由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冯传宗题写,殿前楹联为“两湖钟秀衬圣地,三楚雄观起宏图”。殿堂内供奉真武祖师,南岳大帝等神像。殿前陈列的一对大石狮,由香港候宝垣观所赠送。
祖师殿古朴典雅,窗棂古色古香,擎柱金龙盘绕,屋角飞檐鳌脊,殿内真武祖师端坐正中,全身金光灿烂。炉内佛香袅袅,钟声悠扬,两尊雄狮威风凛凛。院内奇葩葱绿,墙外青松滴翠。晴天头上摘星,雨日脚底生雾。极目远望,长江滔滔,大地茫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倘徉期间,似蓬莱仙山,又如玉皇殿堂。“自古名山僧占尽,南岳雄浑胜武当”。人们争先焚香化纸,祈祷国泰民安。
二天宫(又名三元宫)
二天宫始建于吴赤鸟三年(公元240年),清咸丰四年(1854)“巴人”作乱烧毁。1998年在宗址重建二天宫,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依陡峭的山坡修建,梯阶高6米宽4米,鼎石7×4平台,磨石望柱栏杆,3进为1正2厢的正殿,名三元宫,整个宫殿望去,红墙碧瓦,飞檐斗拱、集楼、殿、阁、廊为一体,画龙雕凤,气势恢弘。道观内明亮整洁,上下阶梯,层次分明,楼中有阁,阁中有楼,殿内神像金光烁烁,院内兰花幽香,尤如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赏心悦目,使之成为南岳山第二大道教景观。
三元宫建成后,市道教协会又按照总体规划,相继恢复重建了南岳山门和一天宫。依山势形成的山门、一天宫、三元宫、祖师殿等主体宫观建筑,不仅再现了当年的辉煌,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注入了新的宗教文化内涵,使之更具有厚重的历史与现代感。
南岳山道观的恢复和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是市道协与广大道众20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发扬道教优良传统,艰苦创业,在一个废址旧貌的南岳山上建起了一座座宏伟的庙宇建筑,跻身于全省重点宫观行列,1993年6月曾被中国道教协会授予“爱国爱教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道众不会忘记,是老一辈道长们为开创石首道教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道教学院教师周高德撰文《小南岳有这样一位道长》,写的就是南岳山道观徐崇发坤道长的事迹。徐道长已有77岁高龄,且体弱多病,应当说是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但她一如既往,留守南岳山,继续为道协做力所能及的工作。20多年来,她就是南岳山道观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见证人和积极参与者。1998年8月,她作为南岳山道教的代表,光荣地出席了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有幸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10月,被推选为石首市政协委员;11月石首市道教协会换届时,又被礼聘为名誉会长。如今,徐道长虽年过古稀,但仍在为道教事业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