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9 13:03
大上清宫,又称真仙观、上清宫、上清正一宫,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龙虎山上清镇东部,地处龙虎山下,左拥象山,门对泸溪,面云林,枕台石,为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历经宋、元、明、清,是历代正一道天师阐宗演法、降妖除魔的宗教场所,为中国道教分支正一道原祖庭。
大上清宫原为道教正一道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时名“天师草堂”。
东汉末年,道教正一道龙虎宗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改“天师草堂”为“传录坛”。
唐武宗会昌年间,赐“传录坛”额曰:“真仙观”。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
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8年),升观为宫,称上清正一宫。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赐内努,并派太乙宫高士易如刚再次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时共兴建二阁、三馆、六殿及东西道院数百楹,不久又创建门楼,增建紫微阁。
元武宗时,敕改上清正一宫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
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圣祖曾炀帑金修葺。
清雍正九年(1731年),特赐帑银十万两,遣翰林学士占留保,原直隶臬司浦文焯等督工,又命天师府署理大真人张匿昭麟协同监修,重修大上清宫,除将原有殿宇葺修一新外,新建了碑亭、斗姆宫、后堂、库房、厢房、斋堂、厨房、虚靖祠及二十四道院等。
文革动乱中,大上清宫残存建筑全遭毁坏,仅存有一口元代所铸大钟及部分碑刻藏于嗣汉天师府内。
2000年,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对大上清宫进行重建修复工作,主要重建建筑有:福地门、下马亭、午朝门、钟鼓楼、东隐院和伏魔殿等,初步恢复了大上清宫鼎盛时期宋代古建筑的特色。
大上清宫建筑布局呈“八卦”形,重檐丹槛,彤壁朱扉,私第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为王府式样的建筑;使用中轴线布局,自南向北依次是龙虎门、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阁;东西两侧为各主殿对应的配殿,由连廊及厢房相连,整体建筑主要由龙虎门、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阁、三官殿、五岳殿、天皇殿、文昌殿、明清碑亭等组成,现仅存重建的福地门、下马亭、午朝门、钟楼、东隐院和福地门前的三座碑亭等建筑。
福地门是大上清宫的正门,檐下有康熙皇帝御赐的“大上清宫”匾额,青灰瓦顶,青灰砖墙,砖券拱门,门上砖额“福地门”三字,两旁廊柱有对联:“福地哪容凡客到,仙源未许俗人窥”。
大上清宫龙街位于福地门右侧,是一条弯曲的甬道,通往上清宫深处,因形似游龙而得名,长约100米,宽10米,呈S形走向,红石铺地,粉墙蜿蜒,墙壁上镶嵌着四值功曹和六丁六甲神将的神像,曲线走向是道教太极图中阴阳分界线的形状,体现了道家哲学“阴阳和合”、“道法自然”的思想。
大上清宫下马亭位于甬道之前,亭前功德碑上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罡踏斗,礼诚神灵”字样,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由28根柱子支撑,分别对应天上二十八星宿,亭中地面镶有九宫八卦阵图。
大上清宫棂星门为牌坊式仪门,又名午朝门,由六柱五脊组成,石柱由汉白玉雕刻而成,为元代修建大上清宫时原物遗存,门柱有刻有对联:“玉玺传家,龙虎山中真宰相;金符报国,麒麟阁上活神仙”;柱间五块石坊正中一块题刻“棂星门”,其余四块正反两面都雕刻着龙、凤、仙鹤图案,棂星门内广场中间是一个太极八卦图,两侧鼓楼和钟楼西东对峙,钟楼门联为:“一声响彻云天外;万象回归道德中”。
大上清宫东隐院始建于南宋时期,是上清宫高道栖止之所;院门内有吉祥照壁,照壁中间绘一圆形龙凤呈祥图,四角装饰太极图和“福”字,前院里有一个古老的石围栏遗存和一座船式香炉;后厅门口摆放有两口吉祥缸,神龛上供奉的是清代高道娄近垣祖师的塑像,神主上金字题写有:“通议大夫、妙正真人娄近垣神位”。
大上清宫伏魔殿建在高台之上,距东隐院100米,为三楹单檐歇山顶建筑,檐下有匾额“伏魔之殿”;门上交叉的封条,由历代天师亲自画符、盖印、封贴;大门两边黄布上的图形传为太上老君赐给张天师的镇妖符;门上对联:“千年归匿风平浪静;一旦现形地动山摇”,是传说中张天师关押妖魔的地方。
相关人物
主词条:张道陵
张道陵(34年—156年),字辅汉,原名张陵,道教正一道实际创立者,东汉时期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人。传太上老君降临蜀地,“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张道陵整合当时的黄老派、方仙道、文始派等先秦修道道统,创立正一盟威之道(正一道),被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高明上帝、张天师等。著有《老子想尔注》,设立二十四治,为道教四大天师之一。
高铁站(鹰潭北站)出站后有到老火车站(鹰潭站)的公交专线,乘坐至上清古镇站下车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