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4 17:53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龚子同教授就是一位与“土壤相亲”的践行者,在他研究的项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进步二等奖后,他的感言仍是那句老话:“没有不良的土壤,只有不良的耕作和技术。 ”最近20年,他的目标就是能建立中国土壤的“完整族系谱式图”,在37家科研单位、200多名科学家的帮助下,他的目的终于达成。
龚子同,土壤学专家。长期致力于土壤的发生、分类和利用改良的研究。80年代末,提出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系统分类,这是中国土壤分类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其中人为土的分类被世界土壤分类组织所接受,成为国际土壤分类的一部分;率先以地球化学的观点,论述了中国土壤和风化壳的发生演化过程,编制了中国第一幅土壤地球化学图,并探讨其与土壤肥力和人、畜健康的关系。
1931年10月14日 出身于江苏省海门县青龙港。
1944-1947年 在江苏省海门县锡类中学和海门中学初中学习至毕业。
1947-1950年 在上海市敬业中学高中学习至毕业。
1950-1954年 在浙江大学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农学院农学系学习至毕业。
1954-1963年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任研究实习员和助理研究员。
1964年 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俄语。
1965-1966年 在前苏联沃龙涅什大学生物土壤系研究生学习至毕业等。
龚子同,江苏海门人,1931年10月14日出生于一个港口小村镇,就读的小学是面对滔滔长江的一个村落,这里自古民风古朴,而崇尚学问,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家来到上海,进入了历史悠久的上海敬业中学就读。在这十里洋场,作为中学生的他目睹了国民党政府腐败专制,拳拳报国之心油然而生。这时,他一面刻苦读书,一面靠拢左派组织,加入了党在学生中的外围组织,并积极投身党领导的学生运动。于195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著名的浙江大学农学院,主修农学。在大学生活中,一边学习,一边参加校学生会和共青团的工作,锻炼了他的组织才能,这对他以后主持完成的许多重大研究项目来说,受益匪浅。60年代,被派往苏联沃龙涅什大学生物土壤系进行研究生学习。
自1954年大学毕业,来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师从著名土壤学家马溶之、李庆逵,从事有关土壤地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的足迹几乎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并写下了篇篇著作。40多年前海南岛的五指山土壤调查归来,与张俊民合作写下了融科研与科普于一体的“五指山之土壤”等文章,从此开始著书立说的生涯,并乐此不疲;70年代西沙群岛考察归来,写下了仍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专著《西沙群岛土壤和鸟粪磷矿》,并为西沙群岛属于我国的领土提供了佐证;改革开放后,他将在湖南、广西的考察成果,主编了《华中亚热带的土壤》获省级一等级;作为主要作者编著了《中国土壤(第二版)》和《中国水稻土》,均荣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著的130多万字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集他领导的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十年来研究之大成,将在国内外产生重要的影响。龚子同的丰硕研究成果使他在国际土壤学界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以秘书长的身份,组织举办过多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先后应邀到美国、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墨西哥、俄罗斯、日本、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朝鲜、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越南、马达加斯加和南非等国以及香港地区讲学、访问或出席会议。并帮助阿尔巴尼亚进行全国土壤调查包括土壤分析和编写报告。1990年作为主席主持14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东亚土壤地理会议,曾任国际土壤学会东亚东南亚土壤联合会秘书长,现任联合国和国际土壤学会土壤分类组织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壤学会干旱土壤工作组秘书长。龚子同作为一名土壤学家的同时,他还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常常将他的研究成果和调查资料写成深入浅出的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以期人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土壤资源,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数十年来,他在国内外包括SCI杂志上发表有关文章200余篇,专著10余部,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7项;他身传言教、诲人不倦,乐于提携新人,先后培养近20名研究生和博士后,他们在土壤学领域内已崭露头角。
1 龚子同.《西沙群岛土壤和鸟粪磷矿》.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2 龚子同.《我国境内成土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类型》.土壤学报.1980(37):1~23
3 龚子同等.《土壤地球化学进展和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 龚子同等.《关于水稻土次生潜育化问题》.土壤学报.1981,18(2):122~136
5 龚子同等.《华中亚热带土壤》.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3,等等。
经典的土壤学理论认为土壤形成受控于气候、植被、母质、地形和年龄五大因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土壤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为作用可以加速、延缓甚至改变成土过程的方向,而成为第六大成土因素。因此,研究人为作用下的成土过程和“人为土”的分类既有理论意义,又与农业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但最具影响的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没有“人为土”的分类,联合国土壤图图例单元最近虽提出了“人为土”的概念但缺乏具体的指标。我国农业历史悠久,人为作用对土壤的影响之大是世界上罕见的。因此,中国土壤学家对此认识特别深刻。龚子同早在50年代就开始研究“人为土”的分类。美国土壤学杂志《Soil Science》和《Advance in Soil Science》,日本的《Pedologist》以及在美国、日本、菲律宾、越南、斯里兰卡和马达加斯加召开的国际水稻土会议上,都发表了他的早期“人为土”方面的论文。80年代中期以后,龚子同作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主持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直接负责“人为土”分类的定量研究,经过广泛而深入的野外、实验室和定位研究,首先提出了水耕层系列、灌溉表层、堆垫表层和肥熟表层的概念和指标,作为水耕(水稻)土、灌淤土、堆垫土和肥熟土的诊断层,以此定量地对人为土进行分类,使“人为土”分类有一个系统和科学的表达,受到国际土壤学界的极大关注。90年代初,龚子同被聘为国际土壤分类组织(WRB)亚洲的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人为土”分类组长。鉴于我国“人为土”分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国际土壤分类组织全盘采用了龚子同所创建的“人为土”分类,成为国际土壤分类方案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数字科技馆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8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