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时旸

更新时间:2020-05-10 19:48

龚时旸,男,1927年1月6 日生,浙江上虞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原主任, 离休干部。

主要经历

1949.08-1952.10,黄委会引黄工程处,副股长、技术员;

1952.11-1954.10,黄委会泥沙研究所,水工组长,工程师;

1954.11-1957.10,黄委会设计院,副科长;

1957.11-1958.10,苏联莫斯科电力设计院,实习;

1958.11-1973.02,黄委会总工程师室,工程师;

1973.03-1981.04,黄委会,副总工程师,科技办主任;

1981.05-1987.11,黄委会,副主任,主任;

1987.11-1995.11,黄委会,技术咨询;

1995.11至今, 黄委会,离休干部。

主要兼职

1979-1982年,国际陆地土壤侵蚀委员会(ICCE)副主席;

1979-1982年,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1-1986年,河南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

2003年至今, 黄委会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2003年至今, 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主要成果

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首次明确提出黄河不可能变清,治理黄河必须从长期是一条多沙河流的实际出发,解决黄河的泥沙问题,必须采取水土保持、干流水库、用洪用沙、整治河道、治理河口以及南水北调等拦、排、调、放的综合措施;在黄河水资源利用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输沙水量;下游防洪将是一项长期的首要任务。据此,主持和编写了《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报告提要》,1988年经水利部审查,认为可以作为编写《黄河治理开发规划》(修订)的基础。

主持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和中美合作的轮廓设计,提出将15条隧洞进口集中布置的原则,经模型试验,证明可以保证各进水口不被泥沙淤堵,解决了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关键技术问题。

对黄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作有较深入的认识。与熊贵枢合作首先提出了河龙区间长期的泥沙输移比接近于1。组织了黄河流域泥沙协调工作,出版了6期论文选编;组织完成了三门峡至花园口区自动化遥测、遥传系统和水资源经济模型;促进了工作,培养了人才。

针对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强调了除节水开源外要集中力量抓“管水规划”,实践证明是有益的。

主要获奖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黄河流域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大面积水土保持措施的研究和推广”。获奖者名单:龚时旸、宋尚智、谭节升、于德广、茅庭玉

2011年,授予中国水利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代表文章

1、“黄土高原沟道小流域土壤侵蚀和治理”,1978,《中国科学》 2、“对《开发黄河水资源为实现四化作出贡献》一文的说明” 3、“在实践中探索前进--人民治黄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4、“《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报告提要》” 5、“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问题” 6、“对21世纪黄河下游防洪减灾的探讨和建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