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田夫

更新时间:2024-01-19 01:40

龚田夫,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艺术史论家。1947年生于北京,满族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在学校教授与美术相关的多门课程。

代表作品

代表著作有《原始艺术》、《古埃及与古希腊》、《莫地里亚尼》、《哀伤的王子》、《伊万.麦什特洛维奇》等。

美术作品有《顶风冒雪》等。

讲授课程

主要讲授原始艺术西方美术史、西方艺术与西方文化、影视人类学、文博绘图与摄影、田野调查应用技术等课程。

人物介绍

擅长油画、美术理论,其油画作品《秋色》陈列于京九铁路广州东站贵宾室。油画作品《乐伎》《原始图腾》陈列于台湾灵鹫山贵宾室。出版有《伊万·麦什特洛维奇》、《哀伤的王子》、《莫地里亚尼》等。

担任职务

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原主任。

展览年表

1973年油画《顶风冒雪》参加北京美术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1976年油画《豪情满怀》参加北京工人美展,地点:中国美术馆北京文化宫

1988年木板浮雕《敦煌乐伎之一》参加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师生展,地点: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

1994年木板浮雕《敦煌乐伎之二》参加传统与现代展,地点: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

1995年油画《秋色》参加金秋油画大展,地点: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

1996年油画《秋》参加中国当代油画名家百人大展,地点:台湾台南

2009年油画《普渡众生》参加艺术与和平书画展,地点:北京宣武文化馆

2010年油画《敦煌随想》之一之二参加九龙山艺术展,地点: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

2012年举办《心灵彼岸》龚田夫佛教题材油画展——台湾展,地点:台湾台北

2014年举办《心灵彼岸》龚田夫佛教题材油画展——美国展,地点:美国萨克拉门托

拍卖收藏

艺术与和平基金会收藏其油画作品《普渡众生》;

台湾私人收藏其油画作品《北方秋色》、《说法》、《菩萨》等23幅;

香港私人收藏其油画作品《妆》、《湘西风景》等16幅;

美国私人收藏其油画作品《升华》、《梦境》、《静物》等5幅;

民族商贸博物馆收藏其油画作品《息灭苦轮》等3幅;

油画作品《出离生死》参加北京艺融国际2014年春拍。

作品发表

出版专著:

1988年《伊万麦什特洛维奇》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年《哀伤的王子》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8年《莫迪利亚尼》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5年《古埃及与古希腊》香港现代中国美术出版社;

2006年《原始艺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于报刊及专辑上发表的部分美术作品:

1973年于《光明日报》发表油画《顶风冒雪》;

1973年于《人民日报》发表速写《井下传捷报》;

1988年于《美术》发表木板浮雕《敦煌乐伎》;

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中国油画全集》发表油画《白衣女像》;

1996年于台湾省立文教基金会《中国当代油画名家百人大展》发表油画《秋》。

于报刊上发表的部分美术相关的文章:

1988年于《美术》发表《奥赛19世纪艺术博物馆》;

2008年于《百科知识》发表《塞尚与现代造型艺术》;

2003年于《荣宝斋》发表《艺术家的巴黎》;

2005年于《美术研究》发表《卢克托马斯——影像时代的先驱者》;

2007年于《百科知识》发表《蒙帕纳斯王子》;

2002年于《美术博览》发表《不屈的战士——雕塑家伊万麦什特洛维奇》。

艺术自述

文/龚田夫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如果有任何能对应现代科学所需要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公元64年的一天,中国皇帝梦见了一个金光闪闪的人向他飞来。第二天,他向大臣们讲述了这个奇怪的梦。一位博学的大臣解释说,这个人就是传说中的印度佛陀,他在向你召唤。于是皇帝就派遣了一个使团到印度去求佛法。三年后,使团回到中国,请来了两个印度高僧并带回了佛经和佛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

外来的佛教在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之后,形成了一个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如今佛教已经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造型艺术也是中国造型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认为,在中国佛教造型艺术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完全可以与西方古典主义的杰作媲美。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许多佛教壁画经过岁月侵蚀之后,呈现出了一种特殊的面貌,在造型、色彩、时空表现上竟与西方近现代造型艺术的许多理念殊途同归。这种现象给我以极大的启发。我一直在寻求用现代油画的表现形式,来表现我对这些壁画的理解和感受。

我的油画虽然大部分都是佛和菩萨肖像,但这决不是那种供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像,而是佛教题材的现代油画。是一位中国画家用西方现代油画的语言,来讲述东方佛教的故事。

年岁大了,总在想着自己灵魂的归宿。我不是佛教徒,但我同中国的文人一样,在思想里有许多来自佛教的智慧,并对佛陀抱有由衷崇敬之心。我在佛教壁画里找到了艺术中的自我.艺术就是我信仰的宗教,而宗教的彼岸也是我灵魂的归宿。

人物访谈

龚田夫访谈:岩画的“望图生义”时代何时终结?

编者:现代人看待岩画就是一种原始造型艺术,但作为一种原始文化的岩画,其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远远超出了造型艺术的范畴。古人类出于传递和记录信息的动机而创作了岩画,因此我们可以从岩画中寻找出制作者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生态环境、社会习俗、图腾崇拜、原始巫术与宗教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诚然,我们都知晓岩画是刻在石头上的历史,是人类思想、艺术、宗教、文字和自然科学史的第一章,但岩画研究何时能越过“望图生义”时代,我们拭目以待。

记者:国内岩画创作的动机的普遍结论是什么?

龚田夫:在没有文字的时候,用岩画来记录、传递信息是古人类普遍的、或者说几乎唯一可选的方法。具体的方式有绘画也有刻凿,当然也可以选择在木头或骨头上面刻画,但是由于这些载体比较容易丢失、不易保留,如果当时要做一些永久性的标记或者图腾等,首选的材质就是石头。因此,岩画便成为了一种普遍而持久的文化现象,这些艺术作品也以岩画这种形式被保留了下来。

岩画分布非常普遍,全世界除南极洲之外各大洲都发现有岩画存在,遗址遍布70余个国家、150余个地区;其次,时间特别持久,大洋洲或者非洲的一些土著部落,仍然还在做岩画;第三,岩画上所携带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反当时当地的生活方式的,还有就是一些神灵的图腾或者他们对山河、日月星辰的崇拜。

古人创作岩画有一个很重要的动机是和原始巫术有关。在原始社会,从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直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都一直试图利用物质的手段去改变自然以及他们生存的环境。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古人改变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在物质手段改变世界收效甚微的情况下,人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企图通过精神的方法去改变世界,这就是原始巫术。这些巫术的主题都是和古人最基本的需求——生存、繁殖和死亡是有关的。

原始巫术在西方早期发现的一些旧石器时代的岩画里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后来的研究发现,发现这些岩画中的动物身上有被尖锐的东西打击过的痕迹,根据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就认为很可能是在每次狩猎之前,他们就会到这些动物的图像之前举行一个仪式,由巫师带领大家把手里的标枪或者弓箭就射向这个图像,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认为在精神上已经控制住它了。这些岩画可以理解为原始巫术的一些道具,亦称之为模拟性巫术。

中国有些岩画非常明显地是长年累月磨出来的,痕迹很深。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接触性巫术,即将石头上的刻像作他们的神灵,在他们要同神灵沟通的时候,大家就来到这个图像的前面来举行一个仪式,这个仪式就包括用石头来反复磨这个图像,经常地磨可能就会形成图像上面深深的凹槽。实际上接触性巫术到今天都有,比方说本命年要系红腰带,佩戴玉石就能避邪等等,都属于接触性巫术。

编者:有关内蒙古游牧民族的岩画的时代,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误解,很多人认为内蒙古境内的岩画为游牧民族留下的痕迹,实际上很多留存在内蒙境内的岩画实际上并非游牧民族所为,而是早期农业社会的遗迹。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从内蒙古东部向西一直到青海、甘肃,北到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全部都还是农业社会,那个时候气候较更炎热潮湿,沙漠和草原都还没有形成。早期中国的文化,如龙山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文化等等,无一例外不是农业文化,所以早期的岩画在中国应该也是反映农业文化的,今天它留在了内蒙古,但并不是游牧民族时代的遗留物。

记者:岩画断代的难题对岩画研究工作有什么影响?

龚田夫:岩画断代是个国际大难题,尤其是中国。因为在中国,彩绘的岩画非常少,即使是断代,也是诸如“碳-14”、“光释光”、“热释光”这些方法,对中国大量的石刻岩画难以奏效,比方说“碳-14”,现在是最成熟的技术了,已经用了上百年了。可是中国的岩画,彩绘制作的非常少,那些都是已经断了代的;但凡是石刻的,就没有办法严格地断代,我们顶多通过石刻岩画上面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来判断。有些岩画上面有反映游牧的画面,骑着马,拿着套马杆,或者骑马射箭,这种场景就说明这个岩画的年代已经很晚了,因为骑马人的双手已经在马背上解放了,这就说明已经有了马鞍和马镫,这就可以肯定,这幅岩画的年龄绝对不会超过两千年。

可是,既然年代比较近了,既然有文字了,那为什么当时还会在岩石上来刻画岩画?此时岩画的身份是什么呢?那就是民间艺术。岩画到了元代以后,也会有牧民在岩石上信手刻一个图案。典型的岩画都是族群行为,不是个人行为,它是和宗教、族群以及这个族群的利益有关。到了元代以后,岩画最后就逐渐演变成民间艺术了。在变成民间艺术以后,岩画实际上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记者:岩画保存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龚田夫:保存的现状很不好,不断地有被破坏的岩画,80年代当地的居民炸石头开山,很多很珍贵的岩画都被毁掉了。

西北地区的岩画基本上都是在无人区,不便于行政部门的管理,从80年代开始,各个地区先后开始重视岩画的保护了,其中宁夏地区的岩画保护工作相对来讲做得比较好。当然这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内蒙古地域广阔,岩画分布不集中,管理的难度相对就大了很多;而宁夏的岩画基本上就集中在贺兰山100多公里的一条线上。宁夏为了保护岩画和自然生态,成立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由贺兰山岩画管理处来具体管理,将附近的村落都整体迁移,并在山口处设置了隔离铁网,将自然生态和岩画统一加以保护。而内蒙古的岩画主要集中在阴山,行政管辖归属巴彦淖尔市,那里山大沟深,电线都接不过去,他们就只能利用太阳能蓄电池发电,然后用摄像头监视岩画。

早期农业文化时期的岩画它都刻在山上,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搬走,可是后来游牧文化的岩画是满地乱刻,这些岩画就被偷走了不少。大家都知道岩画能卖钱,好多人就偷,偷完了就卖钱。甚至我们都亲自去过的一些地方,农民家里砌猪圈,岩画就在那里。岩画一旦被移动了,它和周围的关系就被破坏了。

记者:岩画研究在中国的生存现状是什么样的?

龚田夫:中国对岩画研究工作还是不够重视,为什么呢?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考古学界不愿意涉及岩画。这又是为什么?岩画不好断代!没有断代,就根本不能得出结论,这些工作也只能是“望图生义”。尤其是一些地方上的学者不太谨慎,什么结论都作,最后只能把岩画研究的境地弄得很尴尬。所以考古学界不愿意做具体的研究,别人做岩画研究他们又不承认。此外,岩画就从来都没有列入国家的研究计划,各地的文物发掘,实际上都是国家行为,但岩画从来没有这么做过,至今为止还是散兵游勇。虽然先后也出了很多书,但基本还是以记录为主,通过拓片把它做成线描图,而真正的深入研究,结论都没有形成。我曾经呼吁过考古专家,希望他们能够介入研究,希望国家能够组织有关岩画的讨论,将岩画研究列入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确立一个观点,这样我们也可以在这个观点下进行研究。

中国是个岩画资源大国,中国最早的岩画反映了东亚早期农业文化的历史,代表了东亚早期农业的形态,岩画研究是躲不开的一个研究课题,缺了岩画的历史就不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可是今天,中国对于原始艺术的重视程度,完全不足以使得岩画艺术得以绽放。这样一个量大、持续时间长、又有特色的课题在中国就是不受重视,不受重视的原因就是不好研究,曾经80年代随着岩画被大量发现,曾经掀起过岩画热,但后来大家基本上就知难而退了。

经典作品

龚田夫作品欣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