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8 19:35
龚秉枢,字鲁生,四川省巴县龙凤乡人(今重庆市金凤镇人)。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人,主讲观文书院。他精通训诂及声韵学,喜诗、擅辞赋。清末废科举,办新学,府县学校争相延聘其任教。其间他著有《<毛诗>、<周官>、<春秋>、<左传>讲义》、《说文六书举例》、《说文部首集解》等著作。龚秉枢饱学名宿,又具浓郁的爱国思想,他在教学中联系时事,向学生灌输民族民主革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闿士、赖以庄出其门下。龚秉枢因不满清廷的专制独裁统治,1906年参加了同盟会,与好友杨庶堪一起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重庆蜀军政府成立,被推任民政部部长。民国2年讨袁军兴,复主持教育、内务两部。1913年讨袁兵败,痛国运濒危,生灵涂炭,他抑郁悲愤,于民国6年(1917年)3月倒在川东师范学校讲台上,不久去世。民国28年《巴县志》列有[龚秉枢传],专述这位先生事迹。据[巴县档案]记载,龚秉枢先生清未曾任巴县龙凤场里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就兼办龙凤场新式学堂,为巴渝早期新式教育开拓者之一,为乡邑百姓、族人开化民智,教育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与其弟龚秉权(字春岩,光绪28年举人)合称“二龚”。
龚秉枢(1865—1917年),字鲁生,又字星堪,世居四川巴县龙凤乡,即今重庆金凤镇人。近代重庆著名教育家,光绪23年举人,主讲观文学院。宣统3年任重庆蜀军政府民政部部长,后在川东师范学堂任教。著有《〈毛诗〉、〈周官〉、〈春秋〉、〈左传〉讲义》、《说文六书举例》、《说文部首集解》等著作。
他的父亲名涵,是巴县有名的“诸生”。所谓诸生,明清时期是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这些生员又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之别,统称诸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指的是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龚涵,非常擅长八股制艺,但属于只可育人,不能谋己那种人,没有再高升一级,中个举人、进士什么的,与蒲松龄一样,到老还是个童生、不第秀才而已。
龚秉枢跟随父亲学习十余年,应府试第一进入县里的学校学习。他虽还没有功名,但当地的殷实之家,都愿意延请他教授自己的子侄。但他的父亲坚决不同意他开馆授徒。过了两年,因父亲去世,迫不得已,才开馆延徒以维持生计。他叔叔的儿子龚秉樾、小弟弟龚秉权(字春岩),都跟从他学习。
龚秉枢于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中举。第二年戊戌,正是会试之年,但“试春宫,下第”。回到重庆城里,在冉氏家里当个坐馆先生,替冉家教授子女。冉家富于藏书,秉枢趁机阅读大量藏书,遂精通许(慎)郑(玄)之学(传统小学),尤其尽心于《周官》(周礼)、《仪礼》、《说文解字》。清末,同治于重庆城的川东道、重庆府和巴县相继设立学校,他被多所学校延聘。又主讲于白市驿观文书院。四川保路事起,入同盟会,参与建立蜀军政府,被推长民政部。民国二年(1913年),友人杨庶堪(沧白)倡议设立讨袁军队,任内务教育长,事败后潜行乡里,数月方脱险。自讨袁失败后,龚秉枢时常隐痛于心,民国六年(1917年)三月以忧郁而逝,时年五十三岁。龚秉枢讲学,以在川东师范学校(川东师范学堂)为最久。早年擅辞赋,受知于清季湖南善化人协办大学士瞿鸿机、山东历城人四川学政吴树棻。喜欢写诗,尤其擅长近体诗,但几无留存。龚秉樾入县学,龚秉权中光绪二十九(1903年)年乡举,成为历史上的末科举人。 (作者 何承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