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良

更新时间:2024-08-13 12:12

龚良,男,汉族,1962年4月生,江苏太仓人。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大学本科学历,历史学学士,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1985年入党,1985年8月参加工作。

人物履历

1981年—198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

1985年08月—1997年10月,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88—1990年,东南大学古建筑干部班进修学习。

1997年—2001年,任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副主任;

1999年9月,参加国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学举办的“全国文物、博物馆处长高级研讨班”学习。

2001年—2004年,任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兼省文管办副主任;

2002年3—4月,参加“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十三期县处级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2004年—2005年,任江苏省文物局副局长兼文物保护处处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2005年5—6月,参加“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三十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习。

2005年12月,任南京博物院院长;

2006年10—11月,参加国家文物局委托南开大学举办的“第四期全国省级博物馆馆长专业管理培训班”学习。

2008年05月,任江苏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南京博物院院长;

2010年07月,任江苏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省文管办主任、南京博物院院长;

2013年05月—2018年10月,任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南京博物院院长;

2018年10月—2022年6月,任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南京博物院院长。

2022年7月至今,任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

江苏省第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

社会任职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建筑空间与新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江苏省第四期“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智化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主要成就

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领队”资格,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勘探设计个人资格,国家文物局文博行业专业管理干部岗位资格。江苏“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杂志(全球中文版)学术顾问。

参与江苏镇江铁瓮城遗址、上海马桥遗址等10余项田野考古发掘调查。主持完成三峡工程万县地下文物保护规划、明祖陵遗址保护利用规划、龙王庙行宫保护修复方案、南通博物苑保护利用规划等10余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的规划设计项目。主持完成南京博物院改扩建工程。

在高校讲授《艺术学领域的文化遗产保护》、《美学与博物馆展览》、《考古学通论》、《田野考古方法论》、《考古绘图》、《考古摄影》、《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旅游文化》等课程。作为主要业务人员,参与了《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的起草工作。

出版图书

学术成果

主持十余项国家和省内的科研项目,有博物馆展览实务研究、博物馆藏品保管指南、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规范等,均有较好现实意义。发表专业论文130余篇,出版论著、主编文集40余部。参加包括“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紫禁城论坛”、“互联网+中华文明——中国博物馆创新论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高峰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高层论坛数十次,参与《国家宝藏》节目拍摄,坐客央视“开讲啦”节目等,讲述博物馆服务美好生活。

主要获奖著作:

参与编著的《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任执行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分别荣获江苏省第九、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要科研项目:

国家文物局项目: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规范、《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博物馆展览篇、博物馆陈列展览布撤展操作规范;江苏省“333”项目:博物馆展览实务等。

代表作有:

一、论文

1、龚良:让博物馆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中国文物报》,2017年12月5日。

2、龚良:正确理解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国文物报》,2017年9月26日。

3、龚良:从社会教育到社会服务——南京博物院提升公共服务的实践与启示,《东南文化》,2017年3期。

4、龚良:江苏博物馆建设与地域文化,《2016 江苏文化年鉴》,广陵书社2017年3月。

5、龚良:博物馆发展定位与业务管理,《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七),文物出版社,2016 年12 月。

6、龚良:六朝(南方)的重要考古发现,《乱世绝响:六朝艺术》,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出版,2016年。

7、龚良:博物馆爱上文化景观遗产,《中国文物报》,2016年5月17日7版。

8、龚良:“一院六馆”全新出发——改扩建工程后的南京博物院,《2015江苏文化年鉴》,广陵书社出版,2016年4月。

9、龚良:南京博物院:从文物之美到展览故事《文物天地》2016 年4 期。

10、龚良:江苏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与郑和,《精略海洋 互联共享——郑和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坛文萃》,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11、龚良:线性文化遗产与江苏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海南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

12、龚良:江苏考古:文明探索与遗产保护,《江苏省文博论文集2013》,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

13、龚良:金色中国 美好生活,《金色中国:中国古代金器大展》,译林出版社、博书堂,2013 年11月。

14、龚良:让历史告诉未来——写在南京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之际,《南京博物院八十周年纪念文集》,三联书店2013年10月。

15、龚良:文物保护科技的传统与现代,《东南文化》,2012年第6期。

16、龚良:当你走进南京博物院的大门,上海博物馆《九州文华》, 出版社,2012年。

17、龚良:博物馆要做和谐社会的促进者《中国文物报》2010年1月20日3版。

18、龚良: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镇优秀文化的传承,新华日报,2006年8月20日。

19、龚良:论明祖陵遗址的保护利用,《东南文化》,2002年3期。

20、龚良、吕春华:江苏的古城墙的发展、保护与利用,《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2期。

21、龚良:中国古代都城选地刍议,《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1期。

22、龚良:汉“更衣之室”形象及建筑技术考辨,《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1期。

23、龚良:陵墓有翼神兽石刻的发展及其艺术源流,《华夏考古》,1994年1期。

二、著作和主编文集

1、龚良著:《建筑考古录》,文物出版社,2012年12月。

2、龚良著:《古迹遗址行》,文物出版社,2012年12月。

3、龚良著:《和谐博物馆论》,文物出版社,2012年12月。

4、龚良著:《文博杂语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12月。

5、龚良、杨冬梅著:《天工鬼斧——中华科技的慧光》,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6、南京博物院编、龚良主编:《走进养心殿:大清的家国天下》,译林出版社,2017年12月。

7、南京博物院编、龚良主编:《青藤白阳——陈淳、徐渭书画艺术》,译林出版社,2017年8月。

8、南京博物院编、龚良主编:《缀白裘》,译林出版社,2017年7月。

9、南京博物院编、龚良主编:《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译林出版社,2016年8月。

10、南京博物院编、龚良主编:《呼吸——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译林出版社,2016年7月。

11、南京博物院编、龚良主编:《在此》,译林出版社、博书堂文化,2015年12月。

12、南京博物院编、龚良主编:《和·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译林出版社、博书堂文化,2015年12月。

13、南京博物院编、龚良主编:《南腔北调——传统戏曲艺术展》,译林出版社、博书堂文化,2015年10月。

14、南京博物院编、龚良主编:《温·婉——古代女性文物大展》,译林出版社、博书堂文化,2015年7月。

15、南京博物院编、龚良主编:《金色中国:中国古代金器大展》,译林出版社,2013年11月。

16、南京博物院编、龚良主编:《南京博物院八十年院史》,2013年10月。

17、南京博物院编、龚良主编:《南京博物院编八十周年纪念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0月。

18、南京博物院编、龚良主编:《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明代吴门绘画》,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5月。

19、南京博物院编、龚良主编:《南京博物院学人丛书·曾昭燏文集·博物馆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10月。

20、《徐州北洞山汉楚王陵发掘报告》,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11月。

21、龚良主编:《中国考古大发现》(上、下),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3月。

22、龚良主编:《天工鬼斧——中华科技的慧光》,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23、龚良主编:《文物鉴定指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24、龚良主编:《隋唐考古》,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

著名言论

让博物馆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博物馆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博物馆的作用和影响力,其实是靠传播实现的。“互联网+”时代的博物馆,能让公众更快捷、更直观、更动态、更智慧、更喜闻乐见地接近博物馆,更好地了解、理解博物馆内传播的文化传统和地域文明。特别重要的是,让博物馆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是实现博物馆无限可能扩大传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当博物馆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博物馆建设的将来不再是馆舍,不再仅仅是展览展示,而是实现了最广泛的公众参与、最众多的信息影响、最贴心的教育服务、最便捷的方式手段,来满足博物馆最伟大全面的传播目的。

正确理解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坚守社会责任,正确理解文化创意产品的公共文化属性。发挥行业优势,正确理解博物馆开展文创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坚持公益属性,正确理解博物馆开展文创产品开发的性质任务。创新发展模式,正确理解博物馆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的体制机制建设。

我们理解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要求文化文物单位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弘扬各个地方的地域文明。让文化创意产品起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公众的作用,让公众愿意把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东西和记忆带回家,这是文化文物单位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南京博物院,把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正确理解为是博物馆展览和服务的延伸,是博物馆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南博近年来用了很多精力来做好公众服务,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根据统计,2017年观众在南博逗留的时间平均每人为3小时45分钟,观众逗留时间的增加就意味着博物馆的效能提升。我们每个展览都做到让观众参观不超过一个小时,看完一个展览可以找地方喝喝茶,再看一个展览后可以去买两本书,再看一个展览后可以去吃顿饭,下午再在南博看场3D电影《苏韵流芳》,或者再听一场折子戏以后回家。这样观众会觉得今天过得很充实、很有收获、很值得,在博物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赐予的幸福感。

从文物之美到展览故事

博物馆向观众传达的不仅仅是文物的美,即文物本身体现出的技术与艺术,我们更要看文物和文物之间,文物和人之间,文物和它所在地域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的关系是我们策展最需要表达的。有时候关系的价值大于文物本体的价值。我们馆有个展柜里放的是一块石头和两个手脚都被捆绑起来、蜷缩在一起的骨架,如果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石头就是石头,骨架就是骨架,文物价值并不大,但是当观众理解了这是商代时杀活人祭祀场景遗存,就会觉得这一组文物特别有价值。

文物保护科技的传统与现代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文物保护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具备创新思维和宏观视野,注重团队协作,创造性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更好地履行文物保护修复的使命与责任。新时期的文物科技保护必须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即既要重视传统工艺的传承弘扬,又要重视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

文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江苏是文化大省,也是文物大省。一百年前,状元出身的张謇先生创办了南通博物苑,并逐步营建南通城的社会事业。七十年前,教育家蔡元培创议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立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的前身中央博物院。这是江苏文博事业的开始、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始,也是构建协调发展的人文江苏的开始。今天,江苏文博事业蓬勃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优化了现代人居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区域的投资环境。它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保护文化遗产也是发展生产力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结晶,是记录、储藏和传承时代信息和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更是人类精神财富和心理、情感的积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是将一定地域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凝聚人类家园不可或缺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人们开始认真审视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重视利用,并着眼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保护文化遗产也是发展生产力。他体现在文化遗产保护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无论在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还是在发展旅游经济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大作用。

让文化景观遗产融入美好生活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之于中国,体现在2010年4月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的主题上,代表们关注“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并通过了符合现实状态的《无锡倡议》;关注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立法、规划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观念的普及,强调将有潜力的人类创造成果遴选为未来的文化景观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之于江苏,体现在人们发现江苏重要且美丽的文化遗产,诸如私家园林、名山寺观、陵寝建筑、水利农耕,以及极富韵味特色的江南小镇古村,似均可列入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范畴,是江苏人文和旅游的重要资源。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正在担负起保护和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传承和塑造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认同和参与,缺一不可

综艺节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