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8 10:32
“101计划”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筑基性工程,由教育部统筹,汇聚顶尖高校、顶尖师资、顶尖出版单位等各方资源,以课程、教材、教师和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建设,来带动教育教学系统改革。
“101计划”最初是由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提出。在计算机语言中,二进制数由“0”和“1”组成,是计算机语言的基础;在数学语言中,十进制的“101”是由“0”和“1”组成的最小的素数;同时,在英语中,“101”用来指代“一个学科中最为基础的知识”。以“101”命名这个计划,代表了要从本科基础着手、遵循教育 教学基本规律、打造一流的基础要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21年12月31日,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实施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简称“101计划”。
2023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全面实施系列‘101计划’”。
2023年4月,教育部启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的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
2023年4月19日,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召开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工作启动会,多个学科领域牵头人依次介绍了本领域“101计划”的实施方案。
2023年4月,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3所高校的共同协作,以及“101计划”12个核心课程组400余位教师的共同参与下,“101计划”阶段性成果《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报告暨核心课程体系》(“101计划”白皮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2024年4月19日,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工作推进会暨计算机“101计划”成果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要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新部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推动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理念再深化、质量再提级、范围再拓展,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夯实根基。
2024年7月27日,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工作推进会暨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教育部高教司高东锋副司长、理工处郝杰处长,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沁平院士、湖南大学桂卫华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于海斌院士出席会议。会议成立了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建设委员会,由郑南宁院士担任建设委员会主任,建设委员会来自15所高校、2家科研机构、3家企业和2家出版社。
“101计划”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33所计算机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高校为主进行试点;第二阶段在全国高校中分类分步进行推广,并期望对其他学科专业起到标杆作用。
“101计划”的重点任务是推进“四个一流”建设,即建设一批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核心课程;一批反映国际学术前沿、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核心教材;一支一流教师团队和一批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一流实践项目。
“101计划”由教育部统筹,汇聚顶尖高校、顶尖师资、顶尖出版单位等各方资源,以课程、教材、教师和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建设来带动教育教学系统改革。
通过中国国内外专家评估,计算机领域“101计划”工作组选择了12门核心课程,每门课程分别组建一个由一所学校牵头、10所到15所学校参与的课程建设团队。在这个方案中,北京大学负责其中的3门课程,清华大学负责两门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各负责一门课程。
同样,每门课程成立了教材编写组,以近100位作者为主体的教材编写团队将合作编撰31本主教材。这些教材的规划和样章,目前已经通过了由院士专家组成的委员会的评审。
在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的建议下,每门课程将以知识点的形式组织课程教学。每门课程的建设团队将一门课程分解成50个左右的关键知识点,课堂教学、教材编撰和课程实践即按这些知识点来进行迭代和改进。
“101计划”是一项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主要瞄准课程、教材、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的提升。截至2024年4月,已经在计算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九个领域展开,牵头人都是各领域的领军人物,牵头高校也是在该领域有优势的学校。比如,计算机领域包括北大、清华、北航、北理工等33所高校。这一计划的任务是形成样本经验,打造出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师资、实践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广泛辐射其他学校,进而提升全国高校的教学质量。
2022年9月,《计算机教育》期刊发表了12篇“101计划”课堂提升教学论文。其中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刘奇志谈到,正是因为“101计划”与评奖、评优和申请项目无关,这种非功利的多向度平等交流的课堂观察才可能是最有价值的部分。课堂提升正是霍普克罗夫特看重的地方。他在“101计划”白皮书(《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报告暨核心课程体系》)序言中提到一个例子:在一位优秀年轻教师执教的有30名学生的课堂上,上课初始每名学生都投入其中,但大约30分钟后,有一半学生开始心不在焉。这时候教师刚刚提出了一个数学定理,并花了20分钟去证明。课后霍普克罗夫特与这位教师讨论得出了结论:也许花20分钟证明定理的意义并不大,如果她能直观地解释定理为什么重要以及如何使用定理,可能会有更好效果,至于定理本身,只需要给出关键证明步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