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9 13:38
日本与世博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867年,日本首次参加了巴黎世博会。日本的浮士绘艺术(日本江户时代流行的一种描写风俗人情的民间绘画)、日本花园、茶叶等展品风靡巴黎,欧洲通过世博会从中了解了日本和东方文化。“明治维新”后,日本又积极参与了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日本政府深知世博会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最好的课堂,在派往维也纳的日本77人代表团中,有66人是工程师。这些专家在“世博会的工厂和车间”中专心致志、从容不迫地学习研究。回到日本后,他们撰写了一份96卷的报告。可以说,日本从世博会中吸收了西方新的许多科学技术并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和加强了国家的工业实力。1877年,日本开始在国内举办相当规模的工业博览会。1928年,日本参与了《国际展览公约》的制定,成为缔约成员国之一,并筹划在1940年举行以庆祝日本帝国成立2600年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流产。
60年代,日本的经济开始复苏并飞速发展。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振奋了国民精神。1965年,日本正式向国际展览局申请举办1970年大阪世博会,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1970年万国博览会组委会名誉主席由王储明仁担任。组委会秘书长由首相铃木先生担任,同时成立了由40人组成的总计划委员会,其中包括了建筑师、城市规划工程师、艺术家和其他领域的一些专家,由日本建筑师丹下建三(Kenzo Tange)领衔,共同规划设计世博园场馆建设和世博会整体策划。世博会项目经费则由国家、府和大阪市政当局共同出资。
回溯历史,在19世纪,世界博览会蓬勃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国商品交流和新技术发明的需要,旨在传播知识以促进社会发展。但在二十世纪70年代,交通和通讯的发达,使世界已变得越来越小,发明创造已无需在世博会上得以张扬、传播。世博会的策划者们充分看到了这些时代特点和大众媒体迅速发展给博览会展示重点带来的变化,由此接受了丹下健三(Kenzo Tange)的设计理念:世博会的重心应放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上,世界博览会必须成为一个“世界文化的盛大节日”。
如何规划这个“世界文化的盛大节日”?如何以这个目标设计世博会园区?策划者们遇到了难题。丹下建三(Kenzo Tange)日后回忆道:我有幸参与了从场地的选择到建设布展的每一个步骤。在刚开始工作前,我们曾访问了一些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如蒙特利尔、纽约等,但我们发现这些园区的规划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它们看上去都象大型儿童乐园,根本没有什么规则可言,由此却给了我们重要的启发,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创新开拓。有一天,我在思考时,路边一棵大树跃入我的眼帘,一下子激发了我的灵感和思绪,启迪了我对世博园的规划理念;这棵大树代表着世博会,树干、树枝和树叶就象是世博会的不同组织系统,而树上的鲜花、果实正是由参展者自由设计的美妙展位和展品。
博览会场地选址大阪市郊约15公里的千里山丘陵地带,场地面积约330万平方米。展览空间分为地下、地上、空中三个层次。“干”字型结构将主入口延伸到南面,中轴线上有节日广场和不同主题展馆,国际市场和计算机信息控制中心和行政楼区,主干道东部、西部是不同参展国展馆区。
世博园展区规划中以七个广场为集散地,将日本国家展区、日本企业展区和外国展区三大类从空间上有机切分和贯连,每个广场以日文一星期中的一天依次命名,给人以时间上的循环和次序。
世博会园区交通中,安排有4.2公里的环园轻轨铁路,全程设有7个站,每小时运量13000人。园区主要大道上设计有3.5公里自动人行道的高架桥。它们在椭圆形封闭管道里,以每分钟40米速度作双向运动,并为母子和残疾人安排了专用车厢。此外,还有30米高的室外缆车,33个球形吊舱,每个载量15人,不停地在园区循环。当然,世博园内的所有交通工具都要另外收费。
大阪博览会有一个占地约20万平方米的“日本花园”,分为:“田园”、“风雨广场”和“记忆森林”三大部分,绿色寓意了和平和宁静,也寓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进步。
为了举办世博会,大阪城市和日本在建设新交通系统和重建现有系统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东京至大阪的高速铁路线改建,机场被扩大,从市中心到博览会之间建设了几十公里铁路,大大方便了游客参观和疏散。
世博会中的展示一切服从于博览会主题“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无论是场地建筑还是展览活动,都提示着人类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应用科学技术,更好地促进相互理解,更好地享受工作生活。
整个世博会会场建有不同展馆116座,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充分发挥了艺术的想象,力图使世博会的建筑本身成为最新颖、最先进的展品。展馆建筑打破了人们既定的传统模式,以技术表现主义思潮居主导,许多展馆和设施均借鉴了英国阿基格拉姆(Archigram)的新未来主义幻想,不管是日本的设计师还是参展国的设计师们,都从展望未来城市的角度,广泛运用钢铁、玻璃和新颖材料来强调现代建筑趋势。这也是自“二战”后举办世博会的流行和时尚。
对于大阪世博会的建筑,曾有人幽默地形容道:这些建筑就像婚礼上不同礼物的集合,每一个展馆就是一个大礼物:法国馆象大型的高尔夫球、美国馆象莫列顿呢鸭绒被、日本馆象一组大铃鼓、象牙海岸馆则象是一支大象牙、瑞士馆象一株巨大的水晶树,澳大利亚馆象一头带着奶酪和食品袋的恐龙,菲律宾馆象一只大海蚌,富士馆象个充气枕头。稀奇古怪、形态各异的展馆建筑直接冲击人们的视觉,更显现出主题和创新的时代精神。
评论家NAVLITSKAYA说:1970年大阪世博会一方面演绎了日本和世界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展望,另一方面也把人类最新的科学技术从试验室内演绎为现实。
但是,对于广大参观者来说,世博会中那些丰富的视觉景观和充满想象力的创造、现代科技的发明、异国的风情展示,无疑实现着孩子们,同样也是大人们的梦想。狂热地吸引着一批批游客进入游戏、娱乐和幻想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国家馆,这个最大的展区,造型设计源自日本国花樱花的5个花瓣,也是直接将世博会会标图形建筑物化。它由5个直径为58米、高28米的鼓状结构建筑物组成并围绕一个80米高的花蕊塔柱。日本国家馆主题:日本与日本人--过去、现在和未来。室内展示了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引人注目的展品中有排水量为300000吨的油船、放大500000倍的射电望远镜、抗震摩天大楼结构实物模型及速度可达到每小时50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模型。
大阪世博会中开设了美术展览馆,43个国家不同时代的珍贵艺术品和日本的510件艺术品,以“创造的黎明”、“神圣的艺术”、“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向自由进军”、“20世纪动态”为题分成五个展区,作品涵盖人类整个艺术史,反映了主题“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在大阪世博会上,最受关注的作品莫过于日本现代艺术大师冈本太郎(Taro Okamoto)设计的太阳塔和美国馆中由阿波罗登月带回的月亮石。1967年7月7日,日本世博会组委会任命冈本太郎担任大阪世博会主题场馆的设计师,为博览会的中心设施节日广场进行综合设计。
冈本太郎在设计之初便思考:什么才是人类真正意义的进步与和谐?如何将世博会变为一个能融合人类全部品质的盛大的典礼?他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人类从古到今的文化和社会形态,并从人类原始氏族公社的祭祀典礼中寻求创意。他从那些充满人类生命原始力量的图腾中,感悟到人类在生命艺术的宗教中汇聚起身心一体的无穷力量,由此产生出强烈的原始生命动力,这正是人类进步与和谐的真正原动力。
太阳塔造型象是一个冲天巨人,也象一尊古老的雕像。高举的双臂托起了富丽堂皇的节日广场巨大的屋顶。太阳塔上有四个大面具:塔顶是光芒四射的“黄金之面”,塔中央有“太阳之脸”和“暗黑之星”注视着节日广场,最底端“地底之星”则照耀着“逝去的世界”。四个面具寓意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太阳塔下有“智慧”、“祈祷”展馆,基座上有一张象征着人类的巨大的人脸雕塑,在其两侧则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样、来自世界各地的雕刻脸谱面具。整个展馆呈现出神秘的气氛,让参观者感觉置身于远古时代的一个祭祀舞会现场。
太阳塔内部布展立意是人类的智慧创造之火如同太阳从远古燃烧至今,并将照亮未来,直至永恒。人类生命中所蕴藏的创造潜能将势不可挡地为人类开启未来的世界。
参观者通过一条传送带进入象征人类历史之初的“神秘的世界”,红、蓝、黄的火焰光线塑造出远古时代的氛围,艺术效果使人深切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塔中展示相继演绎着“人类与生活”、“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科技”和“人类战胜自我”的主题。
中心展品生命之树表现了“生命力量”。大树从塔底至塔顶,树枝依次环绕而上,排列着自然界从原始生物到人类的292种生物体,科技手段则赋予了40余种模型以生命活力,使它们拥有呼吸、可以运动。这些栩栩如生、生动有趣的展品,揭示了生物进化的里程,把大自然的造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五分钟“生命之树”的攀登里程,却跨越了地球生物演变的悠久岁月,来到顶部平台,顿时,又会被光学制造出来的特殊七色太阳光芒所震慑。此时,地下传来的“大地之歌”与高空回响的“天堂之歌”和谐交融,共演一曲“生命的礼赞”。
世博会上,美国馆的月亮石是观众最受欢迎的展品,美国馆中宇航展厅内陈列着“阿波罗”系列飞船,阿姆斯特朗的踏在月亮上的脚印巨幅图片与小小的月亮石激动着每位观众,它们叙述着人类历史最伟大的时刻;1969年7月16日,美国人阿姆斯特朗(Neil.A.Armstrong)、柯林斯(Michael Collins)和奥尔德林(Edwin.E.Aldrin)升空。经过102小时39分40秒的飞行,“鹰”登月舱稳稳地落在月球大地,遥远的星球亘古以来的宁静被人类的使者打破,人类把自己的印记留在另一个星球。
在月亮石面前,人们认识到只有人类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才能发展人类自身。月亮石演示着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的哲理。
3月14日博览会开幕,裕仁天皇和首相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简短致词。数万佳宾济济一园,共庆盛会。次日,博览会向社会开放。随后的183天,世博园内天天人山人海、欢歌笑语,来自世界各国不同的表演使会期活动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自大阪世博会起,几乎每个参展国家都在各自的国庆纪念日举行馆日庆祝活动,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们欢聚一堂,传递信息、合作交流、增进友谊,各种不同的文化活动为世博会增添了喜庆的色彩,这项开创也成为以后世博会的保留节目。
大阪博览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共有6421,8770人参观了世博会,创造了当时世博会第一(现在已被中国超越)的最高记录。会期单日最高入场人次为83,5832人(9月5日),最低人次为16万3857人(3月16日),半数以上的日本人都参观了博览会,高达1500亿日元的投资不仅很快收回,而且盈利颇丰,大阪博览会成为世博会历史上成功的经典。
日本通过大阪世博会进一步打开了国门,为重新融入国际社会作出了有效的努力,也为世博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著名的日本小说家Kobo Abé说道:“今日世界真正的准则便是现代化,国家文明快速发展,开启世界之门的钥匙就是‘现代化’,其标志就是‘合作交流’。1970年大阪世博会成功的举办正是日本国家现代化到来的标志。
大阪世博会于1970年9月13号闭幕。皇太子在欢呼的人群中留下了名言:“愿人类进步与和谐的理想之火永久不熄”。
大阪世博会之后,世博会的大部分建筑被拆除。世博会园区改为万博公园,当年的国际展馆改为不同内容的儿童运动场。原有的日本馆、钢铁工业展馆和日本民艺馆作为永久的建筑设施而保留,重新规划设计。万博公园现在有日本民艺馆、国立国际美术馆、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国际儿童文学馆和万国博览会纪念馆。
关于太阳塔的留存,世博会后引发了社会不同的意见。1975年,日本政府决定对太阳塔实施永久保留,成为国家特定的纪念文物。
太阳塔,它象征着人类的尊贵和永不停止的前进步伐。
太阳塔,它萌发的艺术魅力仍然震撼和煽动着每个人的心灵。
太阳塔,它蕴含“人类的进步与和谐”的哲理,依然醒示着人类前进中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