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6 17:27
《2666》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4年。
《2666》全书共分五章,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
第一卷《文学评论家》,讲述有四位文学评论家先后都在研究同一位德国作家的故事。四位分别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文学教授,三男一女,由于对一位名叫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德国作家产生浓厚兴趣而走到一起。四人在国际研讨会上先后相识,由于学术观点一致而成为朋友和情人。这位姓叫阿琴波尔迪的作家越来越受到世人推崇,甚至传说有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本人却远离尘嚣,行踪隐秘。几位教授偶然得知他的踪迹,于是开始了寻找这位神秘的作家的漫长旅途。最后,他们在墨西哥开会时听说了杀害妇女的事情。
第二卷《阿玛尔菲塔诺》,讲述因1973年智利政变而流亡的智利哲学教授奥斯卡·阿玛尔菲塔诺的故事。他的妻子疯狂地爱上一位患有精神病的诗人,从此一去不返。失意的教授带着17岁的女儿罗莎·阿玛尔菲塔诺从西班牙来到了墨西哥圣特蕾莎(作者虚构的城市)。最后,他也听说了杀害妇女的罪行,而且黑社会的手也伸向了他的女儿。
第三卷《法特》,讲述美国记者奥斯卡·法特(意为命运)去墨西哥采访拳击赛的遭遇。法特刚刚为母亲操办了简单的葬礼,情绪低落,百无聊赖之中接受了前往圣特蕾莎采访拳击比赛的任务。到这里后,他得知长期以来这座城市的很多妇女惨遭强奸和杀害,并被弃尸荒野,于是试图报道墨西哥的现状以及这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剧,却发现困难重重。最后,他带着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罗莎离开了这座阴森恐怖的城市,前往美国。
第四卷《罪行》是全书的高潮,作者用三百余页的篇幅像纪实报道一样记录了1993年至1997年间圣特蕾莎上百位青年甚至是幼年女性被残忍杀害的血案。
第五卷《阿琴波尔迪》,讲述这位德国作家复杂曲折的人生道路。其中最为惨烈的是目睹和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屠杀战俘和犹太人的活动。战后他开始写小说的主要动因与表达内疚和忏悔罪孽有关。听说墨西哥有杀害妇女等恶性事件,他秘密去墨西哥调查。但他在那里的行踪十分神秘,让许多人无法找到他的下落,这成为全书最大的悬念。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后,21世纪初又发生了9·11事件和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拉丁美洲的少数知识分子在反思。反思的过程中,作者罗伯特·波拉尼奥超越了简单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从人性的表现和变化观察社会问题,因而创作出了《2666》。
《2666》是罗伯特·波拉尼奥生前最后一部小说。他创作《2666》时饱受肝病困扰。当时他期望能做一个肝移植手术,却无法如愿,最终于2003年去世。整本书的写作过程历时五年,最终他也没有完成最后的修改与润色。他将这部书献给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罗伯特·波拉尼奥考虑到辞世后子女的经济问题,决定将分五部分出版。他甚至特别规定了五部书的出版顺序和时间,并且把这一决定和与出版商商定的价格告知自己长期合作的出版人兼好友霍尔赫·埃拉尔德。然而,当作者辞世后,他生前的好友伊格纳西奥·埃切维里亚经过研读后,决定将五卷合一出版。
本诺·冯·阿琴波尔迪(Benno von Archimboldi)
又被译为本诺·冯·阿尔钦博蒂,贯穿全书的线索人物,也是第五卷《阿琴波尔迪》的主要描写人物。德国作家,本名汉斯·莱特(Hans Reiter)。曾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参军的经历让他经受了战争的洗礼,亲眼见证了战争的可怕和纳粹的恐怖。从同盟国的战俘营里逃出来后,他隐姓埋名,开始了作家的生涯。他开始写小说的主要动因与表达内疚和忏悔罪孽有关。妻子去世以后,他过着一种清心寡欲、超脱尘世的生活,全身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直到有一天他的妹妹偶然读到他写的小说,于是找到了他,请求他前往墨西哥圣特蕾莎去营救她的儿子克劳斯·哈斯,后者因被指控为一系列少女谋杀案的凶手而身陷囹圄。于是,当时已经年近80岁的阿琴波尔迪决定只身前往圣特蕾莎,小说就此戛然而止。
四位欧洲文学评论家
第一卷《文学评论家》的登场人物,分别为法国人让-克洛德·佩尔蒂埃(Jean-Claude Pelletier)、西班牙人曼纽尔·埃斯皮诺萨(Manuel Espinoza)、意大利人皮耶罗·莫里尼(Piero Morini)和英国人莉兹·诺顿(Liz Norton)。四人都醉心于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作品。他们在国际研讨会上先后相识,由于学术观点一致而成为朋友和情人。几位教授偶然得知阿琴波尔迪的踪迹,于是开始了寻找这位神秘的作家的漫长旅途。他们在墨西哥开会时听说了杀害妇女的事情。但是,四人都不敢站出来揭露罪行,而是纷纷“合情合理”地开了小差。英国人飞回了伦敦;意大利人根本没敢露面;法国人整天埋头读书;西班牙人带着墨西哥小姑娘跳舞和做爱,最后回马德里去了。
奥斯卡·阿玛尔菲塔诺(Óscar Amalfitano)
又被译为奥斯卡·阿马菲塔诺,智利哲学教授,第二卷《阿玛尔菲塔诺》主要人物,因1973年智利政变而流亡。教授携全家来到墨西哥避难,颠沛流离,历尽磨难。教授日渐沉入迷幻的生活,他不但能听到死人与自己说话,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最后,妻子离他而去,女儿也被黑社会绑架。面对苦难,教授显得愤怒而无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拉丁美洲小知识分子情绪的代表,尤其是被独裁政权迫害的典型人物。
萝拉·阿玛尔菲塔诺(Lola Amalfitano)
第二卷《阿玛尔菲塔诺》登场人物。奥斯卡·阿玛尔菲塔诺之妻。她疯狂地爱上一位患有精神病的诗人,从此一去不返。
罗莎·阿玛尔菲塔诺(Rosa Amalfitano)
第二卷《阿玛尔菲塔诺》登场人物。奥斯卡·阿玛尔菲塔诺之女。被黑社会盯上,最后在奥斯卡·法特的帮助下离开圣特蕾莎,前往美国。
奥斯卡·法特(Oscar Fate)
又被译为奥斯卡·菲特,第三卷《法特》登场人物,姓氏意为命运。他是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法特刚刚为母亲操办了简单的葬礼,情绪低落,百无聊赖之中接受了前往墨西哥圣特蕾莎采访拳击比赛的任务。到这里后,法特也听说了连续发生的妇女被杀案件,经过采访和调查,发现了大量骇人听闻的故事。法特是敢于面对残酷现实的知识分子,但终因势单力薄而无所作为。他尖锐地指出,人性恶的膨胀会成为人类毁灭的死神。最后,他带着罗莎·阿玛尔菲塔诺离开圣特蕾莎,前往美国。
克劳斯·哈斯(Klaus Haas)
第三卷《法特》登场人物。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侄子。该书杀害女性的嫌疑人之一。
胡安·德·迪奥斯·马丁内斯(Juan de Dios Martínez)
第四卷《罪行》登场人物。被警察认定为杀害女性的重点怀疑对象。
《2666》立意上将整个人类的暴力、贪婪、凶杀、所谓的正义战争都写到了。该书的思想非常深邃,它揭示出人性的贪婪、自私和凶残,人类的动物性就是灭亡人类的死神。它揭示了当前危及人类生存的痼疾,例如,疯狂地发展物质生产,全然不顾生存环境;恶性的市场竞争;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道德沦丧和官场腐败等。作者的立场非常鲜明:妇女和儿童、底层的人们往往是受害者。他们的亲属在事情发生后,得不到任何社会援助。在经济社会里,权贵集团依靠金钱实力统治底层的人们,这样的制度结构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取向——忽悠人们追求金钱、攀附权贵。这就是贪婪和纵欲得以发展的环境。暴力问题可称得上是这部书的核心主题之一。波拉尼奥在书里揭示了发生暴力的深层原因。在他看来,暴力是人性的邪恶和自私膨胀的必然后果。这包括以公平、正义的名义进行的杀戮,也包括以和平发展、“互利”名义进行的资源掠夺。
书中也描写了一些清醒的知识分子。但是,这些书生要么无可奈何,悲观失望,要么甘心充当权贵的智囊和喉舌。受压迫的底层人们也有自己的问题:由于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变得愚昧无知,没有公民自主意识。一盘散沙的状态让暴力实施者在他们身上为所欲为。宗教、迷信,尤其是宿命论严重地束缚着底层人们的思想,因此有些人甘心当奴隶是不足为怪的。书中描写了一种没有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一切封建、反动、迷信的思想糟粕都以形形色色的“文化传统”为旗帜在招摇撞骗,毒害着老百姓的心灵。书中也有善良的人们,也有见义勇为者,但是人数寥寥,力量孤单。面对着强大的权贵势力和黑恶团伙,他们的下场只有牺牲。
作者用了十分冷峻的手法,让大量的事实说话,例如,战争中的屠杀,对战俘和犹太人的杀戮,当前一些国家发生的对妇女的连环杀人案,疯狂奢侈的消费和浪费。让铁的事实佐证人性中恶的发展趋向。在写实的同时,作者也巧妙地描绘心理活动,如梦幻、联想、直觉等。在作品结构上,五卷可以独立成章,又有巧妙的内在联系。作者把爱情、凶杀、战争、文学研究和创作以及悬疑等诸多元素自然地糅在一个统一体里,尤其是大舞台和小细节的巧妙结合更令人拍案叫绝。大舞台不仅表现在地理上,而且具体描绘了社会众生相。舞台场面上从欧洲到美洲、还有中国,人物也包括了文学家、黑帮、罪犯、妓女都写到了;小细节则描绘了穿衣吃饭等生活场景的细部,复杂的心里纠结、情感的微妙变化都滴水不漏。《2666》的叙述艺术既是对20世纪下半叶各类小说技巧的高度概括,又有作者独具匠心的创造。
《2666》就像一棵有着几个大枝干的大树。文学评论家、记者、警察和各犯罪事件交织,最后归于他们对暴力的态度:深受其害,无奈继续过自己小日子的;有见义勇为之心,而无力反抗的;罪犯参与罪恶的心情;警察办案的无力消极,各种嘴脸都勾勒了一遍。人们可以通过这部书了解异域风情,了解欧美知识分子。单独地看罪恶、犯罪,连锁杀人案也可以;单独看一个作家的成长史也很有趣;更深层次地阅读欧美人跨世纪的心态也非常有价值。这五个方面几乎都可能各自独立作为论题,并有很高研究价值。书中除了文学本身,还写到了数学、海洋生物学、心理学、战争史。
《2666》的结构奇特,全书分为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的基调很平静,甚至有轻喜剧般的轻松可人,但进入尾声时,气氛开始诡异起来,有很强的梦幻色彩;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内容散发着迷幻诡谲的气息,有着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小说中还配有一些另人费解的图示;第三部分《法特》的笔法非常写实,叙述简洁有力。特别之处在于,线性叙事之间,穿插有非常多的“离题”之言,比如法特乘飞机时听乘客讲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寻访某人时,在教堂听到的大段个人独白,某个美国导演的八卦等等。对前文中提到的晒书的杜尚,也插叙了一段。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语言简明扼要,穿插了警方故事,贩毒集团背景,政治人物干预,来自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侦探,能预言未来的女巫师,监狱中呼风唤雨的嫌犯等等。这部分“警方报告”的罗列,读来让人震惊愤怒,继而失望无奈地接受这些残酷的现实。读者阅读这部分内容,是一次极为震撼的心理过程。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作家阿琴波尔迪。这个部分可作为独立的篇章来阅读,小说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内容始终回荡着一种忧伤的旋律,小说中细节的震撼力并不比第四部分弱,有一种尽在不言中的哀婉。
荣誉表彰
2008年,《2666》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最佳小说”奖。
《2666》是属于总体小说的范畴,是文学的文学,是关于文学本身的小说。表面上看他写了很多世界历史,但实际上这本书跟文学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就是以一种对文学拆解的方式来深入认识文学本身,它是对于文学本身的拆解,是关于文学本身的文学。小说表面上包罗万象,但实际上都是在跟文学开一个巨大的玩笑,这个玩笑开得非常有力度,它能满足我们一切创造的雄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胡续冬
《2666》毫无疑问是一座丰碑,是波拉尼奥全部创作最佳之作。——西班牙女作家阿娜·玛利亚·莫伊斯
《2666》是全景小说,它不仅是封顶之作,而且是给长篇小说重新定性的作品,同时它把长篇小说提高到一个令人感到眩晕的全新高度。——评论家罗德里戈·富雷桑
《2666》是波拉尼奥的代表作。它是一部滔滔大河般的巨著,作为全景小说,它的能力是既连结和统一起以前的全部作品又大大超越前辈。——伊格纳西奥·埃切维里亚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智利作家。1953年出生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1968年全家迁居墨西哥。
他1973年曾经参加支持萨尔瓦多·阿连德·戈森斯政府的活动和反对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军事政变的斗争,1977年前往欧洲,开始文学创作。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写了十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和三部诗集,代表作是《荒野侦探》和《2666》。2003年波拉尼奥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