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式主战坦克

更新时间:2024-09-25 21:55

69式主战坦克(英文:Type 69 Main Battle Tank),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中国首次独立设计的一种主战坦克。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的第一任司令员许光达大将上任时,毛泽东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军队要搞现代化,我们从实际出发,一下子搞不起机械化部队,先从坦克搞起嘛。”许司令上任后,就把机械化装备建设的重点放在了代表陆军武器装备发展水平和先进战斗力的主战坦克的研制和生产上。于是,中国自行生产的59式中型坦克“横空出世”。59式中型坦克的诞生,不仅彻底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而且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它毕竟是“舶来品”,是利用中国引进的苏联T-54A中型坦克的全套图纸和工艺生产出来的。为了保持中国中型坦克的领先水平,并逐步实现由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转变,1960年以后,中国决定自行研制中国第一代主战坦克。

研制历程

1、前期困境

军委装甲兵有了研制自己的主战坦克的意向后,五机部立即组织有关工厂和研究所,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新坦克的所需技术的预研工作,如激光测距仪、双向稳定器等项目,为新坦克的研制创造有利条件。

1963年,装甲兵科研院根据军委装甲兵的指示精神,开始进行新坦克的方案论证,并于1964年提出了新型坦克战术技术指标的论证方案。1965年,五机部正式向有关科研单位下达了新型坦克的研制任务,产品代号为“WZ121”。1966年,有关工厂试制出了第一辆样车;1968年,试制出第二辆样车;1968年,工厂还改装出1辆“68G”试验车。科研人员用这些样车和试验车进行了部分项目的试验。

新型坦克的研制过程并不顺利。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使中国刚刚起步的坦克工业失去了外部技术支持,给重工业尚未成熟的中国造成了很大影响,也是制约中国主战坦克在长达20年时间内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其次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军工企业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导致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第三是研制单位的科研技术人员长期只偏重于整车和车型的研究,对基础设计、试验台的设计和建设,以及设计基本参数的研究抓得不紧,也影响了新型坦克的研制进度。

2、借鉴T-62

在1969年初爆发的中苏边境冲突中,中国陆军缴获了一辆苏制T-62主战坦克(后陈列于北京军事博物馆)。1969年8月,缴获的苏制坦克被送到北京后,科研人员立即对其进行了全面解剖分析,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技术。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将掌握的新技术应用到新坦克的设计上,对新坦克的设计进行了11项重大改进。原来不少人认为69式中型坦克是仿制T-62坦克,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3、试制定型

1970年2月,科研人员又试制出了3辆样车,经试验,整车性能基本达到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同年,五机部决定进行批量生产,但由于一些部件的技术生产条件不成熟,又被迫中止。1971年,五机部决定,新坦克不成熟的部件暂时下马,基本成熟而质量不稳定的部件抓紧进行攻关。于是,又重新组织力量进行设计。为尽快推出我们自己的主战坦克,科研人员在原战术技术指标较高的设计方案基础上,提出了简化方案,经有关部门重新审查后,军委装甲兵和五机部正式批准试制出定型样车,并由装甲兵组织进行了定型试验。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充分吸收和借鉴59式坦克技术的基础上,中国坦克科技人员自行设计、研制的国内第一代中型坦克,于1974年3月26日,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196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69式中型坦克。

坦克概况

69式主战坦克(英文:Type 69 Main Battle Tank),是中国首次独立设计的主战坦克。该车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70年代初设计定型。后经几次改进,其型号不断扩展,从而形成了69式坦克车族。69式的研制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坦克设计人才。69式中型坦克在火力、机动性和夜间作战能力方面,比59式中型坦克均有所提高。然而,由于69式坦克研制时间较长,使本来比较先进的性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而显得逊色了。由于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因此,军委装甲兵和五机部果断决定只进行小批量生产,并少量装备部队。尽管如此,69式中型坦克的研制还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为中国以后的坦克研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坦克工业已走上了自行设计、研制的道路。

69坦克的改进型号69-2式主战坦克,是中国出口量和创汇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装甲车辆,并曾获得中国1985年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奖。

技术特点

总体布局

69式主战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与59式中型坦克基本相同。坦克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左侧,车体中段是战斗舱,其上有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舱,发动机横向布置。炮塔为铸造件。车内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便于向前观察;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装填手位置在火炮的右侧。

车内携带炮弹44发,2个弹架油箱内装弹19发,发动机隔板前中组弹架装弹12发,左侧装甲板固定2发,右侧装甲板固定4发,炮塔右壁固定2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安全门设在驾驶椅后侧。

防护系统

69式主战坦克的装甲防护与59式主战坦克相同,采用均质钢装甲,铸造炮塔,车内携带半自动型灭火瓶3个,手提灭火器1个,车上装有电点火烟幕筒2个。

该坦克的通信设备包括1部A-220A型电台和1套A-221A型车内通话器,车内装有1台6千瓦的GFT6000型硅整流发电机。69式坦克的通信设备较之59式坦克有所改进,装了一部A-220A型电台。这种电台是在A-220电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小的改进,使电台的频率数由96个增加至288个。

武器系统

69式主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0毫米滑膛炮,身管长5450毫米,身管中段有抽气装置,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可以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榴弹。脱壳穿甲弹速度为1490米/秒,火炮最大射速为7发/分钟。

辅助武器有1挺在炮塔顶部安装的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在火炮右侧同轴安装的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在驾驶员右前方安装的7.62毫米前机枪。

该坦克的火控系统包括激光测距仪、炮长夜间瞄准镜、车长昼夜观察指挥镜和1969年式100毫米滑膛坦克炮炮长瞄准镜。激光测距仪的测距范围为300~5000米,测距精度±10米,重复频率7次/分钟。炮长夜间瞄准镜为主动红外式,放大倍率为7×,视界为6°,视距(发现目标)800米,红外灯功率为500瓦。车长昼夜观察镜放大倍率昼间为5×,夜间为6×,视界昼间为12°,夜间为8°,夜间视距400米,红外灯功率为200瓦。其他观瞄装置与59式中型坦克相同。

该坦克安装了双向稳定器,稳定精度高低向±1密位,水平向±3密位,瞄准速度高低向0.07~4.5°/秒,水平向0.09~15°/秒。

69式坦克携带的炮弹为44发,比59式坦克多了8发。弹药的比例是:13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13发破甲弹和18发榴弹。炮弹的布置位置:前方两个弹架内装弹19发,发动机隔板前的中组弹架装弹12发,战斗室左侧装甲板上固定2发,战斗室右侧装甲板上固定4发,炮塔右壁上固定2发,炮塔后部固定5发。

动力系统

69式主战坦克采用V型12缸水冷柴油机,标定功率426千瓦(580马力),标定转速2000转/分钟,最大扭矩2453±98牛.米,最大扭矩转速1300~1400转/分钟,最低稳定转速不大于500转/分钟。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克/千瓦·小时(175克/马力·小时),机油消耗量不大于8.16克/千瓦·小时(6克/马力·小时),冷却系和润滑系采用管带式散热器,燃料系统采用弹架油箱,总容量为935升。

传动装置采用固定轴式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并采用多片干式离合器、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和单对外啮合直齿轮侧减速器。

行动装置采用扭杆悬挂装置,每侧有5个钢制负重轮,在左、右侧第一和第五负重轮位置各装1个液压减振器。采用单销式金属履带板,每侧91块。

性能参数

69/69-Ⅱ式主战坦克参考数据:

衍生型号

69式主战坦克,在该坦克底盘基础上先后发展了69-Ⅱ式主战坦克、69-ⅡB式指挥坦克、69-ⅡC式指挥坦克、69-ⅡC1式指挥坦克以及69-3(79式)主战坦克和653式中型坦克抢救车等多种型号。

69-Ⅱ

该坦克是在69式中型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1981年完成设计,1982年投入批量生产。

该坦克的主要改进项目有安装了100毫米线膛炮,配备有钨头穿甲弹、破甲弹、榴弹,所用炮弹与苏联T-55坦克炮弹通用;安装了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行星侧减速器;液压助力的主离合器操纵和转向操纵装置;自动灭火系统;集体和个体相结合的三防装置;热烟幕施放装置;889型电台;橡胶侧屏蔽裙板;机油失压报警装置、摩托小时计、快速开启的安全门等。

后期生产的69-Ⅱ主战坦克还有一些新的改进,包括激光测距与瞄准镜二合一的新型瞄准镜,在炮塔两侧前部安装了抛射式烟幕发射器,在炮塔的外部周围有栅栏式屏蔽。

69-ⅡB

该坦克是在69-Ⅱ主战坦克基础上研制而成的,1982年设计,当年投产,用于外贸。该坦克装有2部电台(889型电台和892型电台各1部),炮塔外设有双天线,一根是2.8米(2节)杆状天线,另一根为4米(4节)杆状天线。在车尾外部装备了由汽油发电机组、换能器和延伸电缆组成的辅助电源。该坦克不仅可在行进间用于联络指挥作战,还可在隐蔽情况下利用汽油发电机组和延伸电缆在地面进行作战指挥。由于增装1部电台,炮塔内的炮弹减少2发,炮塔后部可增装桅杆天线1根。其余技术装备和作战性能与69-Ⅱ主战坦克相同。

汽油发电机组由2.2千瓦(3马力)的单缸汽油机和1千瓦单相自激交流发电机组成。换能器由变压器和单相桥式全波整流器等组成;可将汽油机发电机组发出的230V、50Hz的单相交流电经变压整流后供车上电台或蓄电池用。

为避免2部电台共车工作时互相干扰,设置了滤波装置。

69-ⅡC

该坦克是在69-ⅡB指挥坦克基础上将892型电台更换为889型电台,即装有2部889型电台,炮塔外设双天线,2根天线均为2.8米(3节)杆状天线,其余性能和69-ⅡB式指挥坦克相同。该坦克于1982年设计,当年投产,用于外贸。

69-ⅡC1

该坦克是在69-ⅡC式指挥坦克基础上采用天线共用器,将2根天线合并为1根3.3米(2节)宽带天线,由2部889型电台共用1根天线。

该坦克1983年设计,当年投产,用于外贸。

该坦克的其余技术装备和作战性能与69-Ⅱ式主战坦克相同。

69-3(79式)

该坦克是在59-Ⅱ中型坦克和69-Ⅱ主战坦克基础上于1982年发展的一种新型主战坦克。它装有带热护套的105毫米线膛炮、安装了自动灭火抑爆系统、潜望式微扰动简易火控系统、二代微光夜视夜瞄装置及VRC-8000型电台和VIC-1型车内通话器。底盘部分的性能和结构与69-Ⅱ主战坦克相当。

该坦克后来有所发展,火控系统增装了热像仪,炮控系统采用了电液复合式双向稳定器,还增装了车长超越射击装置。在炮塔前部两侧焊装了烟幕弹发射器支架,在炮塔周围增装了栅栏式屏蔽。

653抢救车

该抢救车是69-Ⅱ主战坦克的变型车,由69-Ⅱ主战坦克去掉炮塔,在底盘上安装绞盘、液压起吊架和驻锄等设计而成,用于对战斗损伤、淤陷以及失去自行能力的装甲车辆实施抢救、牵引后送及换件修理等技术保障任务,必要时也可为主战坦克构筑掩体与开辟道路。1982年开始生产,1983年通过技术鉴定,产品代号为WZ653,通常称为中国653式装甲抢救车。该车机动性好,具有较高的装甲防护、抢救与拖救作业效能,适宜于在野外条件下使用,车上配有照明装置和驾驶员夜视仪,能在夜间作业。

车首为操纵舱,驾驶员位于车首左侧,绞盘安装在车体中部,绞盘纲丝绳经车体首上装甲板,向前伸出车外,以实施拖救作业。动力-传动装置仍位于车体后部,与基型车69-Ⅱ主战坦克布置相同。驻锄安装在车首,由液压装置操纵起落,拖救时起支撑作用,最大支撑力687千牛(70000千克力);修整地形及构筑掩体时起推土铲作用,最大铲土深度不小于200毫米。车尾焊有刚性牵引钩,刚性牵引架平时固定在操纵舱的左侧装甲板外边。刚性牵引装置用于对失去操纵能力的坦克进行刚性牵引。起吊装置安装于车体上部,由液压系统控制,吊臂有2节,可以伸缩和作360°旋转,标定起吊重量为10吨。

车尾外部装有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可用以对付低空敌机和地面目标。通信系统与69-Ⅱ主战坦克相同,另外配有103米车内外通话导线,拖救时乘员能用车内通话器同外部进行联系。

84抢救车

在653中型坦克抢救车基础上利用69-3(79式)主战坦克底盘研制而成,改进后的抢救车于1984年正式定型并装备中国部队,其代号为WZ653A,正式名称为84式中型坦克抢救车

服役动态

出口泰国

1987年,泰国成为首个向中国购买武器的东盟国家,采购清单包括50辆69-Ⅱ主战坦克、数百辆YW534装甲车及双管37毫米高射炮。其中,69-Ⅱ坦克仅以半价销售,而且由于泰方要货很急,中方设在内蒙古的某兵工厂不得不调整生产计划,把为中东某国生产该型号坦克的任务延后,腾出生产线来满足泰方需求。

泰国《亚洲防务观察》网站提供的资料显示,69-Ⅱ是中国开发的出口型坦克,最大优势是火力猛烈,其100毫米主炮配备了新型穿甲弹,炮口初速达1480米/秒,射程2400米,在东南亚地区,没有任何一种装甲车辆能挡其一击。69-Ⅱ坦克还配有中国当时最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带液压加速器的变速箱等,提高了射击精度、防护力和操作性能。

泰国对越实战

从1988年起,泰国陆军将69-Ⅱ坦克陆续调动至东北部前线,与越南军队交锋。这些坦克果然没有辜负泰军期望,由于69-Ⅱ坦克只有36吨重,在河流密布、稻田纵横的丘陵地带行动自如,比起笨重的美制M48坦克,出勤率要高得多。当然,69-Ⅱ坦克也有一个不小的缺点,那就是它较少考虑乘员的舒适性,习惯操作内部宽敞且有空调设备的美制坦克的泰军官兵对此颇有怨言。中国厂商后来对此做了改进。

由于69-Ⅱ坦克配备了夜视器材,每天晚上,泰军就将它们开到越军可能渗透进来的通道上巡逻,步兵则戍守在有机枪、迫击炮掩护的堡垒里,形成动静结合的防御网。从此以后,越军的偷袭行动得到有效遏制。泰国“SIAMOH”网站提到,1988年2月,越军一个营试图占领泰国武里喃府附近一处高地,泰军紧急出动多辆69-Ⅱ坦克和一个连阻击,双方激战一天,越军在丢下数十具尸体后被迫撤离。

巴基斯坦

在80年代末,巴基斯坦也对正在热卖中的69-Ⅱ式坦克产生了强烈兴趣,于1988年启动P-711K工程项目,中国专门研制了69-2M,69-2AP等型号坦克,使用105毫米坦克炮、微光夜视仪和双向装表简易火控,于1991年出口巴基斯坦250辆。

伊拉克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伊朗伊拉克大打出手,由于都掌握巨量的石油美元,这两个中东土豪纷纷向主要军事强国订购大批军火,伊拉克军队相中了中国刚刚定型的69-Ⅱ坦克,于是在1981年5月,北方工业公司与伊拉克签订合同,向伊拉克出口2800辆69-2中型坦克和280辆以69-Ⅱ式坦克为底盘的装甲抢救车和工程车。合同要求年底前要交付100辆坦克,至1984年全部坦克交付完毕。中国根据伊拉克军方的要求,在极短时间内对69-Ⅱ坦克进行了20多项重大技术改进,命名为69-Ⅱ式外贸坦克,综合战斗性能有了较大提高。

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还保留有1800辆以上的69-Ⅱ式坦克,由于伊军的主力共和国卫队刻意保留实力,直接面对美国为首联军的主要是伊拉克陆军部队,在100小时地面战争中受到严重打击,而69-Ⅱ坦克就主要配备在伊拉克陆军,与美国投入战场的1848辆最先进的M1A1坦克对抗中,自然甘拜下风。据统计大约有一千辆以上的69-Ⅱ式坦克被摧毁或被伊军抛弃(抛弃自己的武器是中东地区乌合之众军队的光荣传统)。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凭借向伊拉克、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出口69式坦克,大约创汇十几亿美元,此时的69式坦克物美简练,单价只有50万美元,不足美欧坦克的三分之一。

总体评价

69式主战坦克的研制,对于中国军工具有重要意义。69式主战坦克的性能与59坦克相比有所提高,但与国外同时发展的其他主战坦克相比,69式坦克的综合战术技术性能已明显落后。除了“文化大革命”这一不可抗拒的历史因素的干扰外,还有一些研发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初始设计指标过高,技术储备不足。69式坦克研制之初,中国刚刚起步研制主战坦克,一切要从头开始,新技术和部件的储备不足是个客观事实。但是,中方战技指标定得过高,造成由于关键部件技术不过关,而大大延长了研制周期。而当时59式坦克的许多成熟技术和部件是可以继续利用的,如果新研的69式中型坦克能抓住火炮、夜视仪和激光测距仪等几个关键部件进行创新,中国第一代国产主战坦克的研制周期就可能大大缩短。

二是对当时的世界坦克研发水平跟踪预测不够。在69式坦克正式定型的同期,前苏联推出了T-72坦克,美国于1959年3月就把M60坦克定为陆军的主战坦克。这些坦克在技术上都领先于中国的69式坦克。从火炮口径上,苏联的T-72坦克是125毫米滑膛炮,美国是105毫米线膛炮,而69式坦克则是100毫米滑膛炮,火炮威力低一个档次;在夜视技术上,美国的M60系列坦克已采用了被动式微光夜视技术,而69式坦克仍是主动红外;在三防装置上,前苏联的T-54/T-55主战坦克的后期车型已装有整车三防系统,而69式坦克还是传统的个人三防系统。很明显,69式坦克的研发,所采用的技术已经落后于世界水平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