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A3

更新时间:2022-01-09 23:11

M3A3是M3系列轻型坦克最后一种改进型,由美国设计研发,车体前部和两侧装甲板改为倾斜布置,车内由前至后分别为驾驶室、战斗舱和动力舱。车内乘员4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和前置机枪手。驾驶员和前置机枪手位于驾驶室内,驾驶员在左、机枪手居右,他们的上方各有1个舱门,门上都装有1具潜望镜。战斗舱在车体的中部,其上安有炮塔,车长和炮长位于炮塔内,车长在右、炮长在左,他们的上方各有一扇舱门。动力舱位于车体的后部,发动机为W679-9A风冷汽油机,动力经变速箱、传动轴传递到车体前部的主动轮。主要武器为37毫米火炮,安装在炮塔中央,辅助武器为3挺7.62毫米机枪:1挺并列机枪、1挺前置机枪和1挺高射机枪。该坦克1942年8月批准定型,1943年投产,共生产了3427辆。

研制背景

美制M3A3“斯图亚特V”(StuartV)轻型坦克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由M3型轻型坦克发展而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陆军认识到坦克的快速突击作用,便开始不断研制和装备新的轻型坦克。1940年6月,美军在采用装甲板铆接结构的M2A4轻型坦克的基础上,采取增加装甲厚度,行动部分安装诱导轮,改进防空武器等措施,改进设计了M3轻型坦克。

发展沿革

M3A3斯图亚特V”(StuartV)轻型坦克,从1940年6月开始设计,1942年8月批准定型,1943年投产,至同年10月止,共生产了3427辆,其中2433辆通过美国的租借法案交给英国、中国及自由法国等同盟国军队。之后由M5A1所取代。

技术特点

M3A3是M3系列轻型坦克最后一种改进型,车体前部和两侧装甲板改为倾斜布置,车内由前至后分别为驾驶室、战斗舱和动力舱。车内乘员4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和前置机枪手。驾驶员和前置机枪手位于驾驶室内,驾驶员在左、机枪手居右,他们的上方各有1个舱门,门上都装有1具潜望镜。战斗舱在车体的中部,其上安有炮塔,车长和炮长位于炮塔内,车长在右、炮长在左,他们的上方各有一扇舱门。动力舱位于车体的后部,发动机为W679-9A风冷汽油机,动力经变速箱、传动轴传递到车体前部的主动轮。主要武器为37毫米火炮,安装在炮塔中央,辅助武器为3艇7.62毫米机枪:1挺并列机枪、1挺前置机枪和1挺高射机枪

性能数据

服役事件

M3A3主要活跃在西欧、意大利及东南亚战场上,为同盟国军队立下汗马功劳。

1943年,中国国民政府通过租借法案共装备了48辆这种坦克,并组建了驻印军“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下属的战车第一营,战车第一营是中国驻印军的军直属战车部队,也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使用美制战车作战的开始。其涂装仍采用美军的制式橄榄绿色,各连标记为白色菱形、黄色方框和黄色长方形几种,车体序号则沿用美式标示方法。由于驻印军是在国外作战的部队,装备是由美、英租借的,所以驻印军的重武器都不涂有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徽。二战结束后国民革命军将其全部投入中国内战(主要是淮海战场即徐蚌地区),之后大量被解放军缴获,成为解放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战车之一。

淮海战役中,拥有M3A3轻型坦克的华东坦克大队,先后作战11次,支援步兵攻坚和巷战,配合骑兵快速追歼逃敌,连续作战,英勇顽强,充分发挥了坦克的快速突击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M3A3轻型坦克于1950年年底开始退役。中国坦克博物馆内陈列的M3A3轻型坦克中一辆为1962年中印边境反击战中从印军手中缴获来的,另两辆是济南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提供的。它们记载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艰难历程,也是人民装甲兵在战火中成长的历史见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