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国

更新时间:2022-09-18 12:50

孤立国是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边际生产率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屠能 (Johann Heinrich VonThunen,1783—1850) 的代表作。于1826年出版。本书假定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绝的“孤立国”作为社会经济单位。在“孤立国”中,土地全部是沃土平原,仅有马车作为交通工具。在平原的中央有唯一的一座城市,是全国农民购买工业品、出售农产品的市场。

简介

今假设有一个巨大的城市,坐落在沃野平原的中央、那里没有可以通航的自然水流和人工运河。这一平原的土地肥力完全均等,各处都适宜于耕作。离城市最远的平原四周,是未经开垦的荒野。那里与外界完全隔绝,我们把它称作孤立国。

孤立国与它的六个圈境

第一圈境主要生产蔬莱、水果、牛奶等鲜货,产品全部出售给城市。该圈境内离城市越近的地方越有利,从城市取得肥料和向城市运送产品的费用越低。这个圈境的地租很高,不容许存在荒地。在这个圈境内要多投人劳动力,用最小的土地面积生产最大的产量。这里实行自由农作制度,作物的种植轮流交替进行,以求从土地上获得最大的收益。

第二圈境主要发展林业生产,向城市提供燃料和木材。但如果距离城市太远,运输费用就会超过出售的价格,这样即使生产费用和地租都不存在,这些燃料和木材也不可能被送到城市进行出售。

第三、第四和第五圈境主要生产谷物。这些圈境离城市越来越远,向城市运输产品的成本越来越高,在谷物的价格既定的情况下,生产谷物的地方距离城市越远,其收益就越低。与此相对应,这三个圈境分别采取不同的耕作制度第五圈境采取三区轮作制度第四圈境采取轮作休闲制第三圈境采取轮栽作物制。

第六圈境主要经营畜牧业。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地方从事畜产品生产,因为地租和谷物的价格相对较低,所以生产成本也就偏低。但是由于距离城市很远,所以运输费用增大。当增长的运输费用不超过节省的生产费用时,生产就能够进行。畜牧网境的面积非常大,人口却很稀少。

在畜牧圈境之外,便是荒无人烟的原野。只有一些散居在丛林中的猎人,他们以狩猎为生。他们同城市进行的唯一交往,就是用兽皮换取生活必需品。

实际情况比较

杜能还将孤立国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作了比较,认为有四点不同。第一,土壤肥力到处相等、物理性质处处一样的国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第二,不靠河道的大城市并不存在于现实中。第三,现实中每个国家除了一个大城市之外还存在许多小城市。第四,畜产品的价格实际上很少受到供应畜产品的游牧地区的剧烈影响。

杜能孤立国论

18世纪初,西欧正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当时的工业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还比较低,相比之下,农业则有了较大的发展。面对当时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J·H·杜能(1783~1850)提出了第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区域经济理论——孤立国理论。他根据在德国北部麦克伦堡平原长期经营农场的经验,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提出了一个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认为,根据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间距和一般趋势,每个区域都应该以城市为国心,由内向外形成6个同心圆式的农业地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