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4 18:13

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植物;枝条圆柱形,光滑;叶互生,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有细齿,托叶线形;花萼被短柔毛,花瓣粉红色;核果宽卵状球形,密被短柔毛;核坚木质;种子扁卵状心形;花期3-4月,果实成熟期因品种而异,通常为8-9月。

植物学史

中国是桃树的故乡。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肴”的句子。《魏风》所指系今日黄河以北以及山西广大地区,园中种桃,自然是人工栽培的,植桃为园,则表明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其他古籍如《管子》、《尚书》、《韩非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桃树的记载,表明在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都已遍植桃树。《礼记》中还说当时已把桃列为祭祀神仙的五果()之一。

近代中国考古学家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六七千年前的野生桃核。在河南郑州二里岗青铜时代遗址中,也发掘出数量极多的野生桃核。特别是在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发掘出外形完整的两枚桃核和六枚桃仁,桃核椭圆形,长宽为1.6×1和2×1.2厘米,黑褐色,木质坚硬,表面有皱纹和孔沟,两侧边缘有纵向的槽棱,顶端尖,基部扁圆形,中央有果柄脱落后的疤痕。桃仁灰白色,椭圆形或长卵形,长10-15毫米,宽8-12毫米,两侧边缘较薄,顶端钝尖,横断面呈扁椭圆形。种皮薄,破碎后现出黄白色的种仁。经鉴定,它和今天栽培的桃完全相同。出土文物印证古籍记载,确证中国是桃树的起源地,人们利用和种植桃树已有悠久的历史了。

公元前二世纪之后,中国人民培育的桃树沿“丝绸之路”从甘肃、新疆经由中亚向西传播到波斯,再从那里引种到希腊、罗马、地中海的沿岸各国,尔后渐次传入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但直至公元九世纪,欧洲种植桃树才逐渐多起来。公元十五世纪后,中国的桃树被引进了英国。

印度的桃树也是从中国引种的。公元630年“唐僧”玄奘著《大唐西域记》曾记述关于桃树引入印度的传说:公元一世纪时,远近驰名的司气特国王迦拟色加当政时,中国甘肃一带部族的商人经常到印度去,带去了精湛的丝绸制品和各种名贵水果,其中就有桃。迦拟色加国王隆重地款待宾客。中国人在那里播种了桃核和其他果核,几年之后,桃树在印度繁茂生长,结实累累,受到印度人民的赞颂。中国人住过的地方被命名为“至那仆地”,意即“中国地”;桃被命名为“至那果”,意即“中国果”。这个故事至今还在印度广泛流传。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桃树随欧洲移民进入美洲,但因桃树品种不适应当地的风土气候,桃树开花多,结果少,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直到公元十九世纪初期,园艺家又从欧洲引种了一个叫“爱儿贝塔”的离核桃品种,桃树才在北南美洲传播开来。20世纪初期,美国园艺家又从中国引进450多个优良桃树品种,通过杂交和嫁接,在短短的十多年里,选育了适应亚热带气候的良种,使美国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桃果生产国之一。

日本种植桃树的历史比较短。1876年,日本冈山县园艺场从中国上海、天津引进水蜜桃树苗。1878年,御津郡柏谷村(今冈山市)山内善男从许多桃树幼苗中选出两株,精心培育,三年后结出11个桃果,这就是中国水蜜桃在日本结出的第一代果实。由于这里气候适宜,桃树生长良好,果实品质优良,种桃业迅速发展起来。园艺家先后培育出40多个优良品种。冈山县漫山遍野,桃树蔚然成林,已是日本著名的桃乡,并把桃花定为县花,所产的蜜桃远销大阪、神户、东京等大城市。几经改良的“冈山白”桃,又返回中国入籍,成为中国栽培的味香质优、鲜食和罐藏兼用的优良品种。

古代的出土文物和桃树传播的事实,确证中国是桃树的故乡。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考古学资料的不足和缺乏深入的研究,某些西方学者仅仅根据语言学的推理,和在“中国未见到野生桃树”的猜想,做出了“桃树起源于波斯并从那里传播到欧洲去”的结论。因而给桃子起的名字叫persic,意思就是“波斯果”。桃树的拉丁学名也是由此衍生而来的。更有甚者,过去还流传有一种极其错误的所谓“中国文化西来说”,硬是不分青红皂白,把起源于中国的桃树说成是古代从波斯引进来的。以讹传讹,以假乱真,使桃树蒙受不白之冤达数百年之久。

著名植物学家第康道尔经过认真考证,在他著的《农艺植物考源》一书中指出:“中国之有桃树,其时代数希腊、罗马及梵语民族之有桃犹早千年以上”。又说:中国通西城之路开辟极早,则以桃核越山度岭而传入喀什米尔、不花刺及波斯诸国自属可能的事,推测其为时当在梵语民族迁移与波斯、希腊交通往还时代之间。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进一步指出”根据桃在更早时期不是从波斯传过来的事实,并且根据它没有道地的梵文名字或希伯来名字,相信他不是原产于亚洲西部,而是来自中国。达尔文还研究了中国的水蜜桃、重瓣花桃、蟠桃等的生育特性,并与英国、法国产的桃树的特性相比较,认为欧洲桃都来源于中国桃的血缘。桃树原产于中国的结论,已为世界学者一致公认。

中国最早记载桃树品种的古籍,是公元前十世纪《尔雅·释草篇》:“旄(音矛),冬桃;榹(音四),山桃。”《西京杂记》载,公元前一世纪汉武帝在京城修建“上株苑”,群臣百官贡献的异果中就有秦桃、榹桃、缃核桃、金城桃、绮蒂桃、柴文桃、霜桃等桃树品种。至公元三世纪郭义恭著《广志》中又增加了“冬桃、秋桃、襄桃、赤桃”。随着嫁接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桃树品种变异百出,琳琅满目,公元六世纪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桃树品种有近二十个,宋代周师厚《洛阳花木记》中光洛阳一地就有桃树品种三十多个,明代王象晋著《群芳谱》中,桃树品种有四十多个。讫今,“桃李遍天下”。全世界近百个国家种植桃树,产桃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其次还有美国、日本和意大利。得益于悠久的种植历史、辽阔的种植区域,中国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培育出了绚丽多姿的桃树品种,南至江浙,北至吉林,几乎遍植桃树。据统计,起源于中国的桃树品种可达上千个。

形态特征

桃是一种乔木,高3-8米;树冠宽广而平展;树皮暗红褐色,老时粗糙呈鳞片状;小枝细长,无毛,有光泽,绿色,向阳处转变成红色,具大量小皮孔;冬芽圆锥形,顶端钝,外被短柔毛,常2-3个簇生,中间为叶芽,两侧为花芽。

叶片长圆披针形、椭圆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上面无毛,下面在脉腋间具少数短柔毛或无毛,叶边具细锯齿或粗锯齿,齿端具腺体或无腺体;叶柄粗壮,长1-2厘米,常具1至数枚腺体,有时无腺体。

花单生,先于叶开放,直径2.5-3.5厘米;花梗极短或几无梗;萼筒钟形,被短柔毛,稀几无毛,绿色而具红色斑点;萼片卵形至长圆形,顶端圆钝,外被短柔毛;花瓣长圆状椭圆形至宽倒卵形,粉红色,罕为白色;雄蕊约20-30,花药绯红色;花柱几与雄蕊等长或稍短;子房被短柔毛。

果实形状和大小均有变异,卵形、宽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5-7(12)厘米,长几与宽相等,色泽变化由淡绿白色至橙黄色,常在向阳面具红晕,外面密被短柔毛,稀无毛,腹缝明显,果梗短而深入果洼;果肉白色、浅绿白色、黄色、橙黄色或红色,多汁有香味,甜或酸甜;核大,离核或粘核,椭圆形或近圆形,两侧扁平,顶端渐尖,表面具纵、横沟纹和孔穴;种仁味苦,稀味甜。花期3-4月,果实成熟期因品种而异,通常为8-9月。

栽培技术

育苗

作为砧木用的幼苗,在苗高25-30厘米时摘心,使苗木增粗,到夏末秋初,可达到嫁接时对砧木需要的粗度。移植宜在早春或秋季落叶后进行。小苗可裸根或沾泥浆移植,大苗移植需带土球。大苗培育需进行整形修剪以构成骨架。桃树一般多整成自然杯状形树冠和自然开心形树冠。

修冠

自然杯状形树冠的培育:一年生嫁接苗移植后,留主干1米高,剪去顶梢,剪口芽留壮芽。在1米以下的部位不断抽出新枝,可供选择留作主枝。一般在距地面30-40厘米处的新枝留作为第一主枝;在第一主枝上面20-30厘米处,选留新枝作为第二主枝;在1米的地方,即剪口芽抽出的新枝为第三主枝。三大主枝要均匀分布在主干周围,最好不要轮生。夏季修剪时,将主枝上的直立枝、主干上的萌蘖枝和砧木上萌发的砧芽除去,以免影响主枝的生长和早日形成。第二年冬剪时,对各主枝进行短截,剪口芽留壮芽,以培养主枝延长枝。另外在各主枝上选留适合的侧枝。需要注意的是,同级侧枝留在同方向,以免侧枝互相交叉,影响树形和通风透光。

自然开心形树冠的培育:一年生嫁接苗移植后,先以40-60厘米定干。在定干高度以上的整形带内,一般选3个主枝(少数也有选4个或5个主枝的),主枝的位置分布要均匀,与中心干保持约45°,呈放射状生长。其余的枝条全部除去。第二年冬剪时,将主枝在30-50厘米处短截,为促发侧枝作准备。其他枝条、主干上的萌蘖枝、砧木上的芽也要除去。这样就形成自然开心形冠形了。

栽植

栽植株行距为4m×5m或3m×4m,每公顷植500-840株。栽植时期从落叶后至萌芽前均可。桃园不可连作,否则幼树长势明显衰弱、叶片失绿、新根变褐且多分叉、枝干流胶。这种忌连作现象在砂质土或肥力低的上壤表现严重。主要原因是前作残根在土中分解产生苯甲醛和氰酸等有毒物质,抑制、毒害根系,同时还与连作时土壤中的线虫增殖、积累有关。

施肥

桃对氮,磷、钾的需要量比例约为1∶0.5∶1。幼年树需注意控制氮肥的施用,否则易引起徒长。盛果期后增施氮肥,以增强树势。桃果实中钾的含量为氮的3.2倍,增施钾肥,果大产量高。结果树年施肥3次:基肥在10-11月结合土壤深耕时施用,以有机肥为主,占全年施肥量的50%;壮果肥在4月下旬至5月果实硬核期施,早熟种以施钾肥为主,中晚熟种施氮量占全年的15%-20%、磷占20%-30%、钾占40%;采果肥在采果前后施用,施用量占全年的15%-20%。此外,桃园需经常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及时排水,防止积水烂根。

整形

多整成自然开心形。定干高度约60厘米,留3-4主枝,主枝开张角度50°-60°,每主枝酌留1-2副主枝,在主枝和副主枝上尽量少留小枝。修剪时期有冬季修剪与夏季修剪。初结果树(植后3-4年)虽已结果,但生长旺盛、徒长枝多,枝梢密生,需采用抹芽、摘心、扭梢等夏剪措施,以抑强扶弱,保持树体平衡;盛果期桃树,由于多年结果,树势已趋缓和,徒长枝和二次枝显著减少,中、短果枝比例增加,须以短截为主,并删除过密枝和先端强枝,改善梢间光照条件;要及时更新衰弱枝。

主要价值

桃树干上分泌的胶质,俗称桃胶,可用作粘接剂等,为一种聚糖类物质,水解能生成阿拉伯糖、半乳糖木糖、鼠李糖、葡糖醛酸等,可食用,也供药用,有破血、和血、益气之效。

营养

桃子素有“寿桃”和“仙桃”的美称,因其肉质鲜美,又被称为“天下第一果”。桃肉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以及有机酸(主要是苹果酸和柠檬酸)、糖分(主要是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和挥发油。桃子适宜低血钾和缺铁性贫血患者食用。

食用

桃树干上分泌的胶质,俗称桃胶,可用作粘接剂等,为一种聚糖类物质,水解能生成。阿拉伯糖、半乳糖、木糖、鼠李糖、葡糖醛酸等,可食用,也供药用,有破血、和血、益气之效。

做法指导

1. 鲜食,作脯食,或煎汁饮汤食肉。

2. 食用前要将桃毛洗净,以免刺入皮肤,引起皮疹;或吸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咽喉刺痒等症。

食用技巧

1、巧去桃毛:在清水中放入少许食用碱,将鲜桃放入浸泡3分钟,搅动几下,如此桃毛便会自动上浮,清洗几下毛就没了。

2、挑选桃子:用手摸,表面毛茸茸、有刺痛感的是没有被浇过水的,以稍用力按压时硬度适中不出水的为宜,太软则容易烂。颜色红的桃子不一定甜,桃核与果肉分离的不要买,核与肉粘在一起的,果肉才比较甜。

医药

适宜人群

宜食:桃子适宜低血糖者以及口干饥渴之时食用;适宜低血钾和缺铁性贫血者食用;适宜肺病、肝病、水肿患者食用;适宜胃纳欠香、消化力弱者食用。

忌食:桃子性热,有内热生疮、毛囊炎、痈疖和面部痤疮者忌食;糖尿病患者忌食;桃子忌与甲鱼同食;烂桃切不可食,否则有损健康。

植物文化

吉祥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是一个多义的象征体系。在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桃蕴含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有着生育、吉祥、长寿的民俗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潜存于民族心理之中并通过民俗活动得以引申、发展、整合、变异。桃花象征着春天、爱情、美颜与理想世界;枝木用于驱邪求吉,在民间巫术信仰中源自于万物有灵观念;桃果融入了中国的仙话中,隐含着长寿、健康、生育的寓意。桃树的花叶、枝木、子果都烛照着民俗文化的光芒,其中表现的生命意识,致密地渗透在中国桃文化的纹理中。

生命载体

桃文化中一直关照着生命的意识。桃是远古人类童年时期,生命的载体、一种精神的转移,这主要表现在孕育生命、庇佑生命、延续生命三个方面。从桃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土壤起笔,追溯了桃文化产生的原生文化土壤即图腾崇拜和生殖信仰;借用桃的生物性特征,从与桃有关的民众信仰出发,阐述了桃在民俗生活中所表征的生育、吉祥、长寿意义;利用民俗符号学理论,将体现生命意识的桃进行文化阐释,深化其在文化中的表征意义。当然也不忘将桃体现的生命观置于中日文化中作以比较,相似的民间故事情节,由于不同民族民族文化底蕴不同,对生命意识的理解不同,相似故事情节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精神。最后,反观在当代社会里,桃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嬗变。在此基础上,分析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桃文化的现实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桃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意识,长期潜存于民俗内心,并通过民众活动能够继续传承,同时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神秘色彩的淡化,使桃文化向着实用、娱乐、审美方向发展。

桃文化的社会背景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滞后性和原始社会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两方面进行。然后从夸父神话入手,捕捉夸父神话中有关桃的生命信息,由此引出桃文化产生的文化土壤,即根植于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文化土壤之上。

民俗传统

桃在民俗生活中生命意义的象征与表现。第一,桃的“子繁而易植”因孕育生命而有了生育的象征:多子多福,春天使者,喻指婚姻。第二,受先民“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人们赋予桃镇鬼避邪的作用,从而保护了生命,使桃具有了吉祥的象征意义:神荼郁垒的传说衍生了桃的吉祥内容;桃在日常生活、岁时节日、人生仪礼中的辟邪求吉的行为表现,传达了桃作为镇邪纳吉之物的原始信仰。第三,桃的食用和养生功能,让人们意识到了桃在益寿延年、延续生命方面的重要性,使桃具有长寿的象征意义:通过桃长寿象征意义历史渊源的追溯,桃长寿象征意义在民俗生活中的事象例举,让人们挖掘到了更深层的桃长寿象征意义。

把桃又放在文化视野中进行符号学阐释。桃成为民俗符号有其必然性,同时对桃作为民俗符号的构成分析,利用民俗符号学理论,将体现生命意识的桃,进行文化阐释,深化其在民俗文化中的表征意义。民俗符号它还传递着生命信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意识与原始思维方式在文化意义上是吻合的,费雷泽的“金枝”效应昭示了原始思维中人与植物交感互通的巫术原理,使传统生命意识与原始思维方式在生命的强大主旋律中达到和谐一致。在桃文化发展流变中,人们跳跃着的思维一直在主导着桃文化的生命意识。俗民以桃为载体,创造了许多极具典型意义的文化符号。当然也不忘将桃的生命意识置于中日民间文化中作以比较,通过中日关于桃的相似情节的民间故事的分析,比较出由于不同民族对生命意识的理解差异性,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精神。

精神传承

桃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社会传承、嬗变及发展趋势。由于桃文化本身文化因子的长久沉淀,在现代社会转型期,新的文化模式尚未形成的不稳定时期,主体性功能在社会转型期仍占主导性地位。当然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桃文化因社会内应力和外应力的作用又会不断变迁,桃文化部分功能也有会相应的变化。桃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神秘色彩淡化逐渐向世俗化方向发展;通过民众活动的传承,桃文化向实用、娱乐、审美方向发展。桃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发展趋势:桃文化的部分功能将会有越时长效之性;物质型桃文化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精神文化领域中的桃的因素将呈简约化趋势;科技的进步,会唤起民族传统与风格的重视,桃文化将会受到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其某些形态会作为未来生活的点缀或民族精神的象征从而得到夸张的应用和推广。

种种罗列与阐释,附以相关理论深究桃文化中蕴含的生命意识,为桃文化的研究提供一种思维角度。通过对与桃的相关民俗信仰的分析,附以相关理论方法剖析桃文化的民间信仰中的生命意识的积淀,对于扩展民俗学信仰方面的研究也有促进作用。

经典赋文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写了一首《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黄花瘦;……”全诗哀怨凄楚,宝玉看了,不觉滚下泪来,于是大家商量,又建了“桃花诗社”。

自古以来,写桃花的诗很多。如《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唐代诗人高蟾的“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裁”。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天地。

中国是桃的故乡,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世界上桃的品种有3000多种,中国占1/4以上,可分为食用桃和观赏桃两大类,观赏桃主要是观赏桃花,有桃红、嫣红、粉红、银红、殷红、紫红、橙红、朱红……,真是万紫千红,赏心悦目。

中国传统文化将世界上的物质都用“五”来概括:五行、五脏、五谷、五畜、五菜、五果、五音、五气、五色、五味、五官、五体、五志……。其中五果是桃、李、杏、梨、枣,桃是五果之首。可见人们对桃子的重视。

神话传说

关于桃子,在中国有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在传说中,桃是神仙吃的果实。吃了头等大桃,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吃了二等中桃,可“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吃了三等小桃子,也可以“成仙得道,体健身轻”。正因为此,桃子被称为“仙桃”、“寿桃”。在《西游记》里,天官里的王母娘娘做寿时,就曾设蟠桃盛会招待群仙。这虽然是神话,也说明桃决非一般水果可比。至于齐天大圣孙悟空,以及他的子孙们,均是以桃子为粮食。

民间年画上的老寿星,手里总是拿着桃——“寿桃”,过生日做寿时要蒸桃形的馒头,或实心、或空心里面填馅,做成圆馒头状,在顶都捏出桃尖,用竹刀或刀背从上至下轧出一个桃形槽来,将桃尖略微弯曲,再染成红色,上笼蒸熟,“寿桃”就做成了。在老人生日那天,献给老人,以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不但桃有仙缘,连桃木都有神灵,而且她在民间的威望比桃还大。早在先秦时代的古籍中,就有桃木能避邪的记载,一切妖魔鬼怪见了都逃之夭夭。

相关诗词

病虫防治

桃细菌性穿孔病

遍布全国各桃产区,排水不良的果园或多雨年份危害较重。该病由细菌引起,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和新梢。叶片初发病时为水渍状黄白色至白色小斑点,后形成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紫褐色至黑褐色,直径约2-4毫米的病斑,周围呈黄绿色水渍状的晕圈,以后病斑干枯脱落成穿孔。果实发病,病斑以皮孔为中心果面发生暗紫色圆形中央凹陷的病斑,边缘水渍状,后期病斑中心部分表皮龟裂。病原细菌在枝条组织内越冬,翌年随气温回升,潜伏的细菌开始活动,形成病斑。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叶片一般于5月发病,高温多湿有利于病菌侵染,病势加重。树势弱、排水不良或氮肥偏多的果园发病较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与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防治方法:

桃疮痂病

又叫黑星病:主要危害果实,也侵害新梢和叶片。果实多在果肩处发病。果实上的病斑初为绿色水渍状,扩大后变为黑绿色,近圆形。果实成熟时,病斑变为紫色或暗褐色,病斑只限于果皮,不深入果肉,后期病斑木栓化,并龟裂。病菌侵入果实的时间是落花后6周,约5月中下至成熟前一个月。枝梢受害后,病斑呈长圆形浅褐色,以后变为灰褐色至褐色,周围暗褐色至紫褐色,有隆起,常发生流胶。防治方法:

桃褐腐病

幼果发病初期,呈见黑色小斑点,后来病斑木栓化,表面龟裂,严重时病果变褐,腐烂,最后变成僵果。果实生长后期发病较多,染病初期呈见褐色,圆形小病斑,尔后,病斑扩展很快,并露出灰色粉状小球,形似胞子堆,呈同心轮纹排列,病果大部或完全腐烂,落地。桃花感染表现萎凋变褐,病花干枯附着于桃枝上,有花腐的桃枝梢尖枯死。病菌适宜在25-27℃多雾多雨的天气生长。防治方法:

桃炭疽病

硬核前幼果染病,果面上发生褐绿色水渍状病斑,以后病斑扩大凹陷,并产生粉红色粘质的孢子团,幼果上的病斑顺果面增大并达到果梗,其后深入果枝,使新梢上的叶片纵几向上卷,这是本病特征之一。被害果大多在5月间脱落。果实近成熟期发病,果面症状与前相同,还具有明显的同心环状皱缩,最后果实软腐脱落。早春桃树开花及幼果期低温多雨,有利发病;果实成熟期则温暖、多云多雾、高湿环境发病重。防治方法:

桃流胶病

是枝干重要病害,造成树体衰弱,减产或死树,有非侵染性和真菌侵染性两种。春夏季在当年新梢上以皮孔为中心,发生大小不等的某些突起的病斑,以后流出无色半透明的软树胶;在其他枝干的伤口处或1-2年生的芽痕附近,也会流出半透明的树胶,以后树胶变成茶褐色的结晶体,吸水后膨胀,呈胨状胶体,严重时树皮开裂,枝干枯死,树体衰弱。防治方法:

根癌病

瘤发生于桃的根、根颈和茎上,受害部分先形成灰白色的瘤状物,质嫩,瘤不断长大,变成褐色,木质化,质地干枯坚硬,表面不规则,粗糙有裂纹。防治方法:

桃蚜

一般一年发生20多代,以卵在桃树上越冬,也可以无翅胎生雌蚜在风障波菜或随十字花科蔬菜在菜窖内越冬。以卵在桃树上越冬的,翌年早春桃芽萌发至开花期,卵开始孵化,群集在嫩芽上吸食汁液。3月下至4月间,以孤雌胎生方式繁殖为害。成虫和幼虫群集叶背,被害叶片从叶缘向叶背纵卷,组织变肥厚,褪绿,并排泄黏液污染枝叶,抑制新梢生长,引起落叶。防治方法:

山楂红蜘蛛

一年发生5-9代,以雌成虫在树粗皮缝隙和树干附近的土内、枯叶、杂草中越冬。4月上旬桃花盛开末期出蛰,危害新生的幼嫩组织。在盛花期过后产卵,落花后卵孵化完毕。山楂红蜘蛛出蛰和第一代发生比较整齐(第一代孵化盛期为5月上旬),是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期。落花后一个月为第二代卵的孵化盛期,到6月份以后,气温高,繁殖快,世代重叠,危害严重,常引起大量落叶。直至9月陆续发生越冬雌虫,潜伏越冬。防治方法:每年防治抓住三个关键时期,即发芽前、落花后和麦收前后,以发芽前和落花后为主。

桃潜叶蛾

在管理粗放的果园,已危害成灾,造成早落叶,影响树势和产量。一年发生7代,以蛹在被害叶片上结白色丝茧越冬,翌年4月羽化为成虫,多在叶背产卵。5-9月是危害期,幼虫潜入只内食取叶肉,在上、下表皮之间吃成弯曲隧道,造成落叶。防治方法:

桃小绿叶蝉

又名一点叶蝉、桃浮尘子。一年发生4-6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或桃园附近的常绿树中越冬,翌年3-4月间桃萌芽时,迁飞到桃树嫩叶上刺吸危害,被害叶上最初出现黄白色小点,严重时斑点相连,使整片叶变为苍白色,提早落叶。6月初为第一代,直到9月第四代,10月份寻绿色草丛、越冬作物、常绿树丝中越冬。防治方法:

桃蛀螟

桃蛀螟以幼虫蛀食危害桃果,黄河流域每年发生3-4代。越冬幼虫在4月开始化蛹,5月上中旬羽化,5月下旬为第一代成虫盛发期,7月上、8月上中、9月上中,依次为第二、第三、第四代成虫盛发期,第一、二代主要危害桃果,以后各代转移到石榴、向日葵等作物上危害,最后一代幼虫于9、10月间,在果树翘皮下、堆果场及农作物的残株中越冬。成虫对黑光灯有强烈趋性,对花蜜及糖醋液也有趋性。防治方法:

茶翅蝽

成虫和若虫吸食嫩果、嫩叶、嫩梢的汁液,果实被害后,呈凸凹不平的畸形果,受害处果肉变空,木栓化。桃果被害后,被刺处流胶,果肉下陷,成僵斑硬化,幼果被害常脱落,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村舍屋檐下将缝及石缝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出蛰活动,飞到桃园为害。6月份产卵于叶背面,卵期10天左右,7月下旬开始孵化,群集于卵块附近危害,而后渐分散,7、8月向成虫开始羽化,为害至9月份,寻适当场所越冬。防治方法:

蚧壳虫

桑白蚧以若虫和成虫固着刺吸寄主汁液,虫量特别大,有的完全覆盖住树皮,相互重叠成层,形成凸凹不平的灰白色蜡物质,排满泄粘液污染树体呈油渍状,被害枝条发育不良,重者整枝或整株枯死,以2-3年生枝条受害最重。华北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以受精雌虫在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产卵,卵产于介壳下,产卵后干缩死亡。若虫5月初开始孵化,比较整齐,若虫从母全介壳下爬出后在枝干上到处乱爬。几天后固定不动,并开始分泌蜡丝,脱皮后形成介壳,把口器刺入树皮下吸食汁液。雌虫二次脱皮后变为成虫,在介壳下不动吸食,雄虫二次脱皮后变为蛹,在枝干上密集成片。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6月下旬开始产卵。第二代若虫期在8月份,若虫期30-40天,第二代雌成虫发生在9月份,交配受精后,在枝条上越冬。防治方法:

桃球坚蚧壳虫

是桃、杏树上普遍发生的一种害虫。雌虫介壳中球形,红褐色或黑褐色。在枝条上吸取寄主汁液。密度大时,可见枝条上介壳累累。使树体衰弱,产量受到严重影响。为害严重时造成枝干死亡。每年发生一代,以二龄若虫在枝条上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由介壳中爬出活动,另寻固着部位,群集为害,3月底雌虫体背渐肥大,形成介壳。雄虫4月上旬分泌蜡丝,形成介壳,在其中化蛹,4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交配后死去。5月上中旬雌虫产卵于雌成虫壳体下面。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若虫卵化盛期,初卵化的若虫从母体介壳中爬出,分散到小枝条上为害,以二年生枝条上较多。果树落叶前,虫体分泌白色虫质绒毛变为白色蜡层,包在虫体周围。这时若虫生长很慢,越冬前脱一次皮,10月中旬以后以二龄若虫越冬。防治方法:

红颈天牛

该虫2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树干蛀道越冬,翌年3-4月间恢复活动,在皮层下和木质部钻不规则隧道,并向蛀孔外排出大量红褐色粪便碎屑,堆满孔外和树干基部地面。5、6月间为害最烈,严重时树干全部被蛀空而死。幼虫老熟后,向外开一排粪孔,用分泌物粘结粪便、木屑,在隧道内做茧化蛹。6、7月间,成虫羽化后咬孔钻出,交配产卵于树基部和主枝枝杈粗皮缝隙内。幼虫孵化后,先在皮下蛀食,经过滞育过冬。翌年春继续蛀食皮层,至7、8月间,向上往木质部蛀食成弯曲隧道,再经过冬天,到第三年5、6月间老熟化蛹,羽化为成虫。防治方法:

地理分布

主要经济栽培地区在中国华北、华东各省,较为集中的地区有北京海淀区、平谷区,天津蓟州区,山东蒙阴、肥城、益都、青岛,河南商水、开封,河北抚宁、遵化、深县、临漳,陕西宝鸡、西安,甘肃天水,四川成都,辽宁大连,浙江奉化,上海南汇,江苏无锡、徐州。

原产中国,各省区广泛栽培。世界各地均有栽植。

品种分类

重要变种

桃较重要的变种有:油桃蟠桃寿星桃碧桃。其中油桃和蟠桃都作果树栽培,寿星桃碧桃主要供观赏,寿星桃还可作桃的矮化砧。树高4-5米。一年生枝条红褐色。叶多呈披针形,叶缘有锯齿,叶柄基部常生蜜腺。花型有蔷薇型和铃型两种。核果除蟠桃外,多为圆形或长圆形,果面除油桃外,均布有茸毛。果肉白、黄色或夹红晕,少数呈红色;肉质柔软、脆硬或密韧;核表面具不同沟点纹路,均为种和品种群的重要分类依据。

食用类群

五品种群

观赏树种

繁殖方式

以嫁接为主,也可用播种、扦插和压条法繁殖。

扦插

春季用硬枝扦插,梅雨季节用软枝扦插。扦插枝条必须生长健壮,充实。硬枝扦插时间以春季为主,插条按20cm左右斜剪,为防止病害侵染和促进生根,插条下端最好用杀菌剂50%多菌灵600-1200倍液,用吲哚丁酸750-4500mg/L快速蘸进行扦插,株行距4cm×30cm,扦插深度为插条长度的2/3为宜。

嫁接

繁殖砧木多用山桃或桃的实生苗(本砧),枝接、芽接的成活率均较高。

枝接:在3月份芽已开始萌动时进行。常用切接,砧木用一二年生实生苗为好。

芽接:在7-8月进行,多用“丁”形接。砧木以一年生充实的实生苗为好。

播种

桃的花期为3-4月,果熟期6-8月。采收成熟的果实,堆积捣烂,除去果肉,晾干收集纯净苗木种子即可秋播。播种前,浸种5-7天。秋播者翌年发芽早,出苗率髙,生长迅速且强健。翌春播种,苗木种子需湿沙贮藏120天以上。采用条播,条幅10厘米,深1-2厘米,播后覆土6厘米。每667平方米播种童25-30千克。幼苗3厘米高时间苗、定苗,株距20-25厘米。

食物营养成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