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4 20:24
《河南日报》创刊于1949年6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员会的机关报。
作为河南第一大报,河南日报以其指导性、服务性、可读性而成为党政干部、企事业领导决策指导工作的必读报纸,也是社会各界民众,成功人士了解新闻动态,交流经济信息,消遣业余生活的重要传播媒介,享有其他传播媒体难以取代的声誉和影响。因此对国内外客户来说,河南日报是开辟河南市场的最佳媒体,是打开产品销路的捷径。规模现为对开八版,日发行量36.5万份,在全国省级党报中居第六位。《河南日报》努力提高报纸质量,增强指导性、服务性和可读性,创办了《河南各地》《纵横谈》《市地报台之声》《新世说》《环球采风》《港湾话题》《体育》等有影响的专栏,在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河南各地》被载入《中国新闻年鉴》,《新世说》《港湾话题》等栏目被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栏目。
1949年6月1日,《河南日报》在当时的省会开封市创刊。1949年10月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几位河南代表提出请毛主席为《河南日报》题写报头。毛主席风趣地说:“各家报纸都让我写报头,那全国报纸的报头岂不成了清一色啦。是不写为好。”经过代表们的再三请求,毛主席终于答应了下来。
在盼望中,毛主席题写的《河南日报》报头,于10月下旬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寄到了河南省委。在一张约八开大小的宣纸上,毛主席笔走龙蛇,书写了四组“河南日报”共16个遒劲大字,并在自上而下的第一组和第四组“河南日报”的右下角各画了一个小圆圈。很显然,这是毛主席认为满意而圈定的题字。
这两组题字的结构特征是:第一组的“南”、“日”二字明显地小于“河”、“报”二字,写得潇洒俊逸;第四组四个字大小比较匀称,结构严谨,气势恢弘。经河南日报编委会研究决定并报省委批准,选了毛主席圈定的第一组“河南日报”,于1949年11月1日启用。1952年7月1日,在纪念建党31周年时,编委会决定并报省委批准,改用毛主席圈定的第四组“河南日报”报头。下为第四组报头下为第一组报头毛泽东同志为《河南日报》书写的报头。
左:1949年6月1日出版《河南日报》创刊号。
右:1949年11月1日,《河南日报》第一次使用毛泽东题写的报头
现为对开八版,日发行量36.5万份,在全国省级党报中居第六位。
《河南日报》努力提高报纸质量,增强指导性、服务性和可读性,创办了《河南各地》《纵横谈》《市地报台之声》《新世说》《环球采风》《港湾话题》《体育》等有影响的专栏,在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河南各地》被载入《中国新闻年鉴》,《新世说》《郑漂论坛》《港湾话题》等栏目被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栏目。
2019年3月21日,《河南日报》获得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与中国平安联合发起的“村暖花开·乡村扶贫扶志典型人物”评选活动“全国党媒优秀扶贫报道”奖项。
2021年5月,河南日报三农新闻部获得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22年4月,河南日报防汛抗疫青年突击队荣获第26届“河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023年11月,河南日报刊播的“支书带支书 树树连成林”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河南日报》创刊于1949年6月1日,经过50年的发展,1999年12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经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现拥有《河南日报》《河南商报》《大河报》《河南农村报》《河南画报》《漫画月刊》《新闻爱好者》和大河网等十报两刊三网络媒体,形成了一个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力和较广覆盖面的传媒体系。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关于“大河”品牌发展战略的思考》一文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作为一个区域性文化产业集团,根据时代发展和自身基础,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第一步,在现有基础上,尽快做大做强报业集团;第二步,依托报业集团,优化产业结构,培植新的增长点,打造综合性传媒集团;第三步,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各类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真正成为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大型文化集团。实现这个战略规划的核心是尽快培育自己的品牌。近年来,结合报业集团实际,我们逐步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大河”品牌开发运营战略,使其从传媒品牌走向文化品牌,从地方品牌走向全国品牌。
■“大河”品牌的发现和成长基础
应该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发展“大河”品牌战略的提出,源于旗下“中原报业第一品牌”《大河报》的成功。《大河报》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综合性都市类日报,十几年来,《大河报》以“采缤纷天下事,入寻常百姓家”的定位,坚持趣味性、可读性、生活性,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努力增强报道的覆盖面、影响力和吸引力。日发行量突破100万份,年广告收入超过5亿元;先后5次入选世界日报发行百强,3次入选中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综合竞争力20强;4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达8.78亿元;3次入选中国最具成长性媒体。
■依托优势不断提升品牌的内涵和外延
随着报纸影响力的扩大,我们的品牌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按照经营媒体的理念,结合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通过优化配置资源,加强基础管理,注入文化内涵,从创造品牌进入到提升品牌的阶段。从报纸品牌到传媒品牌,从传媒品牌到文化品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打造“大河”这个品牌中逐渐从自发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大河报”这个品牌仅仅是张报纸,但其市场价值绝不仅仅是报纸,而是传媒,是传媒提供的资讯,是资讯拓展的市场。因此,我们要打造文化品牌,就不能仅仅限于一张报纸,而应该是通过资讯服务拓展“大河”文化品牌。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一个品牌如果缺少了文化内涵,绝不会有生命力。对于集团打造的文化品牌来说,文化内涵不仅是“第一生命力”,更是市场竞争的优势和基础。在这个方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粤传媒”上市、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的发行体系建设、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报纸搭“神舟五号”遨游太空等,都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值得赞赏。
■塑造和提升传媒文化集团品牌的基本原则
从我国的国情和地方报业集团的实际看,基本不存在做“标准”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我国的报业集团产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做品牌,做国内、国际性的文化品牌。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尽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品牌。
作为地方性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向文化集团的跨越过程中,必须而且始终牢牢把握住三条原则:一是集团的属性不能变,二是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不能变,三是维护、提升、发展品牌内涵的路子不能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积极探索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河南的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本文将通过所选样本,来分析该报是如何做好关于新农村建设报道的。选取2006年1-10月份《河南日报》每周星期四的报纸作为分析样本,除去节假日,共有40期。通过以上样本可以看出,《河南日报》对新农村建设报道的特色。
高扬人文关怀理念,推进和谐乡村建设
和以往的“三农”报道相比,《河南日报》新农村建设报道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比如《恳谈会里解民忧》(5月11日)一文,介绍了浚县东善堂村村情民意恳谈会实录。在村委会大院两层小楼上,村委会会议室里坐满了村民,他们向村委会基层领导提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比如村里的变压器被盗了影响群众浇地、村后头的路雨天泥泞搁在那儿没人管、浇地时路太窄拖拉机过不去、村干部实行包队管理要积极负责等等。而村干部则像答记者问一样对他们的问题一一作答,并且最后落实解决。通过村干部和村民面对面心换心的交流这种恳谈方式,不但解决了问题,尊重了他们的基本权利,还使农民主人翁地位提高。
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报道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比如5月11日《郑州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结束306万农民进入“看病报销”名单》报道合作医疗,是为了改善农民的医疗条件;2月23日《淅川农民:外出务工先修炼“内功”》报道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素质,造就新型农民。8月10日《内乡村村成立荣辱观协会》报道村民以“八荣八耻”作为行为准则,反映他们内心对精神层次真善美的追求等等。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使作为人民喉舌的党报导向正确、主题鲜明。因为新农村建设主题是农民,就要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依靠农民,发动农民,调动农民建设的积极性,最终的落脚点是使农民得到实惠,并促进农村的健康发展。为此2013年6月河南日报大力支持建设郑漂论坛,关注郑漂,影响郑州,努力改善郑州民生品质建设。
从样本内容可以看出,《河南日报》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报道已经从生产视角转变到生活视角,不单纯报道农业生产,更注意关注农民生存状态和生活价值。
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全程式建设性监督
《河南日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意识,不但表现于传达政策方针、反映农民呼声和愿望等信息的传播上,更主要表现于加强舆论监督上。舆论监督作为传媒的基本功能之一,可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或者一些预料不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及时的、建设性的批评报道,以化解矛盾,疏通渠道,创造和谐安定的舆论和社会环境。例如《河南日报》的“短信民声”栏目版面虽然不大,但在农民心中反响十分强烈,是农民反映农村各种问题的窗口。它通过对农民群众的一条条短信的刊登,揭示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诸如基层组织办事效率低、乱摊派各种费用、农村教育设施差、农民补助不到位等问题。通过舆论监督这种“揭丑”的形式,鞭策新农村建设中的不良现象,督促有关方面解决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正是我国处在战略机遇期和矛盾突显期的社会转型时代,预防农村“群体性事件”非常关键,因此作为党报的《河南日报》,积极监督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防止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变异”,通过有效的监督引导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局面,创造了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氛围。
创新报道形式,贴近农民生活
新农村建设针对广大农村地区,主体是农民。《河南日报》的报道在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改进作风和文风,深入农村现实,倾听农民心声,反映农民需求,写出许多贴近农民生活习惯、可读性强的好报道。例如“百姓身边的人和事”栏目用通讯讲述发生在农村的新闻故事,描写农村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此过程中农民精神和内心变化。一般篇幅不长,每篇三四百字。《一个瓜农的“百万富翁”梦》(4月6日)讲述了一个承包土地种植大棚西瓜的农民杨运岭的故事,通过瓜农的直接讲述,反映了农民在致富路上的自信与豪迈。
《拍案惊奇》栏目,主要讲述发生在农村农民身上的纠纷案件,通过案件报道在农村进行普法宣传,其说书体报道方式在河南乃至全国方式新颖: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说书形式“列位……话说……”开头,以一首与内容有关的打油诗结尾。比如7月27日《乱丢瓜皮不讲公德害自己》讲述了一对恋人随手将瓜皮扔在公路上,而后又被自己的摩托车碾过,双双滑翻在地的故事。其导语开头“看官,有一对恋人……”,正文为“话说2006年7月12日……”,结尾为“面对此状,二人苦笑不得。正可谓:几块小小西瓜皮,透出公德大问题。做人不可太自私,否则只能害自己。”这种将新闻信息融入传统通俗的说书形式中,既传递了信息又迎合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接受心理,无疑给新农村建设报道开辟了新的思路。
综合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河南日报》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报道,认真贯彻了党中央的指导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以人为本,大胆创新,即内容上树立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在报道形式上积极创新,探索出多元化报道方式。
河南日报从2000年初开始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的业务考核机制,在进行了大量测算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河南日报采编工作考核与奖惩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主体的采编业务考核评价体系和一套较为完善的运作模式。5年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报纸工作的需要,进行了几次修订,使之逐渐走向了成熟。
一、考评机制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把握
河南日报的《办法》共分十八章,在第一章总则里,明确提出了制定考核办法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报业竞争新形势下办好报纸的需要,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出好报,出人才,出成果,在报社所有部门实行岗位责任考核机制和竞争风险机制”。采编业务考核评价体系采用的是“行为定位评分法”和“目标管理法”相结合的工作绩效考评办法。“行为定位评分法”侧重于各个采编岗位的具体而可衡量的工作行为,它将职务行为量化为可以量化分析和比较的指标,如稿件的数量和质量;“目标管理法”侧重于围绕完成采编出版的整体目标,每个部室、每个采编人员都确定有采编工作定额,即采编工作目标,这些目标是具体的、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其完成情况作为评价采编人员工作进而给予奖励的依据;考评过程中不断地将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反馈给个人及部门,以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总的来说,遵循了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严谨周密,不留空白。制定考核办法,必须包括采、编、组、校、检等报纸出版的各个环节、每个岗位,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岗位采编人员的不同情况,因岗制宜,分类考核,不留空白。
二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是科学合理的,只有打破平均分配的“大锅饭”,才能充分调动采编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在考核办法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既看每个人工作的数量,也看每个人工作的质量,只有干得多并干得好,才能多得;考核和奖惩考虑到岗位的不同带来的差异,采取一定的优惠措施,向艰苦岗位、一线岗位适当倾斜。
三是以质带量,质量并重。报纸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鼓励编采人员多出稿、出好稿。考核办法对编采人员规定了相应的分数,对稿件质量分成ABCD若干等级,鼓励他们通过多挣分、特别是写好稿挣质量分来提高自己的收入。
四是以人为本,体现关怀。《办法》既考虑人人肩上有压力,也考虑各类采编人员的承受力;既考虑对年轻编辑、记者的公平,也考虑年龄偏大,甚至快要退下来的老同志的实际情况;既考虑干好日常工作,也考虑让大家有适当的调整,有张有弛,有劳有逸。
二、考核与奖惩办法的主要架构
河南日报采编人员的考核、奖惩与业务分工紧密相连。从大的结构上看,业务分工主要包括:记者、编辑和出版(夜班)、专版、周刊两大类,前一类属于容易量化考核的部门,后一类属于不易完全量化考核的部门。
尽管工作特性不尽相同,但考核基准应当是一致的。相同的专业技术职称或职务,即使在不同的部门或岗位上工作,考核的指标(即工作定额)是一样的。考虑到采编队伍以中级职称人数最多,所以我们就以中级为基准点、以300字为一个标准篇进行了精心的测算。
测算是从《河南日报》每月新闻版面容量(当时每天出8个版)开始,去掉新华社电稿、通讯员稿比例,余下为本报记者、编辑的比例,设计值约为60%。用这个总量(2000年测算值为每月814篇,实际运作中每月平均发稿量为811篇,精确值±3篇)除以记者总人数,得出人均每月应当完成的工作量。随后在近两年的扩版过程中,又进一步进行了测算和修正。
以科学缜密的计算为基础,确立了考核与奖惩体系。主要内容包括记者的工作定额及考核、编辑的工作定额及考核、稿件标题照片版面等级评定标准及篇数计算办法、部门主任及副主任考核办法、编校质量奖惩等。
1.记者的考核。对记者的考核是从0开始计分,每采写见报一篇稿件计一篇分数,计分时以其质量高低给予不同分数,当积分达到自己相应职称档次的标准分时,才视为完成任务。记者得分上不封顶。
2.对夜班、周刊、专版采编人员的考核。在保证完成正常的编辑出版任务后,本人即可获取相应职称档次的分数;同时,考核时把不同职称档次标准再提高100分,这100分是每人至少要有一篇好稿或两个好版面的最低分数线,达到提高后的标准才视为完成任务,目的在于激励大家在提高稿件质量、版面质量上下工夫,多得好稿好版积分。这些部门的采编人员得分也是上不封顶,但有保底。
3.对稿件、标题、照片、版面等级分为ABCDE共计5等10档。其中A 为最高档,D等稿为基础分,(即每见报一篇300字以上的稿件的基本分),C等分值相当于2个D等稿,D 分值相当于1.6个D等稿,依此类推;E等为有问题的稿件(版面),要视情况严重程度给予惩罚。
4.对部主任、副主任工作定额及考核。部门领导首先要组织做好本部门的各项正常工作,要带头采写、编组稿件。采访部门的主任要在完成组织策划报道、审签稿件、参加编前会等任务的同时,独自采写见报2篇稿件;副主任每月至少要见报4篇稿件;新闻编辑室主任除审阅签发大量新闻稿件外,每月要编发见报5篇稿件,副主任要编发见报10篇稿件。主任和副主任完成工作定额后的超额部分,只计质量分,不计数量分。之所以这样做,是让主任、副主任采写或编发一些质量较高的稿件,但又不与记者、编辑争写争编;既可有效避免当“官”不写稿,又给部门主任以写好稿、编好稿进而获奖的机会,为职称晋升创造条件。
5.编校质量的奖罚规定。主要采取环环相扣,后一环扣罚前一环的办法。编辑每纠正一处记者原稿差错,罚记者5元奖给编辑;校对每纠正一处编辑未改出的差错,罚编辑10元奖给校对;检查发现并纠正一处付印样差错,罚校对20元奖给检查;广告中出现一处见报差错罚广告部35元。同时,对政治性、政策性、事实性、技术性、文字性差错分类对待,给予20分至1000分的处罚。
此外,《办法》还规定了记者站站长、内参编辑以及评论、体育、娱乐、视点、省会新闻等5个工作室编辑、记者的考核办法,明确了质量评定的机构和程序,制定了详细的稿酬条例等等。
三、考核与奖惩办法的主要特点
从以上介绍中不难看出,这个《办法》体系比较完备,规定详细,奖罚分明,刚柔相济。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导向明确,激励性强,起到了巨大的杠杆调节作用。由于《办法》中充分考虑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异,因而较好地避免了由于分工不同而造成考核和分配不公的矛盾,同时也能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以奖为主,奖罚分明,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业务氛围。《办法》基本上是以奖为主的,在质量考核上,共有7档是奖励,只有E等稿是处罚,对造成问题的责任人实行连带处罚。在鼓励编辑、记者出好稿、出精品上采取了一些相关措施,比如评选“总编辑月度精品奖”、“年度精品奖”,给获奖作品重奖。对编委会组织的重大采访活动及视报道产生的社会效果,设单项奖,如“会议报道创新奖”等。在处罚的问题上保持了相当的力度。对有问题、出差错的E等稿扣罚200—1000分,并评选“月度不宜刊登稿”,凡被评上不宜刊登稿者,作者、编者及采、编、出版等相关部门的主任都取消相应工作量;对连续3个月或累计6个月完不成考核任务者,实行留岗察看,其间工作量折半计算,察看期内仍不能完成任务者交集团人力资源部另作安排。
三是考评公正,结果公开,反馈及时,不断激励采编人员创造新业绩、取得新成就。考评委在综合值班编委、出版部值班主任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当天见报的所有稿件、版面(除广告版)定级打分,当日公布,考评结果及时反馈,编辑、记者的劳动成效迅速体现,得好稿、好版的记者、编辑有了成就感,会继续努力,再创佳绩;未得好稿、好版的记者、编辑则会“知耻而后勇”,奋力拼搏,争取好的业绩。同时,每个编辑、记者都可根据每日公布的考评结果算出自己当时的积分,离自己的工作定额还差多少分,或是已超出多少分,及时了解自己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以便随时调整个人的职务行为。
四是以分核算,富有弹性,便于不断进行调整。《办法》规定河南日报采编费用是与当月广告收入挂钩,按比例提取。采编人员工作得分需要乘以一定的分值,才能转化为实际收入。这种弹性核算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可以促使大家都来关心报纸的广告,因为只有广告收入多,分值才能不断提升。当然,广告多的前提是报纸办得更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二是可以给编委会以更大的调控手段和空间,用调整分值的办法“削峰填谷”,广告旺季适当节余,用来补贴广告淡季,不至于引起分配上的大起大落。
四、考评机制对提高报纸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河南日报采编工作考核与奖惩办法》从2000年开始实行以来,对提高报纸质量的作用日益显著。
一是记者、编辑采编的好稿件、好版面越来越多。《办法》实行后,有效地调动了编辑、记者深入一线抓“活鱼”、抢“鲜桃”、写重头、出精品的积极性,在努力完成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使报纸更具活力。有的高产记者曾创下月发见报稿件102篇、平均月见报68篇的记录。更多的编辑、记者是既靠数量分,又靠质量分,主要是靠质量分的积累来完成工作定额,整个报社出现了比学赶超的局面,好稿不断涌现。2003年,《河南日报》得到中宣部新闻局的表扬7次;2004年,《河南日报》刊登的稿件多次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和赞赏,受到中宣部新闻局的表扬达11次之多。其中像《省公检法司举报电话已公布十多天,群众投诉方便吗。四家竟有三家不通》这样的舆论监督稿件,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批示,赞扬党报的正确监督,要求几家单位迅速整改。
二是把工作绩效与各项待遇真正挂起钩来,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办法》的实行打破了原来分配上的“大锅饭”,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充分调动了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把每个采编人员的工作绩效与评先进、提拔、评职称等各项待遇挂钩,让大家明白,干好工作才是第一位的。
三是报纸的差错明显减少,体现了一份综合性大报应有的采编业务水准。河南日报历来重视编校质量,在《办法》中详细划分了各类差错的认定,制定了严格的差错追究制度,实行环环相扣的处罚措施,即记者从写稿的源头开始尽量消灭差错,编辑、校对、检查每个环节都千方百计降低差错率。此外,河南日报经常开展“编校质量月竞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报纸编校质量的提高。
第01版:头版
第02-08版:要闻
第09-11版:专版
第12版:中原风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河南日报报业大厦3层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