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

更新时间:2024-08-23 16:55

《神曲》(意大利语:Divina Commedia,英语:Divine Comedy),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创作的长诗,写于1307年至1321年。

内容概要

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

在一开始,主人公但丁由于不小心迷路,闯入了一片黑暗森林,有三只野兽威胁他的生命。就在他大声呼救的时候,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及时把但丁救了出来,带领他走上另一条路,从而进入了地狱和炼狱的世界。按照但丁的描述,地狱共分九层,而其中心就在耶路撒冷。这九层地狱层层都不相同,按照一个人生前的罪恶大小,不同的罪人被安排在不同层级的地狱中。越向下走,罪恶越深重。

在地狱里面,但丁见到了无数罪大恶极的人,他们在地狱的不同层级中接受各种各样的惩罚。

走出地狱之后,但丁来到了炼狱,炼狱中关押的是那些尽管生前有罪,但却在死前深深悔悟的灵魂。炼狱也分九层。不过与地狱不同,炼狱中的惩罚相对轻一些,他们经过了重重净化之后,依然有机会进入天堂。到了炼狱的最后一层,维吉尔告别了但丁。而此时,但丁最钦慕的贝雅特丽齐出现了。但丁把自己最心爱的女人放在了天堂里,成了他最后的向导。

天堂也同样分为九层。在这里贝雅特丽齐带着他一层一层上升,让他看到了那些高尚的灵魂在天堂中多么快乐和幸福。而越过了九层天堂之后,但丁得以有机会看到上帝的尊容,而《神曲》一书也就在这最甜蜜的幸福中走向了尾声。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个人背景

但丁18岁开始写诗,与“温柔的新体”诗派领袖圭多·卡瓦尔坎蒂结下深厚友谊。他的第一部作品是献给他所钟爱的少女贝雅特丽齐的抒情诗集,名为《新生》。贝氏是但丁终生崇拜的对象,诗人把她当作完美的品德、高尚的精神和理想的化身,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不断地激起诗人的灵感,成为他多部文学名著的创作素材。但丁早年即热衷于政治活动,30岁起成为人民首领特别会议和百人会议(即市议会)的成员,5年后被选为行政长官。任职期间,他从维护佛罗伦萨的独立、自由,进而从建立统一的意大利民族国家的立场出发,反对教皇的分裂阴谋和对国家事务的干涉,并为佛罗伦萨内部猖獗一时的派系斗争进行斡旋,因此激怒了教皇和政敌,受到“逐出教门”的处分,不久又遭陷害,被判永久流放。放逐期间,但丁游历意大利各地,继续从事反对教皇、统一国家和争取返回故乡的斗争,同时着手创作《神曲》。

文学背景

综观该剧的结构,受到古希腊“三联剧”的影响,同时把宗教观念中的“三位一体”与其相融合,使“三”有了神秘的意义。“三联剧”又称三部曲,是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具有相同人物和设定的三部剧作。古希腊的三联剧有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曲,包括《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已经失传的《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还有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三联剧《俄瑞斯忒亚》三部曲,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它们合则为一,分则为三。但丁正是从古代文化中选取了“三联剧”这种结构形式作为《神曲》的整体构制。

写作时间

对于这部作品的写作年代,专家学者们意见不一,看法各异。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薄伽丘认为,《神曲》是从1300年开始写的,也就是在但丁被放逐以前。但薄伽丘又认为,但丁被放逐之后,在整理那些未完成的旧稿时,可能又将之加以全部改写。薄伽丘的这一观点是从但丁的作品《新生》中得到暗示的。在《新生》的末尾,但丁加上了一段说明,即但丁梦见贝雅特丽齐在天堂。这梦按照《新生》成书的年代来说,应该是1292年的事情。如果读者把《新生》里那首短诗看作是但丁哀悼他的“淑女”时的激情的抒写,那么,假定但丁在这之后,决定要通过写大量的诗篇将他的“淑女”捧上天堂,这样猜想也不算没有理由。而对于但丁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改写《神曲》的,人们对此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直到131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死后,但丁才动手改写。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改写年代应为1305—1306年。对《神曲》各部分的脱稿时间人们也有不同意见。普遍的意见认为,《地狱》篇完成于1308年,《炼狱》篇可能完成于1313年,而《天堂》篇则是但丁去世前刚刚完成的“初稿”而已。另一种说法是但丁去世的时候,《天堂》篇最后数章并未脱稿,现在人们所见的最后13章实际上是但丁的儿子约各伯续写的,只是冒称是但丁的手笔而已。

命名

《神曲》原名为《喜剧》,但丁对这个命名做过解释:“就内容而论,它开始是恐怖而丑恶的,而在结局时是幸运的,动人的,可喜的,因为它以《地狱篇》开始而以《天堂篇》告终。至于谈吐的方式,它的语调是粗朴而卑微的,因为这种语调甚至是女流之辈谈话时也使用的俗语。”薄伽丘在《但丁传》中将其尊称为“神圣的喜剧”,1555年的威尼斯版本以《神圣的喜剧》作为书名,中译本通常译为《神曲》。

人物介绍

但丁

叙述者和主人公,时年35岁,于1300年迷失于一个黑暗的森林中。他竭力寻找着走出迷津的道路,黎明时分来到了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他正想往山峰上攀登时,分别象征淫欲、强暴、贪婪的豹、狮、狼迎面扑来。危险之中,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受贝雅特丽齐之托前来救援但丁,从另一条路走向光明。维吉尔引领但丁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净界),最后由贝亚特丽齐引导他游历天堂。

维吉尔

在整个地狱和炼狱的大部分地方,为他指路的是罗马诗人维吉尔。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卷六就描述过“进入地狱”的情节,但丁在这里做了巧妙的化用。维吉尔是古罗马诗人。他写作了十章妆歌及农事诗。最重要的著作是十二卷史诗《埃里阿斯纪》。他在生前就已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罗马诗人,在他死后,他的声名始终不衰。罗马基督教会认为他是未来世界的预言家和圣人,他在中古时代一直享有特殊的尊荣地位。但丁在《神曲》中以维吉尔为他的老师和带路人。

贝雅特丽齐

《神曲》中的贝雅特丽齐是诗人通往圣堂的引路者,代表着神的大爱,但丁赋予了她全方位的完美和无穷尽的力量。在《神曲》中,但丁在贝雅特丽齐的指引下,完成了自己的天堂之旅。在但丁误入迷途时,她会用“帝王般的高傲姿态”和“激烈的言谈”指责诗人,引导诗人忏悔以步入正途;当但丁面对自己犹豫不决不敢向自己提问的时候,她会明确地告诉他:我要你在这一刻从恐惧和羞怯中自我解脱,不要像梦中人那样说话。当但丁的心在天堂新颖的音响和辉煌的光亮中变得炽热难当时,贝雅特丽齐会主动启开樱唇“平复他心中的骚动”。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神曲》是具有先进性的,主题研究广泛,将早期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宗教思想相融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新与旧的结合体,根据人性与宗教的感悟,为旧事物发声,对新兴资产阶级提出质疑,但处于宗教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下,难以摆脱旧思想。即便欧洲思想先进的社会青年,仍会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难以正确控制辩论方向,但丁不断对坚定信仰提起重视。希腊罗马文化意识的并存,不断歌颂文化艺术,深化本性内涵,倡导人性。宗教观念的矛盾,使但丁对天堂充满向往,同时与宗教神权相斥,无法做到两者的释然,在文化观念中存有相似矛盾点,即对纯粹之恋有所向往,又对世俗之爱难以割舍,在高唱禁欲的同时,不可忽视爱情本性的难得。陈述美的本源为光,是审美的重要典范,是一种抽象观念及感性形象。以光克服黑暗或是光的本质,并不会削弱光的能量及本质,将美赋予他人不会造成自身衰减,是一种物理属性也是神性的意味。在先民的日神崇拜中,对太阳的渴求象征着农民对作物繁盛、灾害速降及人格长生的美好愿望,光当作神造物,成为自然资源的最高象征。《神曲》凸显近代文学创作特点,实行对宗教文化的抨击,加强世人对但丁思想的认同,为宗教信仰等待无望的人们指明方向,突破宗教束缚,扭转违背人性的禁欲思想。

理性与信仰是欧洲中世纪两大题材,两者充分体现文学性与艺术性,极大地丰富文学内涵。伴随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不断发掘人性光辉与价值,对人的意志加以肯定,确立新的信仰基础,掌握理性,运用理性思考,寻找自我救赎和解脱的路径。但丁以自身为代表,象征新时代有追求的知识分子,刻画人物的复杂性,极大缓解中世纪人物塑造的局限性,将自己塑造为情感丰富的人物元素,对消极与积极心理进行鲜明对比,多种心理描写刻画细致,不断回避自身思想的矛盾,尽可能维系作品的公正,是真实人性的代表。但丁不断表达对知识理性的崇敬,即使受基督教神学影响,不断宣扬神在社会的地位,同时盛赞古代先哲,对崇高智慧表达敬仰,探索寻求真理的道路,分辨政治斗争与人性罪恶,克服各种人性负面因素,走向完美主义道路,提升知识水平,强化自强不息精神,杜绝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但丁支持人类体验生活,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追求知识与德行,做有美德的能人,强调知识改变命运,与之背弃将会陷入罪恶的泥潭。地狱的懦夫,是他们在世间无所作为的体现,是灵魂与肉体的抽离,偏离向往天堂的人生道路,需要不断刺激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激发生命的价值,塑造追求知识与理性的理智人类,希望世人以尤利西斯为榜样,不断追求荣誉,强调完善人类道德。

艺术特色

结构

《神曲》由《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三大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均为33篇,加上序曲,全书共100篇。《神曲》在形式上采用三韵句,也称三行连环体,每三行诗构成一个诗节,每节诗的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后一节诗的第一、三行押韵,形成ABA,BCB,CDC……这样的连环体,这是但丁以民间诗歌格律为基础创作的。“三”在《神曲》中以多种形式出现,象征着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场景描写

歌德曾经指出,但丁“和乔陀(与但丁同时的意大利画家)一样,主要是具有造形艺术感的天才,因此能运用想象力的目光把事物看得那样清晰,从而能用鲜明的轮廊把它勾画出来,即使是最隐嗨、最离奇的事物,他描绘起来,都仿佛是眼前现实中的事物一样”。这一论断是中肯的。由于诗人具有这种造形艺术感,《神曲》中对于诗中人物活动的场所——地狱、净界和天堂的描写,不象中古一般文学作品那样模糊混乱,而是构思明确,想象丰富。诗人幻想地狱在北半球,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深,越往下面积就越小,形状象圆形剧场;净界是一座雄伟的高山,笃立在南半球的海洋中,山顶上是亚当夏娃未犯罪时居住的地上乐园(即伊甸乐园);天堂由托洛米天文体系里的九重天和超越时间空间的净火天(即严格意义上的天堂)构成,这九重天以不同的速度环绕着大地旋转,净火天则是永恒静止的。三个境界细分为若干层,体现出作者根据哲学、神学观点所要阐明的道德意义。三个境界的性质不同,因而色调也各不相同。地狱是痛苦和绝望的境界,色调是阴暗的或者浓淡不调的;净界是宁静和希望的境界,色调是柔和爽目的;天堂是幸福和喜悦的境界,色调是光辉耀眼的。在《地狱》篇里但丁只借自然景象来描绘人物受苦的场面,例如,犯淫行罪者的灵魂永远不停地被风风刮来刮去,犯叛渎罪者的灵魂被冻结在冰湖里。在《净界》篇才直接描写了自然景色,例如,第一篇正文一开始就描写诗人初来净界山下时的景色:天空呈现出东方蓝宝石般的柔和的颜色,美丽的启明星使东方整个天空微笑,黎明在战胜残夜,夜色望风而逃。又如,第二十八篇中描写了地上乐园的景色:小鸟依然在歌唱,满怀喜悦地接受树叶间清晨的微风,树叶在轻轻地唱着小鸟歌中的叠句:这种声音恰如希腊神话中的风王放出东南风时,在松林中响起的松涛,《天堂》篇描写的是非物质的、纯精神的世界,自然界的景物,除了作为比喻外,按照情理不可能在那里出现;为了表现自己所见的情景和圣者们喜悦的程度,诗人不得不借助于自然界空灵的现象一一光,来描写。这三个来世的境界的描写都各具特色。

空间概念

《神曲》从能力场体现整个空间概念,存在时空体空间。行动域根据不同属性一般分为两种,但丁采用历时性行动域,时空体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包括意志、情感变化,作品创作过程融入神学价值观念,同时遵循事件发展顺序,前部分以理性作为指导思想,叙述人类在理性思维下,改过自新不断朝着正确方向优化努力,后半部分加强信仰色彩,体现有信仰者会达到至善境界同时获得快乐。由感性升华为理性过渡至信仰的过程,符合神学观念,但丁为当时社会提出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走向光明,游历式叙写方法更具逻辑性。文学作品思想与构造环境相符,对地域的描写中以地域层次描述罪孽性质,展开罪恶批判,严格控制景物及人物的范围存在,是罪恶具体的象征性代表,以本体论原则进行划分,是一种静态实体空间。

《神曲》以空间叙事及空间形式论形成阅读与记忆,构建空间形式为叙事文本所利用,进行整理与选择,综合文本大结构,充实、丰富、关联各个故事片段,从特定的文本系统理解作者表达的特定意义,向核心主题靠拢,把握价值观,将故事放置在文学作品中,结合文中语境,围绕同一主题领略不同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与故事派生出的子故事相互关联,形成共生的联合体,并不是机械地进行故事重复,而是以中国套盒式的叙事手法为《神曲》提供结构空间,不断优化空间化效果,在叙事手法、文学形式上对世界文学具有深远影响,在文艺批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思想意义层面结合批判手法,不断提升审美属性。

比喻

但丁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描写情景时,善于用取材于现实生活和自然界的比喻。例如,形容鬼魂们注视但丁和维吉尔,好像人们通常在新月下彼此相望一样,又好象老裁缝穿针时凝视着针眼一样。形容两队魂灵相遇,彼此接吻,像蚂蚁在路上觅食,彼此相遇时互相碰头探询消息的样子。形容禁食的魂灵瘦得两眼深陷无神,像宝石脱落的戒指。描写的对象越不平常,就越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来比喻。形容火星天上的光芒耀眼的十字架上有无数亮光(指得救者的魂灵之光)上下左右动来动去,像暗室中一道光线从缝隙里射入时,光线中有无数尘埃飞舞一样。形容基督上升,光芒下射,照耀着圣者们,象日光从云缝透出,射在繁花如锦的草坪上一样。这些比喻使人物和情景鲜明突出,取得了造型艺术的效果。不仅如此,但丁还用比喻描写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形容自己听了维吉尔的话以后,疑虑顿消,精神振奋,像小花受夜间寒气侵袭而低垂闭合,一经阳光照射,便朵朵挺起在梗上开放一样。形容自己喝了优诺艾河的水(饮后使人记起善事),精神上获得了新生,像新树长出新叶,欣欣向荣。这类比喻都显得贴切、自然。

后世影响

文学影响

《神曲》作为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欧洲文艺复兴为创作路线,采用大量两希典故,传承两希传统文化,挖掘文学价值。在长诗创作中,大量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写作手法,激发人类思想,对文化继承加以挖掘摒弃,在中世纪社会恶俗的现实中,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神曲》运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这对于意大利文学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但丁也由此成为第一位意大利民族诗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受到过《神曲》的启迪和影响。

美术影响

在绘画领域,但丁的《神曲》影响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在壁画、木刻、水彩、油画等多个方面为艺术家提供了素材。包括布莱克的绘画以及拉菲尔前派画家亨利·霍利兑(Henry Holiday)、但丁·罗赛蒂(Dante Lossetti)等许多重要艺术家的创作都受其影响。如霍利兑的《但丁与贝阿特丽丝》(Dante and Beatrice)、但丁·罗赛蒂的《但丁之梦》(Dante 's Dream)等,都是受其影响的重要作品。

在雕塑领域,但丁的《神曲》深深影响了罗丹的创作。罗丹(Auguste Rodin)的许多重要雕塑受到《神曲》的启发。根据《神曲·地狱篇》而创作的雕塑群《地狱之门》(The Gates of Hell ),在雕塑领域享有盛誉。同样还有根据但丁《神曲·地狱篇》第五章而创作的雕塑群《保罗与佛兰采斯加》,以及根据文学作品这一情节创作的雕塑作品《吻》(1884——1886)。

作品评价

但丁的政治——国家观念,他的思想感情,他的总的思考方式,经历了根本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的后果是把他同其他人割裂开来。不错,可以把他的学说称作“吉伯林主义”,但只是借用这个提法。无论如何,它超越了旧吉伯林主义,是“新吉伯林主义”。实际上,这并非政治学说,而只是乌托邦式的政治理想,它染上了一重既往的时代的余晖;或者说,这只是试图把正在酝酿,形成的诗的素材,尚处于萌芽状态,将在《神曲》中臻于完善境地的诗的想象,构成一种学说。——葛兰西《论文学》

这部结构谨严的作品(《神曲》)固然不是一部寻常意义的史诗,因为没有贯串全诗广阔基础的本身完整的动作情节,但是实际上它并不缺乏既坚实而又融贯完整的结构。它的对象不是某一个特殊事迹,而是永恒的动作,绝对的目的,显现于不朽事迹的上帝的慈爱;它的场所是地狱、净界和天堂,人类的行动和遭遇的世界,特别是个别人物的行动和命运,都沉没在这个永恒不变的客观存在里。——黑格尔《美学》

版本流传

《神曲》是在但丁逝世之后由他的两个儿子汇集成书的。按照佛罗伦萨法律的规定,但丁在1315年被判处流放之后,他的儿子也必须跟随他一同离开。据薄伽丘描述,雅各布(Jacopo)和皮耶罗(Pietro)在父亲离世后,从他房间的墙壁里找到了《天堂篇》的最后13歌。至此,《神曲》全本由两人持有。不久之后,雅各布成为第一位《神曲》评注本的撰写者。他在但丁逝世后开始动笔,作品取名为《但丁的〈地狱篇〉评注》(1322)。这份评注仅对《地狱篇》进行了解释,写作语言为意大利语。

随后,雅各布在1322年4月将《神曲》的抄本和他撰写的《评注》一并献给前拉文纳领主小圭多·达·波伦塔(Guido Novello da Polenta),波伦塔是但丁生前最后的赞助人。雅各布的写作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给缺乏哲学训练的人们提供阅读指引,由于《神曲》文本的复杂性和晦涩性,他的评注可以帮助一般读者把握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寓意;二是争取为已逝的父亲恢复名誉。雅各布在《评注》的序言中说明自己是但丁“最小的儿子”,他的父亲是一名“声名远扬的哲学家”,而《神曲》是一部“献给世界的新的、普遍的成果”。雅各布的《评注》在博洛尼亚受到热烈的欢迎和高度的评价,也从此开启了《神曲》评注本的传统。此外,他将正文按照三韵体(terza rima)为单位划分、与分析段落相结合的评注方式,也成为后续《神曲》评注本的主要格式之一。

英语译本

《神曲》较好的英语译本是查尔斯·艾略特·诺顿的散文式翻译。诺顿除了翻译《神曲》,还出色地翻译了但丁早期的一部作品《新生》。后者描述了但丁年轻时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慕之情,是后来的长篇诗作《神曲》不可分离的前传。19世纪早期,亨利·F·卡里将《神曲》翻译成无韵诗,这个版本成了英语的经典之作。朗费罗的译本同样是无韵诗,虽然也优秀、忠实原著,但节奏缓慢,缺乏热情。

作者简介

但丁(1265~1321年),意大利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恩格斯评价他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神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