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13 13:18
《马氏文通》是马建忠创作的语言学著作,于1898年首次出版。
《马氏文通》全书分10卷。卷一讲正名,介绍主要的术语,相当于该书的语法大纲。卷二至卷九依次论述各类实词和虚词。卷十论句读,是句法的总论。书中将汉语的词类分为九种,分别是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又将句子成分定为七种,分别是主语、谓语、宾语、表词、外动词、加词。汉语语法的问题在书中基本上都谈到了。内容收录了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马建忠写作《马氏文通》的过程,得到他哥哥马相伯(1840—1938)的帮助。1931年5月27日《申报》刊登《九三老人马相伯语录》有这样一段:“讲到《马氏文通》,是吾弟眉叔经二十年长期的记录,与我切磋琢磨而成。
马建忠说:斯书也,因西文己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而后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学文焉,其成就之速必无逊于西人。然后及其年力富强之时,以学道而明理焉。微特中国之书籍,其理道可知,将由是而求西文所载之道,所明之理,亦不难精求而会通焉。于是他积十余年之功,“取《四书》《三传》《史》《汉》、韩文为历代文词升降之宗,兼及诸子、《语》《策》,为之字节句比,繁称博引,比例而同之,触类而长之,穷古今之简篇,涣然冰释,皆有以得其会通,辑为一书,名日《文通》”。
《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是模仿拉丁文法而建立的。作者公开申明:“此书系仿葛郎玛而作”“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模仿在不同的民族,国家间进行科学文化的交流中是一种正常的,或者说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说,第一个进行模仿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马氏文通》虽然是模仿拉丁语语法而写成的,书中多次提及希腊文、拉丁文和英文的特点,拿它们来与汉语作比较,不少地方看得出是明显的套用,但是《马氏文通》也注意到了汉语的某些特点。例如“助字”一项,就是中国前人研究较多,而西方语言里所没有的。作者解释说:“泰西文字,原于切音,故因声以见意,凡一切动字之尾音,则随语气而为之变,古希腊文,其动字有变至六七十次,而尾音各不同者。今其方言变法,各自不同,而以英文为最简。惟其动字之有变,故无助字一门。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
对于“介字”,也注意到了汉语的特点。他说:“介字云者,犹为实字之介绍耳。夫名代诸字,先乎动字者为主次,后乎动字者为宾次。然而实字相关之义,有出乎主宾两次之外者。泰西文字,若希腊辣丁,于主宾两次之外,更立四次以尽实字相关之情变,故名代诸字各变六次。中国文字无变化,乃以介字济其穷。”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着出,作者并非单纯地模仿,而是把汉语同外语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汉语助词和介词的特点,这是具有独创性的。此外,他还认为汉语的形容词可以作谓语;汉语的主语有时可以省略等。这些都是他研究了汉语语法特点后所提出来的。
《马氏文通》的诞生在中国语法学的研究和建设上提出了新的任务,开辟了新的途径,使汉语语法学由经学附庸变为独立的学术。
《马氏文通》发表之后,在知识界引起的震动自不待言,许多学者也都开始语法学的研究,相继出现了一些语法学专著。如章士钊的《中等国文典》、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王力的《中国古文法》等。这些语法书也都是以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大的理论框架和体系都是继承了《马氏文通》的。如《中等国文典》的九个词类跟《马氏文通》的九个字类实质上完全相同,只是名称上略有不同。又如《国文法草创》的八个字类跟《文通》的九个字类实质,上也完全一致,只是把代名字并入名字中罢了。后来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也都继承了《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继承最多的是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这该书的九个字类跟《马氏文通》的九个字类实质上完全相同,名称上略有差异。《新著国语文法》的名词和代名词的七个位次,跟《马氏文通》的六个次相比,虽然在名称上和内容上都有些不同,但仍然是继承了《马氏文通》并加以发展而来的。
《马氏文通》是中国关于汉语语法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这本著作开建了中国的语法学。该书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把西方的语法学成功地引进中国,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汉语语法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第一块基石。
189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马氏文通》;1954年中华书局出版章锡琛《马氏文通校注》;1983年商务印书馆根据章校本重印《马氏文通》,编入《汉语语法丛书》。
马建忠(1845——1900年),字眉叔,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他早年好学,涉猎十分广泛,不但熟读古代经史及大量文学作品,而且还学会了拉丁文、希腊文、英文、法文以及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1876年,他以“郎中”资格被清政府派往法国留学。毕业回国后,进入李鸿章幕府,参加了洋务派集团。